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據統計,我國有各類殘疾人8500多萬人,在這個特殊困難群體中,精神殘疾人尤為特殊。地處昌平區沙河鎮的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是一所集醫療康復、科研教學、社會保障于一體的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收養的對象是特困人員中的精神障礙患者。近日,該院舉辦首屆媒體開放日活動,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特殊的治療方式——
在玩樂中“治病”
時而高亢鏗鏘,時而婉約輕柔……在康復中心的舞蹈室里,幾名休養員正在進行非洲鼓訓練。在護士的耐心指導下,休養員們已經可以完整準確地演奏出很多樂曲。
據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黨總支書記、院長何睿介紹,福利院目前建立了以“住院部、休養區、康復中心”為框架的一體化精神診療康復模式。“在做好常規診療和護理服務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康復治療師組成的醫療團隊,通過音樂、書畫、閱讀、手工、農藝等形式,開展以心理治療、娛樂治療等為主要特色的精神康復治療。”
在康復中心的展示臺上,擺放著由休養員們參加康復治療后制作的作品,衍紙、串珠、彩陶、繪畫、剪紙……五顏六色、生動有趣。手工教室里,有的休養員用彩紙制作花束,剪切、折疊、拼接,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有的休養員比照著畫冊進行素描,沒一會兒工夫就把一幅畫的雛形勾畫出來……大家專心致志、互不干擾,屋內非常安靜。“心理療法和娛樂療法,不僅能讓休養員感受生活的樂趣,而且有助于改善他們的精神和行為,對精神疾病康復起著顯著的作用。”何睿說。
■特殊的護士團隊——
以男護士為主
“丁零零、丁零零……”在休養區內,一名休養員突然情緒失控,不停地大呼小叫。警報鈴聲響起后,幾名護士合力將他穩定在床上,進行心理安撫以及用藥處理后,休養員終于慢慢地冷靜下來。
今年37歲的護士蔡鵬,在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已有10年。上面這樣的場景,是他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細心照護、應對危險和承受委屈,是這里所有醫護人員的必備技能。除了為休養員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護理,他和同事們還要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緊急情況。“休養員可能突然出現暴力行為,導致危害自身、傷害他人。每當這時,就需要醫護人員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控制,這也是我們院里男護士更多一些的原因。”蔡鵬告訴記者,雖然這份工作很辛苦,但大家總能感受到服務對象的溫暖。
“對于休養員來說,我們是他們的‘心靈治療師’,更是他們的朋友、家人。面對一次次危險,我們有過困惑也有過委屈,但我們深知身上的責任。在我們心里,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有愛心的事業。”蔡鵬說。
■特殊的科研平臺——
精神疾病診療大師工作室
在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有一間精神疾病診療大師工作室,這里匯集了醫務科、護理部等相關科室的優秀業務骨干。
“工作室于2022年成立,主要發揮兩方面作用:一是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在把老一輩工作者的優秀傳統和寶貴經驗傳承下去的同時,為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為大家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提供方便。二是搭建科學研究平臺。針對普通精神疾病患者、老年癡呆患者、精神發育遲滯患者的不同特點,我們將分別制定治療、護理的規范流程。目前,正開展跌倒、噎食的處置流程優化,以及心肺復蘇、心電監護和除顫儀使用的流程優化。”工作室負責人鄧朔介紹,“工作室的科研項目都是為解決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而設,我們的目標不僅是針對精神疾病進行治療,還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
從醫療護理到生活照護,從接運流轉到康復轉歸,北京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內處處體現著細心和溫情。“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大專科、小綜合’發展模式,突出兜底保障公益職能,著力推動服務擴面提質增效,努力建設成為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何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