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吳羚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石景林街道麗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自2021年5月起,她又有了一個新“職務”——社區“民事診所”的“醫生”。 “社區居民有什么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都可以到‘診所’來,我會安排團隊成員‘會診’,對癥下藥。”吳羚蓉介紹,2022年,“民事診所”共開展“診療”服務285次,解決矛盾問題144件。 崇左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民事診所”的設立借鑒了醫院的標準化流程和精準化救治理念,通過專人接診、團隊會診、對癥開方、療效回訪,有效解決了“隱患發現難、矛盾化解難、部門聯動難”等社區治理難題,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敖涍^麗金社區的試點,目前‘民事診所’工作法已在全市推廣?!?/p>
黨建引領“建診所” 走進麗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辦事窗口前,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接待群眾。吳羚蓉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的‘全科醫生’受理臺,平時由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接診’,然后引導居民到‘民事診所’詳細了解情況,并根據需要進行‘治療’或‘會診’。” 麗金社區位于崇左市的核心區,由26個居民小區組成,常住人口5.6萬人,流動人口2.8萬人。人口多、商鋪多、轄區單位多,使得社區的服務管理能力一度捉襟見肘。為有效解決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麗金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區域黨建聯盟)—網格黨支部—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聯動組織體系,并于2021年掛牌成立了“民事診所”。 吳羚蓉介紹,“民事診所”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中心診所”,在各居民小區設立“分診所”,分別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小區黨支部書記任“所長”。同時,統籌各方力量,組建起“全科醫生”和“??漆t生”隊伍。其中,“全科醫生”主要由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組成;“??漆t生”由社區民警、法律顧問、兩代表一委員、“雙報到”單位干部等組成,建立起“掛號—接診—會診—開處方—回訪”服務機制。居民“掛號”后先由“全科醫生”接診,能當場解決的問題馬上協調解決,無法解決的請“專科醫生”會診,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麗金社區還制定了“全科醫生”上崗培訓制度,每月邀請街道、社區“兩委”干部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針對居民小區陣地建設、隊伍服務技能、管理薄弱環節、如何運用調解技巧等進行經驗分享。 曾在某小區當保潔員的王女士工作時不慎摔傷,之后單位將其辭退。王女士要求單位賠償其30天的護理費、伙食補助、誤工費等,但單位以要求不合理為由拒絕了她。無奈的王女士到“民事診所”求助?!懊袷略\所”馬上安排人員實地了解情況,組織當事雙方進行調解。沒過幾天,問題順利解決。 網格管理“找病灶” 在開設“民事診所”的同時,麗金社區還利用網格化管理、主動巡查等方式,主動找“病灶”、解急難。 一天,吳羚蓉帶著社區工作人員巡查時,發現某小區門口圍著很多群眾。他們急忙走過去,看到兩位老人坐在摩托車上,其中一位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很著急的樣子。原來,孩子突發高燒暈倒,其父母在外務工,年邁的爺爺奶奶一時不知該怎么處理。吳羚蓉立即護送他們前往醫院,孩子最終轉危為安。 “按照‘黨建+網格+大數據’的理念,我們將社區劃分為6個大網格、94個小網格,已成立網格黨支部6個、小區黨支部18個,搭建起‘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架構平臺,全區域、線上線下排查,收集群眾的服務需求。” 吳羚蓉告訴記者,通過網格,社區組建起由街道黨員干部、社區工作人員、派出所民警、網格員、志愿者等組成的“民情醫療隊”,建立群眾需求“病例卡”。從“坐診”到“出診”,按照“居民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的模式進行供需對接,將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 “真是沒想到,才3天就解決了困擾我們半個月的問題!”提起麗金社區“民事診所”,居民黃女士贊不絕口。原來,黃女士家附近的化糞池堵塞,由于周邊都是自建房,疏通起來很困難。情急之下,黃女士便到社區“民事診所”求助。“全科醫生”接到求助后,立即派工作人員“出診”。找準“病灶”,各方認領責任,涉及的31戶業主當天就達成一致意見,2天內完成籌款,3天內解決了問題。 “以前解決問題,基本都要靠社區推動,不僅力度小,各方責任也不清晰。現在有了由街道干部、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先鋒’組成的‘全科醫生’,哪里有痛點、堵點都能得到有效解決!”石景林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甘盛江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了解到,在麗金社區所屬的江州區,已按照“區—街道—社區—居民小區—樓棟單元”的五級網格體系,將轄區劃分為216個網格、1081個網格單元,配備網格員216人,130個市直單位、27個區直單位作為服務單位入駐網格,通過定人、定崗、定責,有力提升了“民事診所”察民情、解急難的能力。 對癥下藥“開良方” 不久前,家住麗金社區匯豪城小區的一名5歲兒童在小區籃球場玩耍時,不慎從損壞的采光井掉入地下室,導致頭部受傷。家長提出小區物業存在管理疏漏,提出賠償要求并到“民事診所”求助。 “民事診所”安排人員到現場調查后發現,該小區確實存在采光井損壞未及時修補和其他幾處安全隱患,小區物業有疏于管理的責任,孩子的家長也有照看不力的問題。找準“病灶”后,“民事診所”對癥下藥開具“處方”,依據調查情況進行了調解,由物業給予了一定的醫療費用賠償。 吳羚蓉介紹,“民事診所”每月開展回訪檢查,對沒有辦結的,查找原因,盡快辦結;已經辦結的,對“診治”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對“診治”效果不佳的,重新“把脈開方”。在吳羚蓉看來,“民事診所”的推出,使社區服務群眾機制更完善、服務群眾需求更精準、服務群眾功能更強大。 據崇左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民事診所”接診的各類矛盾糾紛,先由村(社區)開展3次調解,調解不成功的由街道組織2次調解;還不成功的由區里進行1次調解。仍無法解決的,引導矛盾糾紛雙方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