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是最活躍、最復雜的基層“細胞”,也是最能感知居民生活變化的觸角。在抗擊疫情的3年里,無論是小區職守、流調溯源,還是上門核酸、密接轉運,都少不了社區工作者的身影。隨著疫情防控“新十條”發布、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后,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從“防感染”向“保健康、防重癥”轉變。面對新形勢,社區工作者怎么辦?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面對居民所需做好服務?距離春節還有半個月,記者連線山東、湖北、浙江、四川等地部分社區工作者,一窺防疫措施優化調整后的社區變化。 為居民送上量身定制的“大禮包” “這么冷的天氣,你們送來這個大禮包,真好。布洛芬、體溫計、口罩、免洗消毒液、一次性醫用手套、酒精等,都非常實用!”近日,收到湖北省大冶市東風路街道怡和社區黨委送來的“大禮包”,低保對象余金徽連聲道謝。 上門前,怡和社區黨委副書記黃倩一直擔心,患有精神疾病的余金徽狀態不好。上門后,溫暖的陽光穿過窗戶,照得客廳亮堂堂的。陽光下,黃倩與余金徽聊了一會,發現其精神狀態比較好,雖然其母親當時不在家,但一個人也沒什么問題。 怕余金徽不明白怎么使用布洛芬等藥物,黃倩順手拿出筆記本,撕下一張紙,在上面寫明藥品使用的注意事項,多久吃一次、不能混著吃的藥品等。把這張“明白紙”交給余金徽,并多次叮囑,一定要按照說明書使用藥品。 據黃倩介紹,余金徽患有精神二級殘疾,一直由母親照料。被評為低保對象后,他每月可以領取1050元的低保金和170元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是怡和社區重點關注的特殊困難群體。 “這幾天,我們一直忙著為居民服務,為余金徽等低保對象發放包括藥品、消毒液、醫用手套等物資的‘大禮包’。”黃倩告訴記者。 怡和社區共有21個小區,4008戶12600多人,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薄弱,社區治理壓力大。“社區居委會只有7名工作人員,前一陣大家‘輪流’患病,現在都已經康復了,人手緊張的壓力有所緩解。”黃倩說。 最近,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分頭行動,到低保對象、老人、留守兒童家中“送溫暖”。2022年12月29日,黃倩帶隊到留守兒童李華(化名)家中,為其送上書包、書籍、作業本等學習物品和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資。 正值寒假,李華的父母在外打工還未返鄉,11歲的李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看到穿著紅馬甲的黃倩上門,李華很是高興,拿著深藍色、帶有鴨子圖案的書包愛不釋手。“謝謝阿姨,這書包棒極了。”李華說。 黃倩告訴記者,社區對余金徽、李華等人群重點關注,最近,正組織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通過入戶走訪、電話詢問等方式,全面摸清這些特殊困難人群的情況。對行動不便的高齡空巢老人,則提供跑腿買菜、買藥、送口罩等服務。 “經過系統監測和梳理,我們摸清了社區困難人群底數,對于急需的生活物資和緊缺的防疫物品進行記錄,形成需求清單。”黃倩告訴記者,通過鏈接東風路街道民政辦、共青團等力量為特殊困難人群提供食用油、N95口罩、抗原檢測試劑、退燒藥、書包、文具等物資,低保對象、獨居老人、困境兒童等都陸續收到了為其量身定制的“大禮包”。 這幾天,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值班時,黃倩經常聽到社區居民對環境衛生的討論,擔心病毒傳播。為此,社區居委會聯合物業公司、居民志愿者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 “我們成立了消殺專項小組,每天重點對樓道、扶手、門把手、電梯等位置進行消殺。”黃倩說,社區還引導志愿者對小區主要道路上的堆積物、雜草、路邊綠化帶內衛生死角等重點區域進行仔細清理,轄區內的環境衛生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受到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守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一陣地,是怡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共同期盼。值班時,大家克服患病后的身體不適,堅持為居民提供良好服務。 “過去要到銀行排隊繳納醫保,現在只找一個人就能幫我繳納。”前幾天,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咨詢完居民醫療保險政策的劉女士說。 “經過培訓,大家全面掌握工作技能,一個人就可以為有不同業務需求的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近日,記者與黃倩電話溝通時,她說,服務中心為居民辦事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與以前不同的是,黃倩等人總是隨口叮囑前來辦事的居民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社區里有間“愛心小屋” 本報記者 翟 倩 “我想申請社區的‘愛心小屋’,需要什么手續。” “您好!目前小屋已滿,等小屋空出來,我們會第一時間和您聯系。” 近期,浙江省龍泉市劍池街道水南社區居民微信群里,“愛心小屋”成為高頻詞。 何為“愛心小屋”?“愛心小屋”具備什么功能?居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申請入住? 面對記者的疑惑,水南社區黨支部書記林梅作出了解釋。“‘愛心小屋’是我們在疫情防控政策進一步優化的情況下,為解決居民實際困難而臨時設置的供發熱居民暫住的隔離小屋。” 至于為何要設置這樣一間屋子,林梅向記者講述了一件事情。 疫情防控“新十條”發布后,2022年12月中下旬,水南社區工作人員照例進行走訪,發現有些居民家庭條件有限,自己發燒后無法實現居家單獨隔離,外出住酒店花費不小不說還有限制,“我們屬于老舊小區,房子本身就不大,有幾代同堂的,也有幾個租戶同住一室的,萬一有一個發燒的,老人孩子扛不住。”林梅說。 讓林梅感觸頗深的是一位姓林的老太太,她與兒子一家住在一起。走訪時,林老太太已經出現發燒癥狀,她流著眼淚向林梅訴說:“我發燒了沒地方去,家里連個隔離的屋子都騰不出來,我們這一大家子人可怎么辦啊。” “老太太,您別著急!”林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當即決定想辦法解決老人家的問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有地方,等我們收拾一下,就把您接過去。” 有了這個承諾,當天下午,社區工作人員齊動手,有抱被褥的,有收拾藥品的,有準備生活用品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愛心小屋”被布置得整整齊齊,常規的退燒藥、止咳藥、日常消毒用品等一應俱全。林老太太就是第一個住客,“她住了2天,退燒后就回家了。” 林老太太剛走,江先生緊跟著就住了進來。江先生在養護中心上班,愛人懷著孕,家里還有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為了不傳染給家人,他在“愛心小屋”一共住了4天。接下來,“愛心小屋”繼續在流轉,居民微信群中報名更是不斷。“‘愛心小屋’有必備的藥品供居民使用,但用餐需要自己解決。如果出現特殊情況,社區也會提供相應幫助。”林梅說。 水南社區劍池錦園是個相對封閉的小區,為了解決那里居民的單獨隔離困難,社區在小區內的青苗學堂也設置了一間“愛心小屋”。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不同,青苗學堂的“愛心小屋”不僅有床,還臨時搭建了一個小帳篷,方便兒童和哺乳期的媽媽共同居住隔離。 對于社區開辟的“愛心小屋”,居民群眾紛紛點贊。 “社區這個服務實在太方便了,家里老人有基礎病,小孩沒有抵抗能力,發燒后在這個小屋隔離,家里老人小孩也能有個保障。”報名入住的居民余東說。 “有這樣的隔離小屋,社區獨居老人發燒后入住進去,還能解決他們無人照顧的問題,真的讓大家太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了。”居民胡亦文說。 “其實我們想多設幾個‘愛心小屋’,但選點首要考慮的是必須要有獨立的衛生間,這段時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青苗學堂不開放,正好兩個地方也都配有衛生間,可以用作隔離居住。”林梅介紹,目前,入住“愛心小屋”的居民前后共有7人,排隊申請者最多時有10余人。 1月6日,記者電話采訪中,林梅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直咳嗽不斷,嗓音沙啞,但她仍舊心系群眾:“我們原本計劃將社區三樓靠近衛生間的一個辦公室開辟出來,再設立一個‘愛心小屋’,但現在看來,我們這里的發燒高峰期已經過去了,目前,排隊申請的不到5人,就不再開設了。接下來,我們會根據居民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工作方向,為社區的低保人群、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服好務,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融入網格 服務重點人群 “劉書記,今天我聯系的幾位老人狀態都挺好的,沒問題。”這幾天,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竹根鎮茶花社區網格員陳旭容每日都要打電話向社區黨委副書記劉琴匯報聯系老人的情況。 茶花社區包括108個小區,大多是老舊小區。7名居委會工作人員服務1.4萬余名社區居民,日常壓力很大。 接到陳旭容的電話,劉琴放下心來,做好工作臺賬。前一陣,社區7名工作人員中,5名患病。“幸好,大家沒有同時患病,而是岔開了一段時間,稍微減輕了工作壓力。”劉琴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社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劃分網格,19名網格員融入網格,切實擔起了責任。 陳旭容今年52歲,一直是社區里的熱心大姐。接受記者采訪時,陳旭容笑得很是爽朗:“我負責7個小區,其中4個是老舊小區,3個是家屬院,工作量相對來說還可以。” 長期在社區工作,陳旭容對社區里的大事小情那是門兒清,誰家是獨居老人、誰家要生孩子了、誰家老人有基礎病,陳旭容都記在心里。 最近,最讓陳旭容放心不下的便是79歲的獨居老人盧大爺。盧大爺的兒子是癌癥晚期,女兒在外地工作回不來。老人患有尿毒癥,需要每周一次到醫院透析。兩人天天通電話,確保盧大爺的安全。 陳旭容告訴記者,雖然盧大爺年事已高,但還可以自理,能扶著樓梯扶手慢慢上下樓。“前一陣,盧大爺的電動三輪車不好用了,我就帶盧大爺到醫院做透析。”陳旭容說,現在已經幫盧大爺修好了電動三輪車,老人騎15分鐘便可到醫院。 “醫院的大夫、護士對盧大爺很熟悉,每次透析時都挺照顧他。”陳旭容說。 陳旭容上次到盧大爺家入戶走訪時,發現衛生間里的水管破裂,進出時很容易被濺濕。“我們主動找樓上的住戶協調,找工人修理水管,幫盧大爺解決了問題。”陳旭容同時找到盧大爺的鄰居,叮囑大家多注意、照料盧大爺,幫助其解決生活難題。 每次進盧大爺家,陳旭容都會幫著打掃衛生、做飯。陳旭容打算,春節前上門幫助盧大爺徹底打掃一次衛生,讓家里也有過年的氛圍。 不過,在陳旭容看來,相比打掃衛生、做飯,盧大爺更需要精神慰藉,需要有人陪著聊天。有時候,陳旭容工作忙,沒有上門,兩人打電話一聊就是1個多小時。每次聊天,盧大爺都把陳旭容當成自己閨女,講講自己遇到的新鮮事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現在把盧大爺當成自家的老人一樣照顧。”陳旭容告訴記者,這樣也是為社區里的年輕一輩做榜樣,號召大家一起愛老敬老。 與陳旭容一樣,51歲的劉曉容做網格員已經2年多了,平時主要負責一個500余戶近2000人的小區。在小區里,劉曉容既是網格員,更是大家的鄰居。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小區微信群里,經常有居民交流感染情況,大家盡己所能分享藥品。劉曉容也多次在群里呼吁,大家鄰里互助,共同前行。 那會,小區居民朱阿姨家的小孩和80多歲的老人已經發燒,可丈夫在外打工回不來,一時間也買不到藥品。著急的朱阿姨便在小區微信群里求助。 看到朱阿姨的求助,劉曉容馬上梳理自家存的藥品。“我家小孫子2歲多,平時家里都常備些藥,這時候派上用場了。”劉曉容說。 劉曉容戴上口罩,將降壓藥、退燒藥放到朱阿姨家門口。接到劉曉容送來藥品的電話,朱阿姨連聲說“謝謝”。 “這幾天,情況好轉了許多。在藥店里基本上能買到退燒藥、止咳藥等藥品了,微信群里求藥的聲音也基本上沒了。”劉曉容說。 近日,劉琴告訴記者,社區將進一步發揮五通橋區成立的鄰聚里后勤服務公司力量,通過“社區之家”微信小程序,探索“線上預約+后臺派單+線下服務”,為群眾提供水電維修、管道疏通、家居清潔等七大類22項服務。在為低保戶、高齡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提供保潔、理發等上門服務的同時,盈利部分的60%用于反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服務活動的開展,推動收入提升、服務提質。 共享互助 為健康護航 近日,面對社區居民就醫購藥需求增加等挑戰,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社工總站開展聯合行動,面向槐蔭區社會工作者、廣大社區居民發起“我藥幫你,共克時艱——槐蔭區鄰里互助、為健康護航”倡議,倡導大家共享藥品、關注困難群體、科學防治。槐蔭區各社會工作機構、街道社工站積極響應,用實際行動守護服務對象的身體健康。 在各個社區居民的微信群里,社工指導居民按照樓棟、房間號進行排序,大家共享藥品。在臘山御園居民群里,5號樓1單元的一位居民把自家的氨酚黃那敏顆粒分享給鄰居,并囑咐其按照說明書的劑量使用。 在順祥新區2號樓1單元居民群里,一位寶媽緊急求助:“親們,誰家有孩子的退燒藥,孩子發燒到40攝氏度,怕去醫院來不及,謝謝。” 看到求助,居民森焱立刻發聲:“先物理降溫,再給孩子喝蔥姜蒜紅糖水。”微信名為Amy的居民則曬出了自家的兒童降溫藥品:“我家有,正好我要下樓,給你送到東門。” 同樣的情景還發生在匡山街道社工站活動群,看到社區居民微信群里共享藥品,社工們商量,干脆在社工站設立“共享藥箱”,搭建愛心互助平臺,大家可以更快速、安全地獲取藥物。 很快,匡山街道社工站“共享藥箱”就設立了。一進社工站,便能看到社工手寫的“共享藥箱”指示牌,桌面上擺放著感冒靈顆粒、通宣理肺膠囊等藥物和免洗手消毒凝膠,供居民自取。 在這段日子里,社工呼吁社區居民鄰里互助、藥物共享,社工站、居委會、物業、居民聯合捐贈物資,為緊急需要的居民提供幫助,并留下了求助電話。 2022年12月28日上午,匡山街道社工站社工王麗接到了服務對象楊阿姨的求助電話:“最近幾天,我總是胸悶、全身酸疼無力,夜間心臟不適難以入睡,親戚都不在身邊,想找個人陪著去醫院就診。” 楊阿姨是一名失獨喪偶老人,平時王麗與她多有接觸。前幾天,王麗在對服務對象進行線上日常隨訪時,得知楊阿姨已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情況未見好轉,便叮囑其注意觀察身體狀況,有需要及時聯系。 接到楊阿姨的電話后,王麗立刻趕往她家,協助她到醫院就診,幫她掛號、繳費、辦理住院手續。忙碌了兩個小時,楊阿姨終于安心住院。 臨近中午,王麗擔心楊阿姨的用餐問題,便鏈接社區慈善資源,為她提供住院期間的送餐服務。對此,楊阿姨連連稱贊。 為快速回應服務對象所急所需,槐蔭區青年公園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開通“綠色通道”求助熱線。前幾天,社工張洋接到了服務對象宋阿姨的電話求助:“明天必須得去醫院做透析了,但做不上核酸,還能進醫院嗎?” 張洋了解到,宋阿姨患有嚴重的尿毒癥,需要每隔一天到醫院進行透析來維持身體機能,宋阿姨出門一趟不容易,擔心做不了核酸沒法進醫院。張洋與醫院聯系后,向青年公園街道申請了兩支抗原檢測試劑,幫著宋阿姨進行抗原檢測,看到陰性結果,老人心里踏實了。 在營市街街道,社工站將高齡獨居老人等社會支持力量薄弱的困難群體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通過電話和入戶了解其身體情況,并利用微信群組搭建“鄰里信息交互”平臺,發布老人需求。 78歲的陳奶奶沒有子女照料,反而需要照顧患有癌癥的姐姐。前不久,陳奶奶和姐姐都出現發燒癥狀,但因沒有抗原,無法檢測。陳奶奶便在微信群里發語音說明了相關情況,鄰居積極響應,但因其也出現癥狀,擔心交叉感染,不便出門。 見此情況,一直密切關注微信群內動態的社工積極作為,將熱心居民提供的抗原傳遞給陳奶奶,講解說明抗原檢測的步驟,鼓勵陳奶奶調整心態,樂觀面對。 據槐蔭區民政局基層建設科科長段瑩介紹,槐蔭社工是槐蔭區民政局多年來重點打造的社會工作品牌,共有80余名專業社工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除“共享藥箱”之外,社工們發揮自身優勢,以視頻的方式分享了“居家戰勝病毒小妙招”“居家防疫吃什么最健康”“陽過以后如何消毒”等知識。同時,鏈接社會慈善資源,助力滿足居民的“微心愿”。 “槐蔭社工通過服務凝聚溫暖與力量,與社區居民共同期盼跨越寒冬、共迎春暖花開。”段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