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邱春鳳?通訊員?關春竹 敖云這個名字在鄂溫克語中的含義是“智慧”,她人如其名,聰慧靈動,巧解難題。在三載扶貧生涯中,她發揮特長,敢于擔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帶領大家實現了富民強村,還為群眾解決了300多件大事小情,贏得了老百姓點贊。 “我們叫她‘烏娜吉’,她是草原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女兒。”老牧民慈祥的笑容里都是對敖云的寵溺和感激。“烏娜吉”在鄂溫克語中意為“女兒”。身為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蘇木巴音塔拉嘎查第一書記的敖云,將草原人民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共產黨人對黨的忠誠,融入了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把才能用在解民意上 敖云是鄂溫克族自治旗人民檢察院僅有的2名能夠熟練使用四種語言的檢察官之一。同時,她還是內蒙古自治區檢察機關48名蒙漢雙語人才庫的成員,是自治區檢察系統公認的蒙古語法律詞匯專家。在扶貧工作中,她使用漢語、蒙古語、鄂溫克語、達斡爾語與群眾交流,多次成功調解了不同民族群眾之間的糾紛,融洽了鄰里關系,捋順了黨組織規程。 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以來,敖云把滿足貧困牧戶生產生活需求放在首位,把引導產業脫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牧民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作為重點一一攻堅。通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走訪,她廣泛征求牧戶意見,針對貧困群眾住房條件差、飲水不安全的難題,積極與住建局、水務局等部門協調并取得支持。解決了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改變了貧困戶每日只能喝又黃又澀井水的歷史,實現了他們喝上干凈清澈井水的夢想。 她在走訪時發現,牧民烏尼爾有強烈的脫貧意愿,而且會做奶制品,只是銷路不暢。她抓住“民族特色、傳統工藝、干凈衛生、無添加劑”等奶制品賣點,積極利用微信朋友圈渠道,在同事朋友的支持下,大力推銷烏尼爾家自制的奶干、面包、希米丹,為她找到了奶制品的銷路,增加了烏尼爾的收入。 把干勁用在謀發展上 敖云堅信“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堅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下得去、融得進、干得好。”由于巴音塔拉嘎查集體經濟單一,只有土地租賃費的收入。為此,她與嘎查“兩委”班子充分協商,實施設崗定責管理,建立了黨員幫扶貧困戶機制,把任務責任分解到每名黨員,謀劃嘎查長期產業發展規劃。以“三到村三到戶”項目及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基礎,通過扶貧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紅的形式扶持專業合作社及龍頭企業,促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讓貧困戶每年有3660元的穩定分紅收入,既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致富,同時又促進嘎查的集體經濟發展。 敖云積極協調申請60萬元育肥牛養殖項目,購進優質西門塔爾育肥牛40頭,進行統一飼養。2019年擴大養殖規模,申請99.33萬元資金,購進43頭西門塔爾育肥牛。養殖產業不僅實現嘎查集體經濟年年增收,還帶動了貧困戶增收,壯大了集體經濟基礎,增強了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 把愛心用在促民生上 敖云除了做好嘎查日常工作外,更與牧民群眾親如一家,說群眾話、辦群眾事,積極為牧民群眾排憂解難,為民辦實事、辦好事。4戶貧困家庭中都有行動不便的病人,她連續兩年主動聯系市蒙醫醫院為貧困群眾進行義診,送醫送藥上門。貧困戶不知道如何辦理各種補助,她就上門幫助他們辦理。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扶志。把幫扶群眾當作親人,意味著既要經常走入蒙古包和牧民交心談心,又要心貼心地設身處地關心貧困群眾。旗檢察院雇用臨時工作人員時,敖云首先想到放假在家的貧困戶家的女兒,推薦其利用假期時間到旗檢察院實習,獲得了假期勞務費4500元。一家貧困戶看好種樹的前景,主動提出種樹的要求,敖云為他爭取了林業產業扶持項目,協調旗林業局免費提供800棵樹苗,成活率在98%以上。“加入厄魯特牧人合作社,到年底可分紅3660元;金融扶持分紅4000元;教育扶貧45000元;特色產業到戶補助金10000元,嘎查集體經濟分紅4500元……”,貧困戶實現了收入可期,這些收入里也飽含著敖云的辛勤付出。 2018年底,嘎查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人均收入達到1.6萬元以上,貧困發生率降為0。敖云用她的才能、干勁和愛心創造的一套脫貧“大智慧”,為牧民打造了一條脫貧致富路,帶領著牧民迎來了真正的“春天”。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