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現在國家每月都給我和女兒發放補貼,村里還給我安排了個公益崗位;過年過節有人來慰問,平日有助老員定期上門幫著理發、做飯、清掃衛生,日子是不愁吃不愁穿,越過越好。”提及自己目前的生活,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龍潭村的特困老人林受協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69歲的林受協和患有精神障礙的女兒一起生活,既要謀生又要照顧女兒,家庭生活一度很困難。2022年,銀海區試點開展特困人員“物質救助+關愛服務”的社會救助新模式,將其列入重點關愛對象,在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還通過組織助老員、社工、志愿者等力量,為其家庭提供綜合關愛服務,有效緩解其家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原本性格樂觀的林受協笑臉越來越多。 及時發現幫扶,特困人員困難少了 4月的北海,海風濕潤,鮮花盛開。 一大早,忙完村委會的工作后,銀海區銀灘鎮龍潭村委會委員林坤又騎車到村里的特困人員家中走訪,這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他的職責:林坤在村委會負責民政工作,去年開始又成為村里的救助協理員,“我的任務就是及時發現群眾的困難,向村委會和鎮里報告,對他們進行綜合救助和關愛。” 林坤告訴記者,龍潭村共有4000多口人,其中,低保對象70多名、特困人員18名、高齡老人120多名。“村里目前建有10個網格,我和網格員一起走訪,主動發現群眾的困難。”林坤覺得,現在村里的社會救助工作正發生著較大變化,“以前發現群眾遇到困難后,主要是協助申請低保等;現在是既利用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也通過向鎮、區等反映,由社工、助老員等給予日常關愛服務。” 龍潭村有位90多歲的老人,一直生病臥床,由60多歲的兒子照顧飲食起居。林坤在一次走訪時了解到,老人的兒子也患上了疾病,需要經常到醫院治療,沒法照顧母親。林坤立即向村委會反映,在老人享受低保等救助的基礎上,又幫其兒子申請辦理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村干部多次開車送其兒子到醫院接受治療,鎮社工站的社工、志愿者以及村里的助老員也將其家庭列入重點關愛對象,定期上門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務。 在每個村(居)設立一名救助協理員,是銀海區開展特困人員“物質救助+關愛服務”中及時發現群眾困難的一項舉措。據銀海區民政局局長楊華卿介紹,隨著各項社會救助政策的實施,全區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日常生活中還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 于是,銀海區自2022年開始試點“物質救助+關愛服務”,建立由民政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參與的救助服務聯合體,明確服務類社會救助的供給主體、對象范圍、服務內容、服務方式、運行機制以及監管和保障措施。同時,在每個村(居)設置一名救助協理員,由村(居)委負責民政工作的成員兼任,通過入戶走訪,有針對性地給予物質救助和關愛服務。針對特困人員的需求,銀海區重點開展生活服務、清潔服務、走訪慰問、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關愛服務。 暖心上門服務,特困人員笑臉多了 “梁阿姨,開下門,我來給您做中午飯了。”聽到熟悉的聲音,60多歲的梁玉趕緊打開門,笑著將助老員馮明娟迎進家。 “今天身體怎么樣?好些了嗎?”放下手中剛買的肉、菜,馮明娟一邊和老人聊著天,一邊走進廚房忙碌起來。梁玉是位特困老人,獨自居住在銀海區僑港鎮僑安小區。銀海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由助老員根據其需求定期提供上門關愛服務。家住附近的助老員馮明娟一直照顧著她,每次來都陪她聊天、收拾屋子、幫著做中午飯。“這幾天梁阿姨的腰不太舒服,我就買好菜來給她做飯。”馮明娟說,老人的飯菜以軟、糯為主,兼顧營養。 在銀海區銀灘鎮龍潭村,助老員崔煥香來到特困老人王才有家,將房間、院子打掃干凈后,崔煥香又拿出工具,給老人理發、剃胡須、剪指甲。一會兒工夫,就將老人打扮得干凈利索。摸著理得整整齊齊的頭發,王才有露出開心的笑容:“以前理個發要花錢,還得走很遠,現在可好了,每月在家就能理發。” 上海天與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北海項目部承擔著部分特困人員的關愛服務。負責人勞潔告訴記者,根據每個村(居)的人口數量等情況,目前公司在銀海區的44個村配備了58名助老員,定期入戶為特困人員提供關愛服務。“每個村配備的助老員都是當地人,熟悉村里的情況,經過培訓后都具備做飯、理發以及基本的康復輔助等能力。”勞潔表示,助老員每月至少上門4次為特困人員開展服務,發現他們的困難后,也會及時反饋給村里的社會救助協理員、村委會等。 記者了解到,在每個村(居)設立一名助老員,是銀海區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持續關愛推出的一項措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目前銀海區在全區的每個村(居)都設立了助老員,定期上門為本村的特困老人開展理發、剪指甲、洗衣服、洗澡、清潔衛生、修理家電、陪護聊天等服務,推進關愛服務經常化、全覆蓋。今年以來,全區已開展特困人員關愛服務4338人次,慰問特困對象558人次,發放慰問金16.71萬元。 綜合關愛幫扶,更多特困人員獲益了 社工是銀海區開展“物質救助+關愛服務”的另一支重要力量。銀灘鎮社會工作服務站負責人傅錦云告訴記者,經過入戶探訪排查,社工站為全鎮40多名特困人員逐一建立了檔案,根據每人情況提供社會救助申辦、生活關愛服務以及愛心資源鏈接等。 銀海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在開展“物質救助+關愛服務”試點中,銀海區統籌救助資源,不斷優化服務方式。在全區搭建“1+N”平臺,即在每個鄉鎮建立1家社會工作站,N個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救助。區民政局建立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3個名錄,將各類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聚集起來,不定期面向特困人員開展關愛幫扶活動。同時,圍繞“把救助送到家”,銀海區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針對不同困難類型,在由第三方提供照料護理、醫院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將特困人員服務需求提供給社會組織或志愿服務隊,推動開展社區鄰里送醫陪護、社會組織心理疏導、民政協理員資源鏈接等救助服務,有效破解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因信息不暢導致供需脫節等問題。 據介紹,銀海區“物質救助+關愛服務”前期是主要面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目前已擴圍至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等。 北海市民政局局長董林軍表示,在持續推進“物質救助+關愛服務”試點的基礎上,北海市將通過調研摸排,切實了解特困人員及困難群眾的需求,在全市逐步拓展“物質救助+關愛服務”覆蓋范圍,把關愛內容由生活服務、家政服務擴大至健康護理、精神慰藉,集社會各界的合力,努力讓困難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