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為了讓老年人享受到“身邊、床邊、周邊”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聚焦老年人需求,不斷加大政策創新和資金投入力度,統籌各類資源,著力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優質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專業團隊提供優質服務 4家養老服務機構輻射8個街道73個社區(村) 在徐州市鼓樓區環城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理療室,10余位老人邊做理療邊聊天,見記者進屋,正在烤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的楊奶奶大聲地說:“我3年沒治好的關節積液,來這1個月治好了,一次才一塊錢,太實惠了!”72歲的楊奶奶在中心推薦指導下進行艾灸和烤燈,效果顯著。 中心負責人韋慧介紹:“環城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是由徐州社康養老產業集團老年服務中心運營,工作人員都是養老機構的專業團隊,康復理療儀全是醫用的,操作員也是專業理療師。” 在佳和養老綜合體10層的大樓,涵蓋了徐州市佳和中心廚房、銅沛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佳和頤養院。六樓以上是養老院,四樓五樓是養老院與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共用的康復、理療、娛樂活動中心,徐州市佳和中心廚房設在二樓。據了解,僅在大樓里用餐的老人每天就有300多人,參與各種活動的每天達500人。 2022年,鼓樓區把轄區內8個街道73個社區(村)劃分成四個片區,由區民政局統一組織招投標,實施區域化、連鎖化、專業化運營,中標單位要求在本地有養老服務場所,負責片區內居家和社區養老設施的運營、政府購買服務落實、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等,把專業服務模式和服務標準向社區輻射,向老人家庭延伸,要求中標單位務必保證入戶服務人員專業性和穩定性,提高老人對服務的認可度。 以前,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由各街道、社區自己找服務團隊,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運營不夠規范,導致有的居家和社區養老場所閑置、挪作他用,造成資源浪費,老年人也沒多少體驗感、獲得感。 現在連鎖化運營后,服務團隊依托母機構、母公司調配資源,統籌安排。“比如帶老人到遠郊或縣里踏青旅游。我們統一組織,各個站點匯總人數后,公司安排車接車送,負責午餐。每個站點派人跟車,負責引導、保障老人安全,每位老人只收幾十元,每次外出老人都很高興。”徐州社康養老產業集團總經理王志福表示,“服務量做起來,成本自然攤薄,利潤也就有了,這是一個兩個場所運營不能比的優勢。” 40個小區物業加入養老空間布局 就近“進站”服務延伸至小區 自從養老服務機構運營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鼓樓區8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73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日托、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助餐、助浴、助醫、文體活動等多種服務,老年人滿意度持續提升。 “我們調研發現,距離遠是影響老人參與養老服務的重要因素。”鼓樓區民政局局長張敏說,鼓樓的各個社區(村)多為一個大的或多個小的小區組成,而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一般一個社區(村)建一個,老人參加活動、就餐要穿梭各小區和馬路,不僅不方便,還有交通安全隱患。鼓樓區今年在全區選取40個小區開展試點,推廣“物業+養老服務”,支持小區物業因地制宜多點布局小型養老服務點。 在凱旋門小區,兩層約300平方米的物業用房,今年開始變成了小區老年人的活動場所,掛上了“物業助老服務站”的牌子。小區物業主管朱清說:“我們和社區想盡辦法整合場地資源,改建了助老服務站,老人可以過來健身、打牌、娛樂。”他們還會定期看望空巢老人,節日組織老人一起活動,定期提供磨刀、刷地墊等貼心服務,非常受居民歡迎。 據了解,鼓樓區每個小區養老服務站片區運營機構都會派一個人駐點引導老人,配合社區、物業開展助老服務,真正讓老人體驗家門口的便捷養老服務。 多元為老團隊聯手保障 多樣化“上門”服務送到老人家中 “有一次我頭暈,工作人員正好來,給我量血壓、吃藥,還打掃衛生,我特感動。她還每天電話、微信問候我。”家住祥和小區的獨居老人龐奶奶,每月享受兩次居家上門服務,贊不絕口。 “老伴不能動5個月了,前不久我下樓扔垃圾,手機響了,監護系統提醒,社區工作人員、醫生也打電話詢問情況,原來是老伴不小心碰到了緊急呼叫器。”70歲的吳奶奶家同時享受到家庭養老床位和適老化改造政策,每周醫生都會上門都檢查老人身體,傳授家屬照護技巧,“用人家教的方法,我自己都能幫老伴翻身、擦洗了,老伴臥床5個月也沒長褥瘡。” 去年開始,鼓樓區對全區1.2萬名孤寡、獨居、失能、80周歲以上高齡、失獨、中重度殘疾等重點老年群體進行綜合能力評估,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鼓樓區戶籍的9類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累計對912戶家庭成員有失能失智或重度殘疾老年人的低保家庭及低保標準2倍以下的低收入家庭、計劃生育特殊困難的老年人家庭等7類家庭的實際問題,進行適老化改造;同時,對210位失能的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配備家庭養老床位,安裝護理床、呼叫應答、信息傳輸等設備,購買第三方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每月提供4次生活照料服務、康復保健服務、醫療護理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家庭照料者指導等,讓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機構養老的基本待遇;全區43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4.2萬余名老人提供居家醫療和護理服務,實現“兜底”幫扶;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聯動,與困難老人“一對一”結對幫扶,實行積分兌換激勵回饋機制,激發他們持續參與動力,今年以來鼓樓區開展志愿服務2萬余次,惠及3.2萬名老人。 “豐富多樣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是區委區政府積極應對老齡化,主動擔當作為的生動體現。為了更好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我們在完成上級部門規劃任務基礎上,將上門服務、家庭養老床位補貼、適老化改造設備全部提標擴面,區財政為此多支出300余萬元。”張敏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積極探索‘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拓寬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促進養老服務范圍增大、服務增效、精準多元,讓養老服務更加優質有效,老年人獲得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