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為推動志愿服務發展建言獻策。 推進志愿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中國志愿服務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5日,全國已登記2.3億名實名志愿者、135萬支志愿服務隊伍、1065萬個志愿服務項目、53億小時服務時間以及8026萬人記錄了志愿服務時長,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進步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 與此同時,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致公黨中央在相關提案中指出,志愿服務激勵機制不健全、志愿服務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撥款及企業捐贈,這導致出現來源單一、專業培訓不到位、志愿服務規范化程度不高、法治保障不充分等問題,制約了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致公黨中央的有關提案由此建議,加快推進我國志愿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志愿服務“錢從哪來”?致公黨中央調研發現,目前志愿服務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撥款及企業捐贈,資金來源單一。對此,致公黨中央提出,要通過財稅制度和其他激勵政策,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志愿服務和為志愿服務捐贈的積極性,擴充資金籌措途徑和渠道,最終形成以政府撥款、市場捐贈、社會捐助為重點的多元化經費籌集模式和資金支持網絡。 培養全民志愿服務意識 “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當志愿者。志愿服務已經成為一個良好的風向標,成為大家參與社會服務的載體。”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何寄華認為,志愿服務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質、更好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形式。 為了促進志愿服務良性發展,何寄華建議,志愿服務要有標準、規程、流程、裝備、方法等一系列配套,尤其是某些特殊領域、專業領域的志愿服務更需要提升專業化水平;要規范化記錄志愿者的服務,像銀行賬戶一樣系統記錄志愿服務內容、時長,激發志愿服務的內生動力。 何寄華還建議,培養全民志愿服務意識,倡導全民參與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全國人大代表、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制造部助理工程師郭會琴對此也深有體會。 “在深圳市工作9年,我感受到深圳就是一座志愿者之城。”郭會琴說,深圳市有數量龐大的志愿服務隊伍,做志愿者已經成為很多深圳人的生活方式,隨處可見的“紅馬甲”是這座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郭會琴建議,進一步拓展志愿服務的平臺載體,使志愿服務更富有吸引力,實現常態化、長效化。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聶竹青建議,進一步完善志愿者褒獎體系,探索建立志愿者城市禮遇體系,讓奉獻、友愛、互助的精神進一步得到弘揚,讓雷鋒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升華,煥發出更加強大的能量。 志愿服務管理要更加專業化精細化 隨著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和志愿者專業技能的提升,志愿服務的細分領域也越來越豐富。 “應急志愿者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治理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國兩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帶來了關于完善我國應急志愿服務體系的提案。 九三學社中央建議,由民政部門牽頭,統籌社會、企業及個人捐助,指導慈善組織、公益組織建立志愿者保護專項基金,根據不同類型應急志愿者特殊風險保障要求,設立定向志愿者保護基金或專門賬戶;完善志愿服務保險機制,通過商業保險等市場機制,并依托政策補貼、政府購買、政府兜底等,分擔、轉移和降低志愿者在應急志愿服務活動中的特殊風險與損失,保障應急志愿者的合法權益。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提交了關于完善養老互助志愿服務政策的建議。他建議,要想充分發揮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模式的作用,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法規政策建設,給予互助養老志愿服務項目制度保障;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為志愿服務項目的分類管理、高效服務、有效評價和服務時間積分通存通兌奠定基礎;結合國家信用體系建設,賦予服務時間積分以權益,明確規定兌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