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救助見成效 兜底有溫度——江蘇省多地探索社會救助新路徑新舉措

時間:2023-05-3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冉冉

今年4月,江蘇省海安市曲塘鎮的民政助理在日常走訪中,發現一名戶籍為南京市鼓樓區的殘疾人,生活比較困難。4月23日,海安市民政局通過金民工程社會救助信息系統的“省內通辦”模塊協助其異地申請低保。經兩地協同入戶調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公示等程序,5月25日,鼓樓區民政局予以審核通過,6月起將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這是3月1日江蘇省開始實行社會救助“省內通辦”政策后,首例實現戶籍、居住兩地協同,線上辦理低保的人員。

像這樣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社會救助新方式,江蘇省民政部門一直在努力探索。

立足“現時現地”,新市民獲得滿滿歸屬感

今年63歲的老曹多年前和妻子從老家江蘇省邳州市到南京打工、生活。四年前,其兒子、兒媳因意外去世。去年,老曹的孫子治療腫瘤花費34萬元。巨額的醫療費讓老兩口欠下10多萬元債務。

南京市秦淮區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到醫院慰問病情。“老曹一家戶籍在徐州,并且在當地享受每月1595元的低保,我們幫他們出具說明,以便他們能及時享受低保戶的醫療救助。”秦淮區民政局救助科相關負責人說。同時,因老曹一家目前在南京生活,屬于“急難型”困難家庭,可享受與當地市民同等的臨時救助待遇。

“非常感謝民政局送來及時的溫暖和幫扶,讓我們一家很有歸屬感!”當收到民政局送來的9140元救助金和價值2200元的實物救助時,老曹激動地說。

據秦淮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區目前非本地戶籍的新市民已達6萬余人,占戶籍人口的8%。依托戶籍開展的社會救助,存在對新市民經濟狀況難以核查、困難程度難以界定等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從2020年起,秦淮區立足“現時現地”,探索新市民救助新路徑。

“對外來務工人員主要給予臨時救助,與他們在戶籍地所享受的低保、特困等長期救助政策雙向發力。”據秦淮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區采取“1+4”認定辦法界定生活困難:“1”就是“現時現地”,即重點依據新市民遭遇困難時,該家庭或個人當下的實際生活狀況,不強調其以往的家庭情況;重點依據實際居住地進行核查救助。“4”是要符合下列困難情形之一:一是個人有收入,但半年平均收入低于南京年低保標準2倍的;二是共同來寧打工的家庭成員中有重病、殘疾、未成年人、無收入老年人等特殊人員,家庭剛性支出較大的;三是發生火災、交通、自然災害等突發事故等,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四是個人簽訂誠信承諾書,承諾生活陷入困境,并對相關信息真實性負責。

精準溫情服務,定制化破解各類生活難題

“家里亮堂多了,也不用到處拉插線板了。”家住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項路村的77歲居民繆大爺獨居,是分散供養特困老人。隨著年齡漸長,繆大爺對家中清洗、收納等事務力不從心,也時常感到孤單。相城區探索的“物質+服務”溫情救助模式,及時為繆大爺送上了貼心幫扶和關愛。

據了解,相城區民政局面向特殊困難老年人推出了每月36小時的“居家上門服務”項目,望亭鎮針對特困、生活困難殘疾人等特殊對象實施了“暖心潔家”慈善項目,并委托第三方社會組織提供每月4次、一次2小時的清潔照料上門服務。繆大爺同時符合區里和鎮里的兩項政策,可享受每隔一天提供衛生保潔、陪伴聊天等服務。

其間,居家服務人員發現繆大爺家中的燈光比較昏暗,廚房、廁所到處拉著臨時插線板,于是聯系了“中鯤助老、安全到家”水電安全檢查項目,及時排查用電隱患,并更換了老化電線和燈泡,安全規范布線。

據相城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相城區打造“相幫扶·城溫暖”困難群體幫扶服務品牌,提升社會救助溫度——變傳統式“坐堂等客”為主動“出門尋客”,將救助關口前移;將救助服務由訪視、照料等拓展到更多生活領域,從過去以兜底線為主的基本保障,向實現“優服務”轉變,不斷解決困難群體的急難愁盼;改“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服務為“精準滴灌”的定制式服務;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救助格局,做到立體幫扶。2019年以來,全區開展幫扶項目4500余個,受益人群近8萬人次。

創新“容缺審批”,社會救助優質高效

“沒想到這么快就給我們辦下了低保,真是雪中送炭,不然我們可能就放棄治療了!”鹽城市濱海縣團結社區居民陳必華的妻子對上門回訪人員說。

今年春節后,50歲的陳必華突發腦溢血,在醫院手術治療后住進ICU,原本不寬裕的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難。

得知情況后,社區民政專干第一時間為其申報辦理低保,并且當天就辦理好了。他們家除了每月可以領取2000元低保金外,陳必華的醫藥費也可以二次報銷。

為及時解決困難群眾后顧之憂,濱海縣民政局于去年6月聯合多部門制訂《濱海縣首批社會救助類服務事項信用承諾容缺審批實施方案》,對因重大疾病、災害、事故等突發性支出在3萬元以上需納入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的困難群眾,在數據未反饋之前,采取“個人信用承諾+村級民主評議”的方式進行容缺審批,提高社會救助效率。

“為防止騙保發生,低保戶申請應先到省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審批,核對27項經濟狀況。”濱海縣民政局負責人介紹道,“實際操作中,醫療救助是從納入低保那一天算起,而發生費用最高的時間也往往是發病初期。”

據了解,陳必華治療費用共9.3萬元,如果未納入低保,個人需支付4萬余元,納入低保經二次報銷后個人只需支付5457元。同時,該縣針對低保對象實行的“先診療后付費”政策,避免了因無錢而放棄治療。

針對“容缺審批”可能出現的風險,濱海縣民政部門對申請者經濟狀況等跟蹤核對,若核對結果不符合辦理標準且申請者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立即取消救助,并追回申請人已享受的救助資金,記入個人信用記錄。濱海縣民政局會同多部門配套出臺了《濱海縣社會救助容錯免責實施暫行細則》,提出對14個方面失誤偏差情形不予或免予追究相關責任,激勵保護基層干部擔當作為。截至目前,濱海縣已辦理了61例社會救助“容缺審批”,受益群眾100余人次。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