本報記者 張晶晶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對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出安排部署。本報記者連線了三位民政工作者,請他們結合實際工作,談感想體會。他們表示,要用好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找到破解民政工作難題、推動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拜群眾為師,深入基層學方法 “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民政部掛職干部郝小峰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的此項要求感受頗深。 2023年是她在江西省遂川縣掛職鍛煉的第二個年頭。從部機關大院到田間地頭,她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如何與群眾交朋友,向群眾學習方法。 走村入戶、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是郝小峰的日常工作。談及如何跟群眾打好交道,她說,不能用文縐縐的話,應多用樸實的大白話。 她舉例道:“在向低保對象了解家庭收入情況時,如果直接問你家的生產經營性收入是多少、資產性收益是多少、轉移性補助收入是多少,他就會滿頭霧水,不知如何回答。但如果問家里去年養豬行情好不好、有沒有租出去的房子、小孩上學有沒有拿到補貼,他就可以掰著手指頭給你說得清清楚楚。” 除了用好“群言群語”,多看“現場直播”也是郝小峰在基層摸情況時經常用的方法。 過去社會組織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大多體現在物質上,任珠田鎮黃塘村村書記助理時,郝小峰發現,隨著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不匱乏,缺乏的是日常家庭作業輔導、假期安全教育和童年時光里的陪伴。 了解這些情況后,郝小峰積極爭取民政部門、社會組織、愛心人士等各方資源的支持,在黃塘村建成了一個小小的“童伴之家”,一位本村的“童伴媽媽”在周六日、寒暑假陪伴留守兒童成長。這一做法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 “咱們村的美麗鄉村要建成什么樣?具體從哪方面抓起?”在黃塘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初期,郝小峰和其他村干部對上述問題沒有思路,壓力很大。即使實地調研過先進村的做法,卻未必適合黃塘。 “黃塘的發展黃塘的村民說了算。”村委決定向村民征集“金點子”。 “咱們村有抗戰的紅色歷史,美麗鄉村建設應該體現這方面內容。”“婚嫁彩禮太高了,美麗鄉村建設應該倡導婚事新辦。”……郝小峰和其他村干部把群眾的想法匯總在一起,腦袋中的問號逐漸變成了干工作的思路。 如今,黃塘村建成了一個集紅色記憶、手工技藝以及有風光、產業、童趣和移風易俗元素的美麗鄉村精品點。看到自己的主意變成了現實,村民們既欣喜又自豪。 “群眾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當碰上難題時,我們應主動向他們請教。”郝小峰說,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把準群眾需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向服務對象問計,摸準推動工作的脈 “作為一名基層養老服務工作者,應該撲下身子,經常走到老人身邊,了解他們的所想所盼,才能摸準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脈,精準施策。”對于做好調查研究的作用,江蘇省太倉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曹磊感受很深。 太倉市沙溪鎮東市社區的東市老街,有很多居民是高齡獨居老人,精神孤單,生活不便。2014年,幾名老人自發組織起來,通過低齡助高齡方式抱團互助,形成了一個居家養老互助小組。這一做法經東市社區報送后,引起了市民政局的重視。 太倉市民政局聯合老年協會組成調研組深入東市社區,與老人話家常,詳細了解互助小組成立的前因后果、運行方式、工作成效等。 通過實地調研,工作人員認識到這種互助養老模式看似草根土氣,卻以低成本的方式,解決了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實際生活問題,不失為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良好補充。于是,在沙溪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全鎮先后成立十多個互助養老服務社,每個互助社下設7—8個互助小組,全鎮80歲以上老年人參加養老互助組的達到87.5%。 2015年,太倉市民政局印發通知,全面開展互助養老試點推廣。經過9年發展,太倉市的互助養老從“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基本實現了農村地區互助小組全覆蓋。“村級主辦、群眾參與、專業幫扶、互助服務、政府支持”的互助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建成。 2017年,太倉市部分鄉鎮積極發動愛心單位、企業,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市民政局深入社區養老場所,對這一做法進行深入調研,發現這種模式可以有效激活村(社區)的各類為老服務資源,構建多元共建、資源互助的社區養老長效發展機制。 這一年,太倉市開始試點推動社區養老“銀齡伙伴計劃”,立足全市200多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依托30余家專業養老社會組織和200多名老年社工的作用,開展城鄉老年人需求調研,全面摸清村(社區)老年人信息庫、需求庫和轄區為老資源庫“三份清單”,推動各類基層為老資源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創建了“銀齡伙伴志愿服務品牌”。目前,太倉已建設160多家“銀齡餐桌”,創建“銀齡互助協會”“銀齡加油站”“助老大聯盟”等“銀齡伙伴志愿服務品牌”的子品牌200多個,為2萬余名城鄉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提供了多樣化的照料關愛服務,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的農村互助養老發展路徑,增強了太倉養老服務保障能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高品質的幸福享老需求更加凸顯,這對基層養老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曹磊表示,下一步,將按照中辦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要求,深入老年群體,發現新需求、了解新問題、探尋新思路,打造“頤養金倉”幸福新模式,尋找提升“縣域養老”高質量發展的良方妙策。 向優秀同行取經,拓寬工作思路 同行有哪些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帶著這樣的思考,湖北省鄂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永清日前帶著學習組到湖北省荊州市,專題學習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好做法、好經驗。 學習組成員由鄂州各區民政部門分管兒童福利工作的領導、部分鄉鎮民政辦主任、市區兩級未保機構負責人員以及基層兒童福利工作者組成。鄂州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副主任劉傳猛就是其中一員。這次調研之行,他很有收獲。 為了讓兄弟市的同行有收獲,荊州市民政局既安排了座談會,又安排了實地參觀。 在面對面的交流座談中,荊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太佳詳細介紹了荊州市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建設、困境兒童權益保障、兒童主任能力提升等情況。劉傳猛邊聽、邊記、邊思考。 “荊州市未保機構運行管理規范,特別是以‘大抓個案’為重要手段,推進未保協調機制運轉,對我很有啟發。”劉傳猛說。 只坐著聽、不實地看,學習效果還欠火候。荊州市民政局安排學習組來到江陵縣,實地了解縣未保中心、郝穴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和白馬寺鎮桂花社區老人兒童快樂之家三級未保陣地建設情況。 了解到郝穴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在江城社區,社區經常發動退休干部等力量關愛困境兒童、又通過組織困境兒童開展文藝匯演回饋社會時,劉傳猛對這種工作思路很是贊賞。 “這次向優秀同行學習,感覺自己思想破了冰,推動工作有了新思路。”這是學習組成員共同的感受。 出臺鄉鎮(街道)未保站建設標準,啟動鄉鎮(街道)未保站示范點創建工作,開展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未保工作賦能培訓……今年,鄂州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還有一些工作亟待破題。 這次荊州之行,劉傳猛和同事們認識到深入調查研究是破解難題、打開工作局面的重要手段。他表示,下一步將在調查真問題、解決真問題上下功夫,把調研成果轉化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推動鄂州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