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民政要聞 > 正文

黃樹賢部長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開創新時代民政工作新局面

時間:2018-10-3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學習時報
【字體:    打印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明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等根本問題,為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指引了立場、目標、方向和方法。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賦予的新使命,切實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著力譜寫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旗幟鮮明地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重要思想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使命、價值追求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

深刻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新時代民政工作的重大指導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明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等根本問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指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基本遵循,為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指引了立場、目標、方向和方法。

必須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看問題、作決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政工作件件關乎民生,事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最能體現黨的宗旨和政府的職能,最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做好新時代的民政工作,必須把人民立場作為基本立足點,始終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增進民生福祉的責任扛在肩上,想問題、作決策、抓落實都要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必須堅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踐行群眾路線,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堅持發展依靠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善于總結群眾創造性實踐,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斷推動事業向前發展。民政部門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直接和困難群眾、基層群眾打交道,必須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主動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從群眾中汲取推動事業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必須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民政工作對象既有困難群眾等需要黨和政府“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的群體,又有廣大社區居民和各類群眾,最需要有大愛之心、愛民之心,最需要加深對人民群眾的感情。

必須把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評價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民政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更加自覺從群眾生活是否提高、群眾困難是否得到切實解決、群眾權益是否得到維護等方面出發,衡量政績大小,檢驗各項工作的成效,主動接受群眾評議和社會監督,不斷提升民政工作質量和水平。

深刻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賦予新時代民政工作的新使命

新時代面臨新形勢、肩負新使命。在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民政部門職能得到了優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更加重大,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深刻認識民政工作新的使命,以高標準、高質量引領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拓寬工作對象范圍。機構改革后,工作對象的覆蓋面和服務供給的范圍規模將持續擴大、不斷拓展。例如,養老服務將進一步由主要面向特定老年人向面向全體老年人擴展;兒童福利保障對象由孤殘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向全體兒童擴展;殘疾人福利保障對象由重度殘疾人與困難殘疾人向全體殘疾人擴展;流浪救助服務對象由“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向“生活無著的臨時遇困流動人員”拓展。這對政策的延伸、相關保障條件的加強都提出了新要求。

完善工作內容。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為強烈,生存需要正向改善需要、發展需要拓展,物質需要正向服務需要、精神需要拓展,民政工作的內容更加豐富。比如,隨著困難群眾需求從溫飽型物質需求向多層次需求延伸,社會救助工作正在從單一的現金救助向多維度保障轉變,從簡單的生活型救助向物質保障與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相結合的綜合型救助拓展。在養老服務方面,針對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工作要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既保障貧困失能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基本養老需求,又有效滿足中高端群體高質量養老服務需要,不斷推動養老產業發展。這對豐富管理服務內容、完善管理服務方式和手段都提出了新課題。

提高工作標準。隨著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和公共服務的期望不斷增強,工作質量和效率必須不斷改進提高。既努力推動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升,為群眾提供更多服務;又不斷提高工作的法治化、智能化、精準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為群眾提供更好服務。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質”上做文章,以更有效的措施和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工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均衡結構布局。囿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民政事業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各項業務之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發展不均衡現象。統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業務之間民政事業發展,增強民政工作合力,提升民政工作整體水平,將是新時代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奮力譜寫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新篇章

使命呼喚擔當,思想指引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著力譜寫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新篇章。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毫不動搖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推進事業發展的思想旗幟、理論指引和根本遵循,始終與黨和國家整體發展保持高度一致。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民政事業發展的政治方向。不斷增強思想自覺,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及其對民政事業的引領作用,使新時代民政工作思想更統一、使命更清晰、方向更明確。切實提升行動自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民政事業發展的具體行動,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人民群眾身邊。 

切實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這一工作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民政工作核心要求的具體體現,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機統一,與民政工作的根本屬性高度契合。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必須切實踐行這一工作理念。一是恪守為民之責。“為民”是民政的職責使命,是黨和政府對民政工作的基本要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民政“為民”的職責始終如一。無論是基本民生保障還是基層社會治理,其目標指向都是解人民群眾基本生活之憂、應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之需,核心都是為民。我們要把“為民”的理念貫徹到每項工作的每個環節。二是深懷愛民之心。“愛民”是民政的道德情懷。思想上有更深刻、更高尚的理念,工作質量和效果就不一樣。我們要把民政工作當作一項崇高光榮的事業,帶著一種情懷全身心投入其中,懷著“大愛之心、愛民之心”做好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滿腔熱情、富有溫度的服務,向民政戰線的先進人物學習,把服務對象當親人,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民政工作者的真情熱情。三是務求惠民之實。真正的為民不僅僅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更是為了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民政事業發展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處理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真正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全面推動新時代民政事業改革創新發展。新時代,必須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民政事業發展。一是立足全局謀劃新時代民政工作。著眼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找準作用定位,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找準發展方位。緊密配合黨和國家的總體要求、總體規劃,深刻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民政工作的機遇和挑戰,正確認識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等國內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對民生福祉的重要影響,積極探索新時代民政戰略布局,統籌考慮未來愿景與現實能力、長遠目標與近期工作,不斷在服務全局中推動民政事業改革創新。二是轉變民政服務供給方式。從供給側發力,努力實現供給主體更加多元、受益范圍更加廣泛、惠民內容更加豐富、質量水平更有保證。進一步筑牢兜底安全網,在提高保障力度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民政救助的精準性和減貧效果。促進福利服務擴面、提質,逐步推動兒童福利服務惠及普通家庭,推進醫養結合發展,不斷提高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水平。增強民政管理服務效能,加快民政領域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簡政放權,能取消的主動取消,能下放的主動下放。積極創新監管,理順放權事項監管機制。持續優化服務,為相關社會主體、市場主體參與民政事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四是完善創新民政事業體制機制。推動健全黨委和政府對民政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加強跨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善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形成推動事業發展的合力。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