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質量推動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打造讓人民安居樂業的家園,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服務機制更優化、服務設施更完善、服務效能更優質、服務手段更智慧、服務隊伍更壯大”的五大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服務主體和服務業態更加豐富,線上線下服務機制更加融合,精準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好解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健全黨建引領機制 《規劃》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全過程各方面,對堅持黨建引領、推進“五社聯動”、深化議事協商、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強社區物業黨建聯建等方面作出重點部署,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引領力、組織力。 在推動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方面,《規劃》重點實施“黨建引領社區服務創新、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賦能、社區志愿服務提質、慈善服務助力、‘五社聯動’示范、社區協商提升”七大行動,持續完善黨建引領、服務統籌、即時響應、購買服務、服務評價、自我服務、多方參與六項機制,逐步形成村(社區)黨組織引領,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主導,村(居)民為主體,群團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駐區單位共同參與、協同開展社區服務的格局。 力爭到2025年,每個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10個社區社會組織、每個村平均擁有不少于5個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志愿服務等廣泛開展,慈善、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實現融合發展,打造“五社聯動”示范社區100個、城鄉社區議事協商創新試點村和社區各50個;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一站”辦理,實現政務代辦服務村(社區)全覆蓋;社區服務設施開放和服務時間不少于每天8小時,群眾關切項目實現24小時線上服務。 聚焦夯實基層基礎,完善服務設施網絡 《規劃》立足寧夏實際,對標國家要求,對加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優化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功能、統籌城鄉社區服務網絡建設作出部署要求,并配套開展城鄉社區服務站面積達標補短板、農村社區服務站維修改造提質效兩大工程和城鄉社區服務站功能升級提品質行動。 為加快社區服務數字化建設,《規劃》還提出推進智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加強社區服務信息化應用、構筑美好數字服務新場景四項重點任務,配套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社區試點建設三大行動,進一步完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逐步形成以社區服務站(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專項服務設施為補充、服務網點為配套、信息化平臺為支撐的社區服務設施網絡。 力爭到2025年,實現城市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農村社區服務站維修改造全覆蓋;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落實“開發建設單位按每戶0.3平方米標準配建社區服務用房”規定、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達到社區總建筑面積10%以上;城市社區政務通用自助服務、千兆光纖網絡重點村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通5G比例達到80%,建設村級益農信息社800個。 聚焦便民為民安民,優化社區服務供給 《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為目標,緊緊圍繞提升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出強化兜底保障服務、強化社區養老服務、強化社區托育服務、強化社區助殘服務、強化公共安全服務、強化社區應急服務等“六個強化”以及優化社區就業服務、優化社區衛生服務、優化文化體育服務、優化社區科普服務等“四個優化”,配套實施十大服務提升行動,努力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文體服務有保障。 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規劃》提出,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統籌安排好社區“兩委”成員和在社區從事黨建、治理、服務工作的全日制專職工作人員。大力實施新時代城鄉社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開展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提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社區領軍人才培育四大行動,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不斷優化薪酬待遇、考核獎懲、教育培訓等激勵機制,切實增強社區工作者職業認同感和崗位吸引力。 力爭到2025年,實現在50%社區配備托育服務設施,村(社區)“兒童之家”普遍開展學習娛樂、成長教育、維權幫困、安全保障、親情培育等關愛保護服務,完成1.5萬戶有需求的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新建改擴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0所;每個城市社區至少配備1名民警,每個村至少有1名民警(輔警)對接聯系、配備1名專職人民調解員;村(社區)微型消防站、日常應急救援隊伍實現全覆蓋,村(社區)均設置1名災害信息員;村(社區)“兩委”主要負責人每年輪訓一遍,每個城市社區至少擁有1名持證社會工作者,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不少于18人。(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