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回家過年、與親人團聚,是絕大多數人的期盼,可人生總不盡如人意,一些流浪乞討人員由于種種原因不能與親人團聚,那么這些人如何過年?能不能感受溫暖、平安與幸福?1月20日,大年廿九下午4點,記者驅車前往河北省廊坊市救助管理站一探究竟。 一進廊坊市救助管理站,門口貼著福字、對聯,一派過年景象。救助管理站站長齊力民帶著記者邊參觀,邊介紹:“別看我們占地不大,只有一層平房,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站里設置了隔離室、辦公區、成人救助區和未成年人救助區。” 門口的隔離室在疫情期間起了大作用,“每一個進站的受助對象,我們都要求其在隔離室隔離,兩次核酸顯示陰性后,才能進站接受救助。”提起前段時間的心酸,齊力民很感慨,“封閉期間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要管站內包括滯留人員在內的近60人的吃喝,要負責站外流浪乞討人員的安全,真是一個人頂幾個人用。” 來到救助區,有的是三人間,有的是單人間,日常用品配置齊全。“站內一共有40多張床位,目前有7名滯留人員,有的是無法找到親人,準備安置落戶的,有的是年后準備送返家鄉的,還有的是剛剛從醫院接回來一起過年的。”隨著齊力民的介紹,記者一行來到活動室,7名受助人員早已分別落座,看著電視,吃著桌上擺的水果、瓜子、花生,等著當天的餃子大餐。 等候中,記者與17歲的受助人員小尹聊起了天。 “你是哪里人?” “甘肅的。” “怎么到廊坊來了?” “來打工,碰上了黑中介,安排我到電子廠上班,一個月就給1200元,吃飯、住宿還得單交錢,干不下去了,就來救助站(求助)了。” “感覺這里怎么樣?” “特別好!他們對我很照顧。每天都有肉吃,還有我喜歡的魚。” “想回家嗎?”得知春節后站里準備安排小尹回甘肅時,記者問。 “想!” “回家以后準備做什么?” “先去看看我爸,之后再做點喜歡的事情。” “那你有什么愛好嗎?”面對記者 的提問,小尹靦腆地笑了,半晌沒說話,一旁的工作人員笑著補充:“他在網上寫小說,還有不少讀者呢!” “真的呀!”記者很驚喜,連忙要了小尹的網名,鼓勵他以后專注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小尹挺可愛的。”齊力民說,“沒事時,他會幫著打掃衛生、給其他受助人員送飯。我挺喜歡他,你看,他現在穿的衣服是我特意準備的。” 正說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了,大家立刻興致勃勃地品嘗起來。“我們年夜飯在中午,大師傅早上9點就開始忙活,做了紅燒雞腿、燉排骨、西紅柿炒雞蛋、蒜苗炒雞蛋和油菜,晚上就簡單一些,吃點餃子。”齊力民告訴記者。 趁著受助人員吃餃子的空隙,工作人員開始準備夜間巡查的物資,除了常規的方便面、水、棉衣棉被外,記者還發現了洗臉盆、衛生紙、毛巾和牙膏牙刷。“這是住院人員的一整套東西。我們站離市區遠,在路上碰到需要就醫的受助人員,可以直接送其住院。另外,如果在路上接到醫院的電話,我們也可以直接帶著物資去甄別受助人員身份。”面對記者的疑惑,齊力民說。 晚上7點,巡查小組準備出發。上了救助專用車,我們趕往此行的第一站廊坊北站。下車后,工作人員直奔站前草坪、自動售票廳,高強度的探照燈一打,“沒人”。 銀河大橋下。齊力民指著橋洞下一個由磚頭圍起的小空間說:“此前,我們在這里發現過流浪乞討人員。”記者探頭一看,黑漆漆的一個小空間,里面堆滿了廢棄建筑材料和樹葉,沒有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滯留的痕跡。 火車軌道橋下。一人多高的臺階上,既背風又隱蔽,幸運地是,這里也沒有發現流浪乞討人員。 街心花園和地下通道。街心花園內的長椅上裝上了扶手,不再適合流浪乞討人員滯留,地下通道內也是空空蕩蕩。 ………… 此外,我們還去了銀行自助取款機房、廢棄拆遷小區,均沒有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當晚的巡查一直持續到10點。 “隨著文明城市建設、各項社會保障政策的落實,近年來街面流浪乞討人員少了很多,這次沒發現是件好事,證明那些流浪乞討人員有家可歸、有地可待。”齊力民在救助管理崗位已經工作23年,看著一個個受助對象從茫然無措到生活有著落,從流浪街頭到回歸家庭,每一個人的故事都牽動著他的心,“過年期間,我們還會加強巡查,發現一例,救助一例,讓所有受助人員都能過個平安、祥和的年。” 探訪到此結束,7個站內滯留人員的滿意稱贊,各個點位的奔波,以及工作人員在未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時的欣慰笑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救助永遠在路上,記者相信,與齊力民同行的民政救助人將會繼續走下去,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