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陳鵬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毙抡鞒躺?,民政部門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安徽省淮南市民政局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出硬招、出實招,重細節、重成效,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兜底性基礎性保障。 聚焦提標擴圍,筑牢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家住謝家集區望峰崗鎮劉崗村的劉傳良今年83歲,是城市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因肢體殘疾無生活自理能力,由親屬照顧其日常生活。2022年7月1日,淮南市再次提高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現在劉大爺每月有1150元的基本生活費和525元的照料護理補貼,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自2016年以來,淮南市連續7年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切實讓發展成果惠及困難群眾。2022年7月,為城鄉低保對象、低保邊緣人口、特困人員等發放了一次性生活補貼和價格臨時補貼,總計3926萬元,有效地緩解了困難群眾因疫情、物價上漲等因素造成的暫時性生活困難。 聚焦智慧救助,健全線上線下主動發現 近年來,淮南市民政局全面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通過線上預警與線下核查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全市社會救助工作從“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全市實現包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在內的14萬余名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全覆蓋。2022年,市民政局通過與鄉村振興部門的信息比對,將6540名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低保、特困范圍;向醫保部門提取醫療費用個人自付額較高的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信息,主動上門為810名困難群眾申辦臨時救助,發放救助金252萬元;按月把在保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殯葬數據進行比對,及時退出保障1467人。 潘集區田集街道朱圩社區的朱傳六一家就是動態監測預警的受益者。2020年,朱傳六女兒生病,治療費用支出較大,夫妻倆又因照顧女兒不能外出務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20年6月,朱傳六家被納入農村低保,生活有了基本保障。2022年4月,淮南市民政局在全市2021年度困難群眾因病支出數據中發現,朱傳六女兒多次住院治療,個人自付額較大,便通知街道工作人員入戶核實情況,并幫助他們申請了臨時救助。不久,朱傳六便收到了5000元臨時救助金,經濟壓力得到緩解。 聚焦關鍵小事,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 淮南市民政局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自2020年以來,全市逐步推行特困供養人員住院護理保險,現已實現全覆蓋,解決了特困供養人員住院護理的難題;推進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工作,目前辦理時限已壓縮至20個工作日;對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難的人員,采取發放救助資金、購買生活必需物資、防疫用品等多種方式給予臨時救助。 今年74歲的徐作模是田家庵區曹庵鎮李橋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平時身體比較硬朗。2022年7月,一場突發疾病需要住院治療,沒人看護讓徐作模犯了難,后來得知淮南市民政局給特困人員購買了住院護理保險,專門解決他們住院無人護理的難題。于是,徐作模便請了護工,出院后保險公司理賠了5200元的住院護理保險,方便快捷的服務讓他連連稱贊。 聚焦提質增效,助推救助政策精準落實 2022年,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淮南市民政局保持兜底保障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根據“適度擴大兜底保障和福利政策覆蓋范圍”的要求,對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 在政策落實中,為有效杜絕社會救助領域各類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切實提升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淮南市民政局建立健全了社會救助長效工作機制。對保障對象分類開展動態管理,縣(區)民政部門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隨機抽取村(居)入戶核查;對村(居)干部、社會救助經辦人員近親屬享受救助事項的人員全部備案,資料單獨歸類備查;堅持“審核確認張榜公示、保障對象長期公示”的制度,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市、縣(區)民政局設立投訴舉報電話和社會救助熱線,及時處理群眾或輿論曝光的問題線索;對階段性重點工作開展常態化督查,根據存在問題按季下發通報,限期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全面壓實社會救助政策核查責任,確保救助政策公平公開公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