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熊文卓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5條地鐵線路上,都有醒目的“如果發現流浪乞討人員,請聯系市救助管理站65668279”的宣傳標語和溫馨提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救助工作中。為了織牢織密救助網絡,近年來,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開展了“寒冬送溫暖”“近鄰關愛”等多項行動,不僅為流浪乞討人員、臨時遇困人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溫暖,也提升了這座城市的溫度。
愛心近鄰隊伍不斷壯大
因為一次愛心救助,熱心市民王大姐與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建立了聯系。
今年3月的一天,王大姐在街面發現一名流浪乞討人員,趕緊與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聯系。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施救,使其得到妥善安置照護。
一次善舉,讓王大姐成了這名流浪乞討人員獲取救助的橋梁,王大姐被合肥市民政局授予“近鄰”關愛行動愛心個人,應邀加入愛心近鄰隊伍,協助市救助管理站常態化開展特殊困難人員關愛救助工作。王大姐表示,在救助工作上,政府做了很多實事,現在加入愛心近鄰隊伍,有了信息溝通渠道,會更加關注身邊需要救助的人。
為增強主動發現能力,及時回應救助需求,2022年11月,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開展了“近鄰”關愛行動,招募熱心商戶、愛心市民、志愿服務組織和社會志愿者等作為“近鄰”,關心、關注、關愛身邊的流浪乞討及臨時遇困人員。“近鄰”們可通過撥打熱線電話或登錄微信小程序填報信息等方式,向市救助管理站提供求助線索,便于市救助管理站及時開展“助困、助醫、助返”等服務,保障街面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及臨時遇困人員得到及時救助。
“近鄰”關愛行動開展以來,已有25家愛心商戶、45名愛心個人、2家愛心社會組織加入,市救助管理站累計開展站內救助441人次、站外救助520人次。
扶上馬送一程的“臨時之家”
近日,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到某物業公司看望小龍和大周,并給他們帶去夏季衣服和一些食品,兩人特別開心。小龍說:“自從2月來這里上班,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工資,管吃管住,日子過得特別安穩。”工作人員離去時,還和兩人約定,過段時間帶他們回“家”理個發。
小龍和大周是該站今年2月介紹到某物業公司工作的。據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周俊介紹,對有務工需求的臨時遇困人員,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半年回訪和重要時間節點慰問制度,必要時開展心理訪談,在生活、就業和情緒疏導上提供幫助,讓他們能盡快適應生活變化,安心工作。
自2021年起,每年春節期間,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都針對流浪乞討人員開展“春節團聚,暖心救助”專項行動,在站內辦一桌熱熱鬧鬧的年夜飯,實現街面流浪乞討人員“全進站、零流浪”,給流浪乞討人員一個溫暖的“家”。合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徐生彬已連續兩年到站里和受助人員一起吃年夜飯。今年春節時,有受助人員提到希望年后能有個穩定的工作,徐生彬當時說:“過了年,讓我們共同想辦法,幫助你們解決困難。”春節后,市救助管理站就積極聯系用工單位幫助有就業意愿的受助人員尋找工作,讓他們成功就業。
暖心救助讓流浪人員踏上回家路
“真沒想到,20多年了還能找到你!”2023年1月30日,在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浙江省溫嶺市的張大伯抱著失聯25年的兒子百感交集。
2022年春節后,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巡查隊員發現了一名沉默寡言的流浪人員,白天拾荒,晚上露宿街頭,僅說自己姓“張”,江浙口音,不愿意提供身份信息且拒絕接受救助。市救助管理站在多次人像比對無果后,將其列入長期關注流浪人員信息庫,安排專人每日巡訪,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逐漸取得了他的信任。
2023年春節期間,市救助管理站巡查人員成功勸導張某進站避寒。在站里,張某第一次說出“張兵”(化名)這個名字和記憶中的一些信息。市救助管理站隨即向當地民政救助機構尋求核查,不久便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遠在浙江溫嶺的張家的確有一個失散20多年的大兒子。
據張大伯介紹,張兵是他的大兒子,20歲時突然離家出走,家里人始終不清楚原因,多方查找未果,都以為他已不在人世,遂在2018年注銷了其戶口。當得知張兵在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后,張大伯和家人連夜趕來接他回家。
幫助受助者回家,一直是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的努力方向。自2018年以來,該站組建“燈塔”尋親工作室,一人一策、因人而異開展尋親工作,助萬家團圓。同時,鏈接藍天救援隊、馬義民視頻巡查工作室、陳小虎視頻工作室等公益機構,多渠道幫助失能失智等人員尋親,多方合力照亮流浪乞討人員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