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全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急劇上升。“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做好養老服務工作,既是為老年人解當下之急、燃眉之急,又是為其家庭成員解決后顧之憂,更是為全社會提供穩定預期,是一項重要的基本社會服務。”全國政協常委、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言,要充分發揮社區在養老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廣大老年人安居樂業的家園,也是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托。”唐承沛表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是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要求。 在他看來,社區是連接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橋梁紐帶。“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是養老服務的三種基本形態。”唐承沛認為,社區養老匯聚了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醫療服務、醫療衛生、康復護理、文化娛樂、緊急救援等各類服務資源,既可以通過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或者與專業養老機構合作等方式,將機構養老服務引入社區;又可以通過開展上門服務、建設家庭養老床位等方式,將專業服務延伸到老年人家庭,便于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就近就便享受養老服務。 “所以社區是一手托兩家,自己也當家。”唐承沛說。與此同時,社區是實現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有機結合的有效載體。社區具有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鮮明特性,契合老年人習慣在熟人社會進行人際交往的特點,有利于老年人主動參與鄰里結對、“時間銀行”、養老互助社、養老大院等社區互助養老服務和志愿服務,有利于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的積極作用,更好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具有本區本院、相親相熟、就近就便、可走可留的特點。 據介紹,近年來,民政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著眼于滿足老年人就近就便養老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探索創新多樣化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規模和質量,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取得長足進步。 “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既能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減輕家庭成員贍養照顧負擔,還能緩解各級政府的壓力,是需求大、花錢少、見效快的養老服務方式,需要大力發展。”唐承沛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將在前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機制,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針對老年人居住在社區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指導各地根據人口分布、老齡化水平、發展趨勢及資源布局,在區縣層面打造一批層次清晰、機構銜接、功能互補、區域聯動的示范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實現轄區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全覆蓋,構建“一刻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讓養老服務聚集在老年人身邊、家邊、周邊,提高服務精準性、便捷性、可及性。”唐承沛說。 二是針對資源聚集在社區的特點,進一步豐富社區養老服務形式。在社區層面重點發展短期托養、日間照料、健康管理、心理支持等服務,大力發展助餐、助潔、助浴、助行、助醫、助急等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鼓勵引導連鎖化經營、標準化管理的養老服務機構,依托社區向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護、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專業服務,為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參與社會提供支持。 三是針對社區貼近老年人需求的特點,進一步優化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針對老年人看病難問題,指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通過簽約合作、與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毗鄰建設、內設醫療康復站點等方式提供醫養結合服務,滿足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雙重需求。針對養老照護難問題,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技術賦能,推動養老照護產品和老年用品生產研發、創新升級,有效減輕家庭照護者勞動強度,提升居家老年人生活質量。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鼓勵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對老年人開展公益智能應用等技術培訓,助力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應用新技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原載于2023年3月14日《人民政協報》 記者 郭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