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余華光 建成74個“一站式”辦案場所,有效減少未成年人遭受“二次傷害”;完善兒童用藥準入政策,將癲癇、兒童孤獨癥納入門診特殊病種管理;提升市級兒童福利機構“養治教康社”五位一體綜合服務能力,推進縣級兒童福利機構轉型;建成鄉鎮(街道)未保站1064個,村(社區)兒童之家2萬余個……一個個數據折射了浙江省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主動作為、求真務實。 2022年,浙江省民政系統繼續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民政部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發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努力為構建浙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新格局貢獻力量。 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部門協同不斷加強 “目前,浙江省、市、縣三級全部都調整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浙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省民政廳積極履行省未保辦牽頭部門職責,先后組織召開省未保委全體成員和聯絡員會議、印發省未保委和省未保辦工作規則、下發年度工作要點和十件實事,統籌指導和督促推進全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隨著未保工作協調機制的建立完善,各部門協同保護的力量也持續加強。 浙江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廳、省教育廳等部門聯合開展“護校安園”專項行動,防范校園欺凌暴力行為。省檢察、公安、衛健、婦聯等部門協同推進“一站式”辦案場所建設,目前已建成74個,有效減少未成年人遭受“二次傷害”。省委網信辦、省公安廳開展的“凈網2022”專項行動,關閉違法違規賬號23萬余個,清理不良有害信息180萬余條。省醫保局完善兒童用藥準入政策,將癲癇、兒童孤獨癥納入門診特殊病種管理。省市場監管局、文旅廳、人社廳等部門先后開展兒童和學生用品、校園周邊文化市場、營業性演出活動、勞動用工等專項整治檢查行動,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縱向各層級、橫向各部門同向發力,為全省未保工作高質量發展搭建了四梁八柱。”浙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 政策體系不斷健全 兜底保障不斷扎牢 今年,浙江省民政廳聯合14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升市級兒童福利機構“養治教康社”綜合服務能力,推進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向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省婦聯創新成立省級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制訂《浙江省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推進行動實施方案》,并選擇14個縣(區)試點。省委宣傳部制訂《浙江省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試點工作指導方案》,打造農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家園。省發改委指導各設區市編制城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著力從源頭上打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基礎。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奔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將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發現的難點難題逐個擊破。 特別是,關乎孤兒、困境兒童等未成年人的兜底保障政策也得到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2年6月底,浙江省共有孤兒2490人、困境兒童8.8萬人,全省機構孤兒平均養育標準達每人每月2400元,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平均養育標準為每人每月1900元。據悉,杭州市、寧波市已實現孤困兒童保障市域同標。其中,寧波機構孤兒平均養育標準達到每人每月3024元。“一些地方積極拓展保障范圍,將低保低邊家庭兒童、重度殘疾兒童、自閉癥兒童等納入保障;一些地方將困境兒童納入教育資助體系,享受減免學費、保育費等優惠政策……各地都在嘗試打出政策‘組合拳’,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殊困難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浙江省未保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線下陣地不斷夯實 線上改革不斷創新 2022年,浙江省級財政共安排資金9000萬元,支持各類未成年人保護場所和設施建設。各地積極整合現有資源,通過新建改建、轉型發展等方式,實現市、縣兩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全覆蓋。在鄉鎮(街道)一級,則依托社會工作站、示范型兒童之家以及市民客廳、市民活動中心等民生綜合體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目前,全省建成鄉鎮(街道)未保站1064個,覆蓋率達78%。此外,建成村(社區)兒童之家2萬余個,其中,省級示范型兒童之家300個,山區26縣基礎型兒童之家實現應建盡建。 在線上,浙江省民政廳牽頭“浙里護苗”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重大應用建設,打造“一站式”未成年人關愛保護綜合服務平臺,通過數字賦能、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推進困境兒童精準保障、未成年人救助幫扶及時便捷、關愛保護部門協同、服務機構智能監管,著力提升全省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 “下一步,浙江將以推進完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機制改革為重要抓手,以數字化改革為重要支撐,細化政策措施,加大協同力度,形成整體合力,全力推進全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浙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