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代表,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蘭扎根社區20余年。在這片熱土上,她以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以“你心里裝著群眾,群眾心里就裝著你”的樸素情懷,推動社區各項工作有序開展,讓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謝蘭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成為新時代基層工作者的楷模。 2月的山城,一場小雨過后,添了幾分涼意。但在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的二期舊房改造工地現場,機器陣陣轟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黨的二十大代表,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蘭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穿梭在腳手架之間,大聲和現場施工人員確認工作進度和施工細節。“要慢一點,注意安全。”謝蘭還不忘提醒在施工現場走動的居民。 工地不遠處是社區一期改造的“農轉非”居民小區,小院議事堂、嵌入式社工站、小院放映室一應俱全,原來私家車亂停亂放的廣場,成為社區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新陣地。 多年來,謝蘭帶領社區黨委一班人,堅持苦干實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謝蘭也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扎根基層20余年 真心為民作“法寶” 1969年出生的謝蘭是土生土長的邢家橋人,典型的重慶辣妹子。 2000年,謝蘭開始參與社區工作。“她熱心腸、記性好、責任心強,我當時就看出她一定可以做好這項工作。”邢家橋社區原黨委書記鄧美清回憶說。 2008年,謝蘭成為汪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在汪家橋社區工作期間,謝蘭逐漸意識到,要解決群眾問題,獲得群眾信任,最重要的是“真心”。為此,她提煉出“真情走訪,真心幫助”工作法,印制了專門的筆記本,幫助社區工作者記錄定期走訪內容。 2013年,謝蘭回到邢家橋社區擔任黨委書記。邢家橋社區成立于1993年,居民由“農轉非”安置小區原有居民、單體樓住戶、商品房遷入戶三類人群組成。其中安置房是重慶市首批“農轉非”安置小區,經歷20余年的風雨,房屋內普遍存在墻面霉變脫落,衛生間、廚房開裂漏水情況,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在謝蘭的申請和推動下,2018年兩江新區謀劃啟動邢家橋社區安置房綜合整治項目,卻遭到了居民的強烈抵觸——“要拆遷,不要改造!”“改造是面子工程,我們不同意!”讓謝蘭意外的是,整治工作支持率開始只有23%。 但看著居民住房條件惡劣,謝蘭在心里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工作推進下去,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她帶著《給居民的一封信》挨家挨戶上門,磨破嘴皮子為居民解釋。“居民說我們從中撈好處,我就一遍遍解釋,工程款根本不經過我們的賬戶;居民說整治了就不能拆遷了,我就一次次開導,拆遷的傳聞是不實的。”謝蘭說,老人解釋不通就找子女溝通,子女溝通不了就找親朋好友幫忙,“我的電話他們都有,24小時開機接待居民咨詢。” “有些居民不理解,還把垃圾扔到居委會門口,甚至阻礙施工。”謝蘭說,“有時晚上躺在床上,眼淚會不自覺地流出來。但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雖然委屈,但謝蘭不服輸,也不怕難。在院壩里宣講政策,上門確認改造細節……半年間,謝蘭先后組織召開居民會議30余次、院壩會40余場,接待群眾達1000余人次。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和先期整治工作的樣板效應,居民對整治工作的支持率不斷攀升,超過了90%。 但在這期間,謝蘭被診斷出肺癌,醫生勸她盡快住院治療,但她放心不下整治工作,瞞著所有人繼續堅持入戶。直到整治工作全面啟動,謝蘭才住院接受了手術。手術后14天,居民有事找到她,傷口還沒完全愈合的謝蘭又回到施工現場,協調現場工作。居民知道謝蘭做手術后,為她送來各種草藥,甚至專門熬好中藥看著她喝下去才離開。起初不支持整治工作的居民黎國平后來自發成立居民巡邏隊,監督社區綜合整治的后續工程……謝蘭的真心收獲了居民的信任,邢家橋的居民和社區工作者的心離得更近了。 心里裝著群眾 回應需求有辦法 群眾有需求,謝蘭會第一時間響應。“你心里裝著群眾,群眾心里就裝著你。”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每次有事情找謝書記,她總會第一時間處理,沒得拖拉,也辦得好。”邢家橋社區居民徽嬢嬢說,前不久,徽嬢嬢家里電路漏電,在微信群里發完消息沒多久,謝蘭便帶著工作人員、電工來到她家中檢查維修。“很快就把問題解決了。”徽嬢嬢對謝蘭豎起了大拇指。 謝蘭和社區工作人員的付出,被居民看在眼里,也在居民的心里埋下了參與社區治理的種子。在社區生態花園建造過程中,不少居民參與其中,獻策出力,徽嬢嬢也是其中一員。 和家生態花園是“親鄰自然”生態花園共建計劃在重慶的首個試點。“和家的‘和’取自人和街道,‘家’取自邢家橋社區,寓意家和萬事興,這是由街道、社區、社區居民和項目組專家一起討論投票決定的。”謝蘭說。在建造生態花園前,社區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居民需求,形成調研報告并進行設計。清理、種花、彩繪……居民參與其中,把樓下的小空間改造為生態花園,一些居民還結合立體綠化的創意,將收集到的雨水循環到花池,將節約理念貫穿其中。“我們非常愛護這個花園,平時路過也會幫忙打理下雜草。附近居民沒事了就來花園坐坐,小朋友也喜歡到花園來玩。”徽嬢嬢說。徽嬢嬢目前是花園維護志愿隊的一員,對生態花園進行日常維護。 和家生態花園建設是邢家橋社區居民自治的一個縮影。現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在邢家橋社區已形成特色:“四色四事六化”機制將居民反映的問題根據難易程度分為“藍黃橙紅”,發動居民參與解決,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小院議事會”以居民家門口的院壩為依托,常態化開展議事協商,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實現“眾人事眾人議”;“和姐驛站”以公共法律服務站為載體,探索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目前,社區已組織培育“生態花園先鋒隊”“小二幫幫團”“婆婆陪聊隊”等20余個社區社會組織,組織成立25支志愿服務隊共1682名志愿者。 社區工作“多面手” 黨建引領樹榜樣 “群眾的信任都是經年累月積累起來的。要取得群眾信任,就要熟悉居民關心的大小事務。”謝蘭一直這樣要求自己和其他社區工作者。 社區黨組織是黨在社區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社區工作者是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骨干力量,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是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保障。 為加強黨建引領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謝蘭通過實行學習教育、能力培訓、隊伍管理,增強社區工作者主觀能動性,使每個社區工作者做到分管業務精通,其他業務通曉,服務區域動態全面掌握。目前,社區已建立一崗多責機制,整合黨建、宣傳、法律、城管、綜治、民政等服務項目,通過交叉培訓、重點輔導實現綜合受理與服務。對新進人員,社區采取以老帶新的模式,結對帶教不少于1個月,輔助幫帶不少于3個月,常態化指導不少于1年。 “社區工作要做好,需要團隊每個人都是‘多面手’。”謝蘭說。為了方便居民辦事,提升辦事效率,社區在便民服務中心單獨設置“百通崗”接待區域,制定《邢家橋社區綜合崗工作手冊》,對“百通崗”標識標牌、服務事項、辦事流程、辦理條件、日常管理等進行統一規范。“我們明確了辦事服務處理時限,屬于社區辦理業務的當場辦結;需上級部門審核的代辦事項原則上1個工作日內回應。”謝蘭說。 參與邢家橋社區一期改造整治的姚紅梅現在是和睦路社區黨委書記。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她都會向謝蘭請教。“謝書記很擅長統籌整合社區資源,值得我學習。”姚紅梅說。 在謝蘭女兒朱含薇眼里,“媽媽是‘女超人’般的存在,可以解決各種問題。”在謝蘭的影響下,朱含薇大學畢業后也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媽媽最厲害的是針對不同居民有不同的應對策略,可以很快地解決居民問題,這點我最佩服。”朱含薇目前已成為所在社區的黨組織副書記。 去年底,謝蘭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赴京參加會議。回去后,她第一時間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帶到基層一線,“我將把黨的政策宣傳好、落實好,始終與社區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擰成一股繩,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謝蘭說。 在謝蘭的帶領下,現在的邢家橋社區,居民安居樂業、鄰里相親、守望相助,“開放、包容、融合、共享”的美好圖景正在變為現實。 評論:基層需要更多“謝蘭” 丁 一 社區工作連著千家萬戶。如何讓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黨的二十大代表,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蘭給出了答案:你心里裝著群眾,群眾心里就裝著你。這句話是謝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寫照,其背后是堅守為民服務初心的一片赤誠,是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堅定決心。 社區是黨和政府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工作做得好不好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著老百姓心中黨和政府的形象。社區工作對落實黨和政府惠民政策、彰顯人文關懷、擴大和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區工作者作為服務群眾的直接主體,也始終面對著增強社區居民參與能力、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增強社區依法辦事能力、提升社區矛盾預防化解能力等問題,破解這些問題,做些啥、怎樣做,正是“謝蘭們”通過一線工作實際,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榜樣。 在邢家橋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謝蘭堅持黨建引領,面對居民的不理解,挨家挨戶做動員、講政策,打造樣板房,實現“小區換新顏、居民住新居”;在社區治理中,謝蘭依托黨建帶聯建,設置“百通崗”,推進社區標準化建設,確保居民隨時“找得到人、辦得了事”;在破解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上,謝蘭以“小院議事”為載體,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制度化常態化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居民“話有地說、事有人管”……謝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化解了難題,融化了堅冰。如今的邢家橋社區,干群關系漸入佳境,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情與信任,正化為推動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不竭動力。 在新時代“趕考”路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謝蘭這樣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以及像她一樣韌勁、巧勁、擰勁、干勁十足的社區骨干力量,以為民服務的真心,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基層治理,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美好愿景。 他人眼中的謝蘭 人和街道黨工委書記甘敬鳴: 敢啃硬骨頭的帶頭人 在人和街道黨工委書記甘敬鳴眼里,謝蘭做事敢擔當,敢啃硬骨頭,善于做群眾工作,愛學習、辦法多。 “謝蘭剛當社區黨組織書記時,開會講話都緊張。現在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標準,開會發言流暢,她很善于學習,進步很快。”甘敬鳴說,謝蘭在街道下轄的 14 個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始終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 邢家橋社區是人和街道情況最復雜的社區之一,有許多“三無”小區(無物業、無保安、無大修基金)。在安置房改造過程中,涉及 488 戶居民,每家都要入戶商量改造方案。“在這個過程中,謝蘭面對的壓力是無法想象的。”甘敬鳴說,為了做好群眾工作,謝蘭找戶主做工作,戶主工作做不通就找戶主的親戚,通過親戚去影響戶主。 居民黎國平: 群眾有困難 她都沖在第一個 “謝蘭是一個勤快人,也很踏實。”黎國平是謝蘭小時候的鄰居,兩人一起長大。 黎國平之前住的房子廁所漏水甚至漏糞,廚房墻皮脫落,上廁所都要打傘。但整治方案一出來,黎國平第一個反對,她希望房子可以拆遷,也不相信整治改造的成果。 直到改造樣板房出來,黎國平改變了想法。2019年5月,一期整治工程結束,黎國平住進了“新房子”。“整治的房子就跟新的一樣,樓上樓下的關系也越來越好了。”黎國平說。 現在,黎國平成為社區志愿者,在謝蘭忙碌的時候,會幫忙監督二期改造工程施工。提起對謝蘭工作的評價,黎國平表示很滿意:“無論何時群眾有困難,她都沖在第一個,樓上居民老人年紀大,孩子不在身邊,謝書記只要知道老人有啥事情,匆匆忙忙就趕過來解決。” 居民黃成洋: 她是讓我敬佩的謝書記 “能干實事,是讓我很敬佩的人。”這是居民黃成洋對謝蘭的印象。 黃成洋是邢家橋社區和雅小居的居民,從事教育行業。2019年,他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在加裝電梯過程中,黃成洋配合樓長找電梯加裝公司、說服低樓層居民同意加裝電梯。對于電梯安裝細節等問題,他也積極動員樓棟居民開展小區議事會。 現在,和雅小居的兩個電梯都已經安裝完成,看著樓上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可以輕松上下樓,黃成洋覺得很有成就感。 疫情防控期間,黃成洋幫助社區分發運送蔬菜,“謝書記在現場指揮調度,哪里多少戶,要送多少菜,她都很清楚,是個做實事的人。”黃成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