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是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重點保障群體,養老服務補貼和認定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護理補貼(以下簡稱“兩項補貼”)是解決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服務需求的重要福利制度,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法律法規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的務實之舉。 一是積極對接推進,解決新增財政支出問題。根據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寧黨辦〔2022〕93號)要求,自治區民政廳持續對接財政部門,推動建立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和護理“兩項補貼”制度,經反復溝通、詳細測算和新增支出項目事前績效評估,于2024年12月正式建立全區統一的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和護理“兩項補貼”制度。將“兩項補貼”所需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推動形成自治區財政和市、縣(區)財政按照7:3的比例分擔機制,確保資金落實到位。目前,自治區級財政資金4114萬元已撥付各縣(市、區)。 二是深入研究比對,明晰政策設計思路。充分吸收借鑒北京、杭州、深圳等發達地區及甘肅、陜西、青海等周邊省市養老服務補貼經驗,率先在省級層面建立了以服務方式兌現補貼的發放方式,明確到養老、醫療等機構接受服務的,其補貼可由當地民政部門支付給相應的機構;居家或在社區接受服務的,可支付給經當地民政部門征選的服務供應商(經營或業務范圍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相關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服務覆蓋不到的地區,可通過“一卡通”直接向補貼對象發放補貼資金。通過常態化補貼既確保了補貼政策信息不重不漏、全面準確,避免服務類補貼向個人照護服務轉化難問題,又能支持和培育養老機構和小微企業發展,推動養老服務精準供給到老年人身邊、床邊、周邊。 三是預判風險挑戰,加強政策落實指導。統籌考慮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散、供需遠、監管難等實際,將問題風險控制于前端,組織召開培訓,加強指導支持,就“兩項補貼”落實難點進行梳理拆解,為制度落實確立了原則、明確了路徑,既確保全區一盤棋,又給予縣區自主性。積極對接“數字民政-智慧養老”信息系統開發方,提出“兩項補貼”系統模塊建設需求,通過信息系統實施線上動態結算、統一支付,實現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價格、服務評估等數據歸集和服務全過程監管。 四是科學設定補貼標準,強化精準服務。制度設計伊始,就緊密銜接2022年12月新修訂的國家標準《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按照失能等級確定補貼標準,兼顧輕度失能老年人,同時向中重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傾斜,更具科學性。充分考慮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實際,廣覆蓋、低起步,有效銜接特困、殘疾等老年人已享受的服務類待遇,分層分類明確補貼標準:養老服務補貼從輕度失能老年人起步,100~200元/人/月,護理補貼標準從中度失能老年人起步,150~200元/人/月,并將符合條件的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納入養老服務補貼范圍,進一步體現制度公平性、可及性。 五是公開公正遴選機構,提供豐富優質服務。指導各地圍繞宗旨理念、服務場所設施、服務人員資質等展開遴選評審,建立全區統一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評估專家組,對縣區給予現場支持指導。跟進智慧養老信息系統建設,增設相應模塊,實現“補貼發放+服務資源調度+跟蹤監管”一體化網上經辦。目前,所有縣區均發布遴選公告,7個縣區完成遴選,確定機構36家;2.3萬服務對象全部實現綜合能力評估并錄入系統,后續將由選定的服務供應商根據照護服務計劃陸續開展服務。 寧夏“兩項補貼”制度創新省級財政分擔大頭、縣區確保服務的模式,有效保障了經濟困難失能老人獲得優質便捷的養老服務,對于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重要意義。(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