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狂雨驟,積水成澇。入汛以來,南方多省區、東北地區雨情、水情、災情告急,汛情來得快,極端降水為歷年罕見。
面對洪水,面對災情,各級民政干部勇于擔當。他們服從統一調度指揮,在救災一線舍身忘我、生動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對黨忠誠,堅決擔當,精準發力,讓人民群眾放心、安心。
迎戰風雨,高效有序啟動響應
強降雨襲來,江河湖泊水位猛漲。過去一個月,強降雨席卷了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及東北地區,嚴重洪澇和地質災害集中暴發。
風雨就是集結號。國家救災應急系統像一臺強有力的機器,立即高效有序地啟動運轉。
災情發生后,國家減災委、民政部迅速緊急啟動響應,調撥物資,下撥資金,支持做好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地方各級民政部門緊急趕赴一線,與受災群眾肩并肩、心連心,把災區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頭。
針對四川茂縣特大山體滑坡災害,四川省減災委、省民政廳第一時間啟動自然災害Ⅰ級應急響應;阿壩州民政局迅速從州級救災儲備倉庫調運救災帳篷、棉被、發電機、棉衣褲、布鞋、單衣等救災物資發往茂縣,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針對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湖南省減災委、省民政廳分兩輪及時啟動全省救災應急Ⅳ級響應,隨后升級到Ⅲ級、Ⅱ級,民政廳黨組5次召開救災應急調度會,派出25個工作組,到重災區指導幫助抗災救災,救災處24小時值班。
洪水如鏡,折射黨性與忠誠。在萬千奮戰于救災一線的黨員干部中,那一抹動人的“民政藍”,詮釋著“哪里有災害,哪里就有民政人”的莊嚴承諾。
關鍵時候,沖在前列、干在實處
雨情汛情聲聲緊,防汛就如大考,災情就是命令。災情面前,民政干部沖在前列、干在實處,顯示責任與擔當。
進入汛期后,江西省修水縣民政局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聯系,保證人員、車輛、防汛器材及救災物資保持“臨戰”狀態;6月23日深夜,暴雨如注,修水縣民政局局長梁亦云緊急召開班子會,分頭趕赴受災鄉鎮,徹夜查看災情、指導救災,第二天早上,滿眼血絲、衣服濕透的他在通過微信群召集碰頭會后,又揣上干糧前往其他受災點。
廣西龍勝縣馬堤鄉民政助理員楊根姬熟悉鄉里每戶困難群眾,在危難關頭,她的手機號往往是群眾第一個想到的求助電話。災情發生后,持續高強度的工作讓她發起高燒。鄉領導知道后勸她休息,她卻笑著說:“村民哪里離得開我喲,電話都被打爆啦。”
6月30日傍晚,湖南省洪江市民政局辦公室主任易聲立接到沅河鎮受災求助電話后,與同事們火速將棉被、礦泉水等救災物資裝車,連夜送往受災群眾安置點。而此時,在100多公里外的洗馬鄉黃泥洞村,易聲立父母家中進水、菜地被淹,盡管內心焦慮、擔憂,但他也只能在電話中安慰:“只要您二老沒事,一切都可以重來。”
各地千千萬萬奮戰在抗災救災一線的基層民政干部,獲得當地老百姓點贊:“關鍵時候,民政干部靠得住!”
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守護安全
多年以來,“跑在洪水前面,提前轉移群眾”,成為抵御洪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證。
為了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各地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多地做到一村一預案、一村一演練,確保人員、物資、責任、預案、管控、追責到位。
為有效應對災害,四川省減災中心派出“動中通”“靜中通”衛星指揮車,攜帶短波電臺、無人機、衛星通信等裝備趕赴災區,同時出動大型“方倉”指揮車,負責搭建臨時指揮室,并采集和傳輸災情數據信息。
為面對災害時能夠有條不紊,浙江省通過建設避災安置場所、綜合減災社區、建立減災聯動機制,并搭建省內減災救災應急系統,集合全省優勢共同減災;通過強化“防災重在早”的理念,形成了一套“早轉移、早安置、早備災”的具有浙江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堅強“堡壘”。
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江西省民政廳在重災區修水、婺源、浮梁、昌江等4縣(區)設置集中安置點95個、安置群眾1萬余人;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民政局對養老機構房屋進行全面排查,對分散供養的城鄉五保、低保、重點優撫對象、留守老人等困難群眾進行登門走訪,對居住房屋有安全隱患的進行轉移安置。
目前,南方洪水退去,響應解除,災后重建已陸續開始,但在“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時期,形勢依然嚴峻。全國民政系統繼續全力救災堅守在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