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深入開展主題教育 著力轉化教育成果
全力實施“老有康養”“弱有眾扶”優享工程

時間:2023-05-1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浙江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沈銘權

“老有康養”“弱有眾扶”優享工程是浙江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舉措,直接關系千家萬戶、關乎民生福祉、關聯民政主責主業。

結合深入開展主題教育,讓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民生實事,浙江省民政廳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認真對標“兩個先行”,聚焦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全力實施“老有康養”“弱有眾扶”兩大優享工程,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質,讓民生保障更有溫度。

對標“兩個先行” 標準標桿再拉高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戶籍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24.79%。面對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老有康養”工作,出臺政策文件,迭代上線數字化應用,建設康養聯合體,開展“海島支老”,對困難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形成了一批全國領先的標志性成果,初步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有低保對象56.36萬人。為讓困難群眾過上好日子,省委、省政府統籌推進“1+8+X”大救助體系建設,探索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建設,打造“浙有眾扶”應用,推動救助服務和模式轉型升級,初步構建起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新格局。去年,浙江率先實現低保標準市域一體,特困標準城鄉統籌,人均月低保標準達1084元,特困人員人均月基本生活保障標準達1756元。

立足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工作優勢,全省民政系統主動對標“兩個先行”,拉高標桿標準,錨定五年、謀準三年,提出更加切實可行的舉措任務。

目標要求更進一步。到2027年,基本形成“居家+社區機構+智慧養老”家門口養老模式,讓每位老年人都有機會享受有保障有質量的福壽康寧美好生活;全面構建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精準高效、智慧溫暖的社會救助體系,率先在全國建成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發展指標更上一層。找準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指標,到2027年,每萬名老年人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從現在的22人提高到27人,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全覆蓋等“1+3”指標;低保年人均標準從13008元提高到15000元,推進縣級“助聯體”全覆蓋等“1+4”指標。

推進“老有康養” 養老生活有品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全省民政系統致力“普及普惠”的使命,精準精細、專心專業、用情用力加強養老服務工作,努力構建便捷化、多樣化、智慧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老”的保障。推動養老保障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基本養老保險應保盡保。推動高齡津貼、百歲老人長壽保健金逐步提高,所有浙江籍失能失智老年人都得到長期照護保障,2027年全省基本實現參保全覆蓋。

優化“有”的布局。完善養老機構布局規劃,五年間培育100家高品質養老服務機構;優化養老機構床位,到2027年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5%。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相互銜接,居家養老服務精準有效供給,孤寡老人服務持續優化。

提升“康”的水平。推進醫養、康養結合,制定康養聯合體省級地方標準,實現康養聯合體覆蓋50%以上的鄉鎮(街道),多層次、多渠道的康養人才培養機制基本形成。

營造“養”的氛圍。舉辦浙江(國際)康養博覽會,引導支持國企、民企等投身養老產業發展。推動老年人不分戶籍享受養老服務設施,力爭創建45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持續推進“鄰里養”落地現代社區、未來社區和未來鄉村,推動養老服務智能服務終端進村入社區,讓老年人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服務。

做實“弱有眾扶” 民生保障有溫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省民政廳以聚力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的擔當,突出精準精細,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基本民生底線,凝心聚力繪就“基本生活滿足、公共服務優享、急難愁盼有助、社會融入友好”圖景,讓民生保障更有溫度。

精準擴圍“弱”的覆蓋面。推動社會救助由困難群眾向老、幼、病、殘等弱勢群體覆蓋,按照兜底型、支出型、急難型、發展型、關愛型實施動態管理、監測預警和綜合幫扶。推進低保低邊提標增效、臨時救助精準響應,健全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機制,今年動態監測人口覆蓋率達到4.7%。

加快暢通“有”的服務鏈。推動社會救助向“物質+服務”轉變,建好社會救助服務載體,暢通救助幫扶資源和困難群眾需求鏈接渠道,實現社會救助政策應享盡享、救助幫扶資源精準匹配。力爭到2025年,所有縣(市、區)建成“助聯體”。依托“助聯體”平臺,優化打造“暖巢更新、真愛到家、幸福崗位、幸福銀行”等系列救助服務品牌,不斷豐富物質幫扶、技能提升、心理疏導、陪伴關愛等服務內容和項目。

有效提升“眾”的聚合力。加強政府、社會、市場等多方資源力量高效協同,充分發揮慈善救助作用,推進社會救助數據共建共享,形成整體智治、多跨協同的“眾扶”合力。持續推進“鄰里救”落地城鄉社區;引導專業社工參與社會救助,確保到2023年年底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配備專職社區工作者17名。

全面增強“扶”的實效性。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建立完善多維度評價體系,促進社會救助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激發困難群眾內生動力,加強輸血與造血綜合救助幫扶,實現就業幫扶“應幫盡幫”。完善對失業、未就業人員、困難大學生和外來人員等特殊困難對象救助政策。深入實施“善居工程”,救助家庭探訪關愛率和幸福清單送達率持續保持10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