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雪芹
伴著芬芳的百花和溫柔的風,我們走進富有青春氣息的五月。
多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民政人懷抱夢想、堅定信念、勇于擔當,他們以為民愛民之情、砥礪奮進之姿奏響了激昂有力的青春樂章。五四前夕,本報記者采訪了包括離退休干部在內的幾代民政人,聆聽他們的青春故事,感受他們一脈相承的奮斗精神。
離休民政局局長:孜孜不倦守初心
“是黨培養了我,活著就要為黨的事業奮斗。”現年95歲已離休在家多年的山東省萊西市民政局原局長婁玉芬這樣對記者說。
這位有著77年黨齡的老民政人一生感黨恩、堅定跟黨走。她說:“小時候家里窮,全家人掙扎在死亡線上,多虧共產黨領導,我這個從沒上過學的窮孩子參加了識字班,并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婁玉芬講述,1971年調任萊西市(當時的萊西縣)民政局局長時,民政工作人少、事多,全局6個人每天都要接待絡繹不絕的來訪者,優撫安置、救災救濟、移風易俗任務都很重。在人少事多的情況下,她一方面大抓隊伍建設,帶動大家鉆研業務;另一方面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
那時交通不發達,下鄉調研三五十里的路,婁玉芬都靠腿走。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婁玉芬將轄區22個公社劃分120個片區,配設民政片長,上傳下達做好民政工作;對于來訪群眾,她堅持“一聲稱呼、一杯熱水、一次真誠交談”的工作法,讓滿腹火氣的來訪者心平氣和而歸;她還通過“典型引路”開創工作新局面,成立先進事跡報告團,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
就這樣,在婁玉芬任職的16年間,萊西民政工作有了新突破:優撫安置工作打開新局面、火化殯改和節地安葬快速推開、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逐步健全、福利院籌建完成……國家、省、市多次推廣萊西經驗。
從民政局局長崗位上離休后,婁玉芬依然不忘初心,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擔任民政局老干部協會黨支部書記的20多年間,定期組織民政系統老干部集體學習,豐富老干部們的文化生活,協會先后榮獲30多項榮譽。
在婁玉芬的家中,存放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慈善愛心獎杯、證書。她的家人介紹,婁玉芬每年都積極參加萊西市慈善一日捐活動,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泥石流、南方冰凍雪災等國家發生重大災情的時候,她每次一捐就是1000元。2021年7月1日,婁玉芬一次性捐款10萬元“特殊黨費”,向黨的百年華誕致敬。她還非常關心困難學子,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資助青少年完成學業。
多年民政職工:行而不輟以致遠
青春的火焰蓬勃燃燒,只因心底對黨和人民有著熱烈的愛。在全國民政系統,有許多人把青春化作責任擔當,行而不輟。在湖北省宜城市殯儀館工作了25年的郭朝陽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郭朝陽從部隊轉業,組織安排他進入宜城市殯儀館。面對這份很多人都避忌的工作,郭朝陽堅定地說:“我干!”
就這樣,郭朝陽成了一名火化工。當時,宜城市殯儀館的火化車間建設年代久遠,面積狹小且通風不好,操作室夏天溫度高達50攝氏度以上。這樣的環境并沒有動搖郭朝陽的意志,他包攬了所有清理火化爐膛與煙道的活兒,在寬和高不足1米的空間里,身高1米85的他只能趴著作業,出來時身上除了汗水,就是灰渣。
為了盡快掌握火化的技能技巧,郭朝陽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同事們形容:他當時就像“長”在了單位,不管上不上班,總跟在老師傅身后,遇到問題就問,直到掌握為止。他還抽空閱讀相關書籍,向單位的化妝整容師傅學習。很快,郭朝陽就掌握了過硬的專業技術,成為一名響當當的業務能手,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宜城市的喪葬習俗對火化時間沒有約定,從白天到深夜,只要逝者家屬有要求殯儀館就要開爐。多年來,郭朝陽在單位很少正點吃飯、正點休息,更別提節假日了,遇到緊急情況,他總是搶在前頭處理。
2022年3月初,宜城市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4名被燒灼后的逝者遺體嚴重變形。收斂時,郭朝陽忍著撲鼻的焦灼味,帶頭為逝者擦洗、包扎、縫合、整容。說起那次連續5個多小時的工作,郭朝陽說:“逝者家屬的寬慰就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意義。”
殯儀工作也會遇到情緒激動的家屬,郭朝陽說,他們心情悲痛,可以理解。工作中,他總是抱著這樣一顆真心,耐心傾聽、耐心解釋。
回顧這些,郭朝陽對記者說:“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得有人干;既然干了這一行,就要負起責任。”
入職民政青年:灼灼芳華許民生
“媽媽,我餓了”“媽媽,我要玩游戲”……照顧孤棄兒童的生活起居,每天圍著孩子轉,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社會福利院護理員吳紅的工作日常。進入福利院6年,吳紅用心愛著每個孩子,當好“媽媽”這個角色。
每天早晨6點,吳紅就開始給“兒女”們穿衣、收拾起居室,緊接著是給他們喂飯、帶他們玩游戲。晚上孩子們睡著了,她也放不下心,不時跑去看一眼孩子,擔心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發生意外。
和孩子建立母子般的情感是吳紅的解壓劑,看到孩子開心、快樂地成長,她所有的累都消散了。浩浩(化名)是她最早帶的孩子,來到福利院時,剛兩三個月大,右耳缺失,身材瘦弱。看到浩浩,吳紅心底的母愛涌起,每天一上班,她就跑去看孩子,觀察他的狀態;孩子病了,她悉心照顧,徹夜抱著哄睡。漸漸地,浩浩長得胖乎乎的,會張開雙臂向她跑來,會喊“媽媽”、說“媽媽辛苦了”。
灼灼芳華許民生。許多基層民政人,把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服務對象期待的“大幸福”,盡己之力給予服務對象溫暖和力量。
劉柳是一名活潑外向的90后,卻選擇了服務老年人的工作。
2021年,劉柳應聘為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三陽鎮敬老院院長,那時正是新冠病毒的高發期,為了在院老人的安全著想,她帶頭遵守封閉管理制度,自己的孩子只能“扔”給鄉下的家婆帶。
擔任敬老院院長后,給老人創造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幸福樂園成為劉柳的奮斗目標。她每天親自查房,了解和掌握老人的思想動態及身體狀況;與上級主管部門協調,改善院內設施設備,新增微型消防站,安裝水噴淋滅火系統和網絡監控系統等,在房間增設護理床、移動餐桌,在樓層過道及廁所新裝安全扶手。
近年來,走進基層、擔綱民生服務的新畢業青年也很多。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琥珀街道飛虹社區的“小管家”楊寧就是這樣的一員。2022年8月走上社區“小管家”崗位后,楊寧從靦腆的小女生變為見到社區居民就主動打招呼的社區工作者,她深入居民收集信息,服務老幼殘等特殊困難人群,逐漸成長為基層治理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