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亞 這兩年受疫情沖擊,養老機構經營壓力普遍較大,主要表現為機構入住老人數量減少,經營性收入下降;人工成本增加;購置防疫物資和增加服務提供帶來的運營成本加大,以及水電氣等其他額外支出的增加。 國家層面、各地政府部門及時出臺了各類紓困政策及舉措,但從實際落實情況看,養老機構基本都能享受到民政系統的直接補貼政策,而其他非專門針對養老機構的普惠性政策如稅費減免,只有部分養老機構才能享受。對此,筆者有以下幾條建議。 落實好紓困幫扶政策,減輕機構經營壓力和困難。各地要切實落實好國家及地方有關紓困幫扶政策,補貼從快到位;地方政府參照國家有關政策精神,積極協商解決養老機構“設施使用費(租金)”減免扶持政策的落地。盡早發放養老機構建設、運營等各類日常補貼資金,緩解機構運營壓力;適度放寬養老機構入住率和相關補貼享受的條件。 統籌養老機構紓困和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加大醫養結合型機構發展,加強養老機構醫護人員、社工等專業技術人員配置,將疫情等非常態期間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醫護人員進駐和查房機制制度化;根據日常防疫要求,進一步完善不同類型、規模養老機構“三區管理”等空間布局和設置要求;各地要統籌好養老機構床位增量發展和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的關系,平衡好供需關系;加大創新和落實養老機構有關融資政策力度。 加大宣傳,引導老人家庭、家屬共擔責任,建立春節、防疫等特殊時期養老機構因運營管理成本增加的短期收費價格浮動調節機制。 (作者系浙江外國語學院社會福利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