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展現民政作為

時間:2023-05-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責任擔當,推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本報介紹黑龍江、安徽、江西、廣西4省區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省榕江縣相關經驗,以供借鑒參考。

黑龍江省

強基筑底 擴圍增效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新發展

近年來,黑龍江省民政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對照民政部各項工作安排,堅決扛起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的政治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資源整合夯實“底座”,鑄牢社會救助共同體

一是高站位推動。將兜底保障、低收入人口監測幫扶等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工作要點,納入省委指標考核,強化民政部門統籌牽頭責任。二是大民政統籌。以民政品牌創建為牽引,打造“民政牽掛”系列服務品牌,實施“五統五兜”工程,統籌保障困難家庭教育、殘疾人康復、困境兒童保障、困難老人養老以及特殊困難家庭基本生活。三是多部門協同。牽頭30家中省直單位打造“大救助”工作格局,參與衛健、人社、鄉村振興、住建、醫保等部門專項救助政策制定,推動各類救助政策、資金、力量向民政服務保障對象傾斜。2022年,全省教育救助345.4萬人次、醫療救助419.2萬人次、住房救助40萬戶、就業救助10萬人。

大膽實踐擴圍增效,延展社會救助覆蓋面

一是創制政策主動“擴”。將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重點優撫對象等按“單人戶”納入低保,實行最長1年的低?!皾u退期”,低保不計入家庭收入項目拓展到8大類25項;全面推進臨時救助“全省通辦”,明確救助范圍、標準、異地協查方式、責任劃分等,高效回應群眾“急難愁盼”。二是共享數據主動“找”。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融入黑龍江省“數字政府”建設“一盤棋”,匯聚220余萬低收入人口數據信息,印發《民政領域數據互聯互通工作方案》《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的若干規定》,與18家省直部門、20家銀行實現35類數據共享比對。2022年全省比對信息241.3萬條,脫貧人口和防返貧監測對象中有26.8萬人納入農村低?;蛱乩ЧB,形成監測、預警、幫扶工作閉環。三是引導社會主動“幫”。依托省慈善總會設立“救急難”基金,2022年帶動慈善捐贈1.5億元;實施福彩進社區暨“幸福家園·善行龍江”村社基金建設項目,推動“慈善+福彩+社工+救助”共同賦能村社;舉辦“千村千品幫萬農”系列活動,引領省內200余家社會組織攜會員企業幫助銷售農副產品1117個品種,受益農民近萬人。

創新服務規范管理,提高社會救助滿意度

一是強化服務能力。與財政部門聯合制發文件,明確可以提取不超過2%比例的困難群眾救助資金支持政府購買服務,2022年全省使用資金近1億元,購買455家社會組織、2000多名專業人員參與社會救助服務;通過企業微信民政版,支持1.2萬名社會救助基層經辦人員開展入戶調查、代辦、幫辦等便捷服務。二是打造典型引領。打造同江市“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有效銜接”典型,依托線上平臺鏈接困難群眾需求和慈善資源供給,線下提供多元救助服務;打造五大連池市“黨建+社會救助”典型,促進基層黨建和社會救助深度融合;打造哈爾濱市“信易助”典型,試點社會救助申請環節實行“告知承諾制”。三是完善運行機制。鞏固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審計專項治理成果,健全完善15項長效機制;深入開展社會救助領域綜合治理,“臺賬式”管理近親屬備案低保家庭6308戶;強化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監管,明確市縣鄉三級責任,確保接得住、管得好;嚴格社會救助資金使用管理,全部納入省政府惠民惠農“一卡通”平臺發放,實現陽光規范運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

傾力發展農村養老服務 融入鄉村振興大局

廣西壯族自治區現有農村人口2295萬人,其中老年人約380萬人;全區常年外出務工人員600多萬人,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問題疊加,老年人兜底和服務責任重大、任務艱巨。2022年以來,廣西把農村養老為老服務融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大局,堅持兜底線、補短板、提質量、促發展,努力讓廣大農村老年人幸福頤養、健康長壽。

聚焦中心大局,抓好謀劃推動

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就加強農村養老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提出明確要求。自治區把農村困難群眾兜底保障、養老為老設施建設等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鄉村振興工作清單,把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出臺《廣西養老服務條例》,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將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鄉村振興規劃。

聚焦重點任務,優化服務供給

一是聚焦設施建設優服務。針對農村養老設施欠賬多的實際,2022、2023年將養老領域48%以上的資金直接下達縣級,共籌措5.2億元建設縣、鄉鎮、村(屯)養老設施,安排5000多萬元為2.3萬戶農村困難老年人進行家庭適老化改造;結合特困人員供養設施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完成376家敬老院改造。目前,全區111個縣都建有特困供養機構,建成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386個、覆蓋率達到34%。二是聚焦機制創新優服務。創新運營模式,盤活閑置資源,全區一半以上農村敬老院實行“公建民營”,推動照料供養質量提升和專業養老服務延伸拓展。推動建立“村委會+村醫+社工”關愛巡訪機制,將農村老年人納入家庭醫生簽約保障人群,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照料護理、困難救助等服務120萬余人次。依托“金民工程”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化管理,全區農村定期探訪制度建有率達到100%。三是聚焦產業發展優服務。發揮廣西獨特的鄉村生態資源和長壽資源優勢,支持引導長壽產業發展,出臺《廣西旅居養老服務規范》,盤活養老機構空置床位,推動養老與旅游、農業、食品等產業融合,讓更多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孝老敬親。

聚焦重點對象,強化兜底保障

一是強化脫貧老年對象兜底保障。針對脫貧人口中60周歲老年人的困難家庭財產狀況,整戶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救助,不符合條件的依規將老年人按“單人?!奔{入。截至2022年底,廣西634萬脫貧人口和52.1萬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中納入救助保障的老年人分別達到41萬人、8萬人。二是強化特困老年人救助關愛。推行“物質+服務”“慈善+救助”“黨建+救助”三項行動,創新黨員干部和社會力量參與特困人員走訪探視工作機制。截至2022年底,全區對18萬人次特困老人實施基本生活救助和關愛服務,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4400多萬元。三是強化失業困難家庭救助幫扶。對因老年人患重病、有重度殘疾等遇困家庭,依規適當扣減其家庭成員務工成本納入救助,解除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促進就業增收。

貴州省榕江縣

健全“四個機制” 惠民生暖民心

貴州省榕江縣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近年來,全縣圍繞健全“四個機制”,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健全監測預警機制,用心察民情

一是線上篩查。依托貴州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實時篩查預警重病、重殘、重災、失業等9類易返貧致貧風險人群,做到快速核查、依規救助。2022年以來共預警418條,核查納入民政救助63戶。二是線下摸排。駐村干部會同村組每月開展摸排,全面掌握低收入家庭生活狀況,動態消除返貧致貧風險。三是協助申請。完善主動發現“零報告”制度,嚴格執行急難情形“即發現、即報告”,村干部協助遇困群眾提出救助申請。2022年以來共協助遇困群眾提出各類救助申請2158戶7989人次。

健全部門聯動機制,用情紓民困

一是強化對象銜接。建立農村低保對象與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三同步”識別機制,依托鄉村工作力量,同步開展入戶核查、鄉鎮審核、縣級(民政局、鄉村振興局)確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納盡納”。全縣共將防止返貧監測對象927戶3271人納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圍。二是推動綜合救助。按月將低保、特困、孤兒等數據推送至教育、住房、人社、醫保等部門,推動落實專項社會救助。三是堅持定期核查。堅持“按月清理、季度微調、年度核查”,按月開展民政內部對象數據比對,嚴防“重復保”;每季度開展公安、衛健、財政、司法等部門數據比對,嚴防“錯?!?每年第一季度集中縣鄉村工作力量開展低保年度核查,確?!皯1M保、應退盡退”。

健全關愛幫扶機制,用愛暖民心

一是深化“救急難”機制。采取“取消戶籍限制”“先行救助”“個案會商”等方式,加大急難社會救助力度。2022年以來共實施急難救助26例,實施綜合救助1457戶5967人。二是開展定期走訪探視。扎實開展“人在外愛回家·人在家愛常在”專項行動,建立特殊群體“一對一”“二包一”健康管理臺賬,因人施策開展幫扶。2022年以來共訪視特殊群體5267人次、救助幫扶1046人次。三是引導慈善公益關愛?!百F州聚才公益基金會”等4家全省性社會組織結對幫扶榕江縣。全縣共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358家。開展“慈德圓夢助學”“善行貴州益童樂園”等項目,幫助497名困境未成年人購買“誒拉計劃”醫療保險,資助在讀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31萬元。

健全協商共治機制,用力解民憂

一是健全治理體系機制。深入開展“榕易談”“院壩協商”,引導各村建立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二是加強移風易俗治理。深入開展“村村崇德向善·人人善行點贊”系列主題文明實踐“善治”活動,全面整治大操大辦、高價彩禮等,實現“四控四減”,有效消除隨禮返貧風險。三是深化民政領域改革。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對象審核確認權限下放、敬老院和衛生院“兩院合一”、引進市場主體參與移民社區服務等改革,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安徽省

夯實兜底保障基礎 扎實推進“銜接并軌”工作

近年來,安徽省民政廳堅持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特別是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階段,安徽各級民政部門從地處中部地區、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任務艱巨等實際出發,著力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堅決扛起“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政治責任。

優化政策供給,夯實“銜接并軌”的制度基礎

一是高位推動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納入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工作要點,納入省政府督查激勵、績效目標考核和民政重點工作評估。二是整合基層力量。省民政廳會同省教育廳等12個部門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重點工作的若干措施》,推進鄉鎮(街道)整合民政、鄉村振興等部門力量協同做好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形成“一套表、一張網、整件事”閉環式工作機制。三是強化部門聯動。建立與鄉村振興部門常態化會商工作機制,做到周安排、月調度、季會商、年考核,通過開展省、市抽查,縣(市、區)互查,鄉鎮(街道)、村(社區)巡查等方式,充分發揮民政和鄉村振興部門基層力量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強化信息共享,為推進“銜接并軌”提供有力支撐

省級投入專項資金,建立安徽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與鄉村振興部門建立信息共享長效機制,實現與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等11個單位和2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常態化數據比對。各市民政部門積極升級優化社會救助業務系統,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匯聚部門信息。目前,各級民政部門與鄉村振興部門已實現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幫扶互補,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經民政部門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進行經濟核對后,才按相關程序進行認定;同時,民政部門也將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走訪巡訪等工作范圍,加強政策兜底幫扶的脫貧人口和通過正常幫扶有能力穩定脫貧人口分類管理,做到動態監測不漏一戶、不落一人。2022年,全省預警監測107210人,納入保障1687人。

深化綜合改革,全面提升兜底保障水平

一是優化救助程序。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滿足不同困難群眾申請需求;簡化申辦流程,縮短辦理時限,低保、特困人員救助辦理時限一般在20個工作日內,急難臨時救助即發現即救助。二是完善主動發現。充分整合利用網格員、社會工作者和社會救助協理員等基層力量,完善以“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優服務”為依托的主動發現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納入相應保障范圍。目前全省共配備17400名社會救助協理員,建成村(社區)社會救助服務站(點)13540個,實現綜合施策、及時救助。三是引導慈善力量參與。依托慈善組織設立社會救助專項基金,全省村(社區)成立“救急難”互助社4096個,為重病、重殘、重大變故等困難家庭和個人提供救助幫扶,發揮救助綜合效益。

江西省

兜底線 強治理 促融入 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留得住、融得進”

“十三五”期間,江西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5萬戶13.47萬人,建設集中安置點886個。近年來,江西省堅持“兜底線、強治理、促融入”,全面提升安置社區治理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2022年贛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健全“三?!睓C制,兜牢民生底線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在進城入園大型安置點新設居民委員會,將集鎮安置點納入當地居委會管理,將村級安置點納入當地村委會管理,優化社區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社區干部隊伍、組建志愿者服務隊,做到“群眾搬到哪,服務跟到哪”。二是強化兜底保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保持“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將包含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在內的365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整鄉整村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三是強化就業保障。大力實施安置點就業幫扶專項行動,通過外出務工輸送一批、幫扶車間安排一批、項目建設吸納一批、公益崗位兜底一批、就業培訓提升一批等舉措,同時依托社區、社會組織、“一老一小”等資源廣泛開辟就業崗位,幫助2.92萬人發展產業、6.53萬人穩崗就業,就業率達到87.7%,基本實現有就業意愿的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實行“三員”共治,強化社區治理

一是“點長”牽頭管。全省58個有搬遷安置點的縣設“總點長”,由縣領導擔任。886個安置點按規模大小,由縣、鄉兩級領導擔任“點長”,逐點制定方案,因點施策幫扶,加強社區治理。二是“專職管理員”駐點管。在200人以上安置點所屬村(社區),增配1—2名專職管理人員,統一納入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成為紓解民困、化解矛盾的重要力量。三是“物業人員”協助管。進城入園安置點全部采用市場化運營模式,聘請第三方物業公司,協助做好安置點服務管理工作。鄉鎮和中心村安置點結合實際設置保安、保潔、保綠等公益性崗位。

推行“三心”服務,力促社會融入

一是溫馨服務暖民心。全力推進村(社區)“365天服務不打烊”,在171個較大規模安置點建立“一站式”服務代辦窗口,其他安置點建立遷入地和遷出地對接機制,充分利用“贛服通”等信息平臺,變“群眾兩頭跑”為“干部幫代辦”。聚焦“一老一小”,完善安置點童伴之家、居家養老、孝老食堂等服務場所建設。二是豐富活動聚民心。發揮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作用,重點挖掘社區“活力老人”等銀發人力資源,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引導搬遷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2022年以來,組織各類活動2400多次,參與的搬遷群眾超7萬余人次,有效融洽了搬遷群眾鄰里關系。三是文明新風順民心。積極推進村級議事協商,落實“四議兩公開”,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引導群眾有序參與鄉村事務。指導安置點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整治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引領移風易俗新風尚。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鞏固兜底脫貧成果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政系統圍繞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以健全完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為牽引,把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作為有力抓手,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一是壓實主體責任,落實“四個不摘”,始終把牢有效銜接“方向盤”。圍繞“過渡期”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將“鞏固兜底保障成果”納入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得到黨委政府關心重視。將社會救助等民政工作內容納入對縣市、鄉鎮目標績效考核。利用各種會議、培訓,通過講清形勢、講透政策、講明要求,壓緊壓實各級民政部門工作責任。州級財政配足社會救助工作經費或購買服務經費,連續兩年向縣級下撥經費524萬元。

二是完善兜底機制,做到“三個格外”,不斷織密兜底保障“安全網”。健全完善低保、特困、低保邊緣等對象識別認定機制,進一步完善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政策,推動救助制度向常住人口覆蓋、救助政策向低收入人口拓展、單項救助向綜合救助轉型。健全完善農村低?!鞍礃耸┍!⒎謾n補差”保障機制,將農村低保檔次由4檔細化為6檔,綜合評估和確定保障家庭補助檔次。2022年共為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臨時價格補貼8764萬元、惠及252萬人(次),有效緩解疫情災情等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影響。

三是強化部門協同,加快“政策銜接”,提高低收入人口監測“時度效”。開展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的標準確定、程序銜接、信息共享,做好“進、退、調”動態管理工作。依托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對年人均收入低于8640元的家庭開展走訪排查和監測預警,全面覆蓋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全年累計走訪摸排低收入人口11.6萬人次,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68.7萬人。

四是實施數字賦能,打通“最后一米”,著力增強民政服務“可及性”。依托“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臺、“一卡通”發放平臺和“省內通辦”改革,打造社會救助線上線下服務場景、再造經辦服務流程、重造監管閉環,實現困難群眾在居住地、急難發生地在線申請救助,實現救助資金“一卡直發”。加強區域合作,開展與云南省交界縣救助對象跨區域專項核對。

五是創新幫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持續探索有效銜接“新路徑”。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社會組織彝區行活動、集中安置社區“彝路相伴”計劃、地名文化創作等,以“五社聯動”助力鄉村“五個振興”。持續加大脫貧地區民政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力度,完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2022年新(改、擴)建農村養老服務設施11個;探索適合農村地區的社區精神障礙康復服務模式,建成4個樣板站點;將1萬余名符合條件的特殊困難兒童按規定轉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制度化保障。開展高價彩禮治理深化移風易俗,減輕農村群眾婚喪嫁娶負擔。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