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擦亮“孝善齊魯·康養山東”品牌共同擘畫幸福夕陽美景

時間:2023-06-0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

山東省是老年人口大省,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2151萬,占比21%,是全國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省份。近年來,全省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和養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聚焦要素集成,破解發展難題;優化供給結構,滿足多元需求;保障基本養老,推動人人享有;深化綜合監管,促進質量提升;加強改革創新,激發發展活力……一項項有力舉措、一處處真招實招,加快構建起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擦亮“孝善齊魯·康養山東”服務品牌,有力增強了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期《養老周刊》,編輯部開辟專題,將濟南、淄博、東營、濱州等4地市的養老服務工作經驗匯總、分享給讀者,以期凝聚養老行業共識,助力高質量發展。

濟南:多元供給 夯實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近年來,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強政策創制,增加設施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加快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養老服務普惠化、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強化要素支撐

多措并舉保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政策引領。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50余項,發布扶持政策措施7大類65項,搭建起了養老服務發展的“四梁八柱”。成立促進養老托育服務體系發展領導小組,聯合15部門建立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加快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速升級。

資金扶持。設立市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出臺《濟南市養老服務專項資金補助實施方案》,“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17.2億元。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項目和資金支持,推動濟南市納入全省“兩心引領”養老產業發展布局,1個項目入選“十四五”省市共建重大養老項目,4個項目被列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養老托育建設2021年、202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

數據賦能。完善市、區(縣)兩級養老服務平臺,上線“濟南養老地圖”,推動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加強養老服務智慧監管,為524處養老設施安裝安全監測設備,打造“服務監管一張網”。全市3個區、11個街道入選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

聚焦群眾需求

城鄉統籌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提升兜底性養老服務。實施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動,三年累計投入1.82億元,改造提升敬老院56處,護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81%。擴大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資助范圍,為2808名老年人提供集中托養及居家養老服務。足額及時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實施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764戶,試點設立市級普惠養老床位。

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在全省率先破解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難題,實行項目開發與設施建設“五同步”,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達到100%。率先開展農村幸福院分類建設,規范基本就餐、休閑娛樂等服務。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80%以上,區(縣)養老服務中心全部建成或在建,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現全覆蓋,農村幸福院行政村覆蓋率超54%。

拓展生活性養老服務。制定全市統一的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標準,實現部門分頭評估和標準互認。修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梳理3大類30項內容,惠及183萬老年人。發展“普惠+優待”長者助餐服務,建立城鄉長者助餐站點2590處,累計服務超過3000萬人次。發展“家庭養老床位”,依托專業服務組織為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

堅持建管并重

凝聚合力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優化發展布局。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高標準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2015—2020)和“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實施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新建養老設施709處;編制《濟南市民生服務設施建設三年規劃(2019—2021)》,明確三年內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街道及社區級養老服務設施488處,補齊391處既有社區養老設施欠賬。

實施綜合監管。出臺《關于建立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機制的實施意見》,開展養老服務設施等級評定,引導運營主體管好用好各類設施。率先出臺養老機構預付費管理辦法,防范養老領域金融詐騙風險。在養老機構普遍設置“四員一崗”,開展養老機構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整治問題隱患7595個。持續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基礎設施達標率和管理服務質量類指標合格率均達到100%。

加強人才引育。實施養老人才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培訓達2萬人次。建立“政校社”戰略合作機制,對入職養老服務機構的畢業生給予一次性入職補貼,并為符合條件的養老護理員發放崗位補貼和職業資格技能等級獎補,將優秀護理員納入“齊魯和諧使者”“泉城和諧使者”評選范圍。開展“最美護理員”評選表彰活動,組織開展養老護理員技能大賽,提高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

注重培育引導。堅持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建立聯系幫包養老服務機構工作機制,開設“泉心慰老”公益講堂。疫情期間發放運營補貼854.2萬元。遴選設立5個市級養老服務組織(企業)庫,引進了泰康、山東健康等大型養老企業,培育了金齡健康、魯商福瑞達等本地養老企業,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養老服務機構不斷壯大。

淄博:打造“齊樂養”幸福養老新標桿

近年來,淄博市按照“一個框架統籌全局、兩個場景提升服務、三個維度立體覆蓋”的工作思路,不斷健全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推動優質養老服務資源進萬家,全力打造“齊樂養”淄博幸福養老新標桿。

一個框架統籌全局

系統化謀劃養老服務未來發展

著眼淄博老齡化發展趨勢,按照“一體化組織引導、一體化設計布局、一體化資源配置、一體化閉環管理”的思路,市級抓設計、定標準,區(縣)抓統籌、建網絡,鎮(街道)抓配置、設站點,村(社區)抓落地、優服務,統籌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老年人實際需求相匹配的養老服務體系框架。

一體化組織引導。2021年,成立淄博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動養老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2022年,將養老服務納入淄博市建設高品質民生促進共同富裕行動和高質量發展考核,實施品質民生“一把手”工程,實行項目化、清單化推進機制,形成系統集成、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

一體化設計布局。淄博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建設高品質民生促進共同富裕的行動方案(2022—2024年)》《淄博市“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淄博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等政策文件,從服務設施布局、增加多元供給、服務提質增效等方面對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高標準系統科學謀劃。民政部門牽頭制定基本養老服務、專項資金補助、長者助餐服務規范、人才隊伍建設等系列政策文件,搭建起養老服務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

一體化資源配置。突出規劃引領,市及區縣全面啟動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2022-2035年)修編工作,重點突出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配建標準和空間布局,構建覆蓋城鄉、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設施網絡。

一體化閉環管理。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形成各部門統籌協調監管合力,事中事后監管水平全面提升。以消防安全管理為重點,投資350余萬元,建設養老機構智慧消防系統。投入專項資金200余萬元,建設淄博市智慧養老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實現養老服務的信息化閉環管理。

兩個場景提升服務

全流程打造優質養老服務供給

機構養老“六化”服務場景。實施養老機構培優擴容工程,在全市養老機構進行標準化、安全化、優質化、家居化、親情化、智慧化“六化”提升。目前,淄博市有養老機構170家,其中,星級機構有138家,占比81.2%;機構養老床位2.13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1.34萬張,占比約63%。同時,重點加快養老服務企業集團化、標準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桓臺世紀陽光等7家養老服務機構被評為全省養老服務標準化示范點。

“1+N”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場景。依托各類社區(村)養老服務設施,鏈接、整合服務資源,按需精準供給助餐助醫、助潔助購、文體娛樂、志愿服務等N項養老服務進社區、進家庭,全力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品質。目前,淄博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配建率達100%,建成以黨建引領、智慧居家、長者助餐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樣板6處。

三個維度立體覆蓋

多層次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

“兜底有保障”維度。針對局部區域鎮敬老院基礎設施薄弱、改造難度大、服務人員緊缺的問題,創新推行“救助+供養”模式,建設中心敬老院或者區域性養老中心,對2000余名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兜底集中供養水平大幅度提升。同時,針對經濟困難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護需求,每年投入1.1億元,為1.5萬余名城鄉低保、特殊困難家庭中的失能人員購買居家照護服務。并計劃建設家庭養老床位7000張以上,動態滿足經濟困難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護需求。

“普惠有支撐”維度。目前,淄博市建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機構77處,覆蓋率分別達80%、100%;建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26處、農村幸福院696處、長者助餐服務設施1009處,午餐月均服務老年人30萬人次以上。同時,立足淄博市特有的組群式城市特點,鼓勵區(縣)域“一縣一品”特色養老服務發展。在沂源縣,建設“沂源紅”幸福家園民生綜合體353處,破解農村養老服務發展難題。在桓臺縣,以299處長者食堂為載體,延伸供給多樣化養老服務模式。

“高端有選擇”維度。在張店區、高新區、經開區聯動打造“中心城區養老服務發展新高地”,吸引社會投資18億元,新建改擴建高端養老服務綜合體5處,可惠及周邊10萬名老年人需求,推動全市養老從“保基本”向“優品質”躍升。

濱州:創建國家改革試點 擦亮養老服務品牌

近年來,濱州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圍繞全市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聚焦政策“準”、模式“活”、品質“高”,積極打造國家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造福全市廣大老年人。

聚焦政策“準”,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

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工作,建立養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

政策引導。市政府連續出臺《濱州市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11項文件,明確總體目標、重點任務、改革方向等發展思路,并配套制定《濱州市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專項規劃(2021—2035)》,引導養老服務主體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政策激勵。出臺土地保障、設施配建、稅費優惠等方面配套激勵政策32項。建立財政補貼機制,對符合資助條件的護理型養老機構,按核定床位給予每張1.1萬元至1.3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對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養老人才培養和機構責任保險等項目給予財政扶持。在全省率先推出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康復輔助器具租賃服務,已有384名有使用需求的居家老年人獲益。

政策保障。完善養老服務保障機制,建立29項養老服務政策清單,全面落實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政府為特殊困難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特困老人集中供養等制度,為特殊困難老年群體做好兜底保障。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養老設施1259處,其中養老機構102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9處、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94處、農村幸福院658處、孝善食堂376處,護理型床位1.5萬張,搭建起市、縣、鄉、村四級養老服務體系。

聚焦模式“活”,推動基本養老模式創新

打造“原居安養”濱州模式。搶抓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機遇,在中央2098萬元專項資金基礎上,市、縣再配套4558萬元,引入專業適老化改造企業和品牌連鎖養老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6大類22項100余種居家改造項目和5大類20項居家上門服務,建設家庭養老床位13530張,實施居家上門服務12.6萬人次,實現失能、半失能經濟困難老年人居家改造和照護服務市級全域覆蓋。

爭創“社區養老”濱州經驗。完成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清查整治任務,實現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與新建小區開發項目“四同步”,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圈。同時,探索“五社聯動”機制,實現養老服務集聚共享。

突出“互助養老”濱州特色。因地制宜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堅持以“兩個突出(農村敬老院社會化運營、多元化服務)、一個辦法(三星四類分類管理辦法)、四個探索(以地養老、共享養老、集約養老、福利助老)”為主線,構建形成獨具濱州特色的“214”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

提升“智慧養老”濱州效率。按照“讓數據更強大、讓養老更智慧、讓服務更高效”思路,推動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全覆蓋。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實時監測平臺覆蓋率、智慧消防系統覆蓋率、“互聯網+明廚亮灶”建成率均達100%。

    聚焦品質“高”,擴大濱州養老品牌影響

以品牌化服務引領品質。實施基本養老服務提質工程,打造“孝和之濱·安養之州”養老服務總品牌,帶動實現“一縣一品牌”,高標準完成全市854處養老設施等級評估,指導養老機構開展“五亮”服務(服務內容、流程、標準、收費價格和市縣監督電話),推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建工作。

以品牌化企業提升品質。成立濱州市養老產業協會和醫養健康產業協會,引入中國普天等國內知名養老企業落地,引導本市大型企業轉型進入養老行業,培育壯大本地連鎖化品牌企業10家,推動映壽匯康養中心獲批成為全國城企聯動普惠養老試點。

以品牌化慈善創新品質。著力打造“慈善+養老”路徑,實施“一米陽光”捐助項目,2022年聚焦孝善食堂、居家安養、慈心供養3個助老項目,推動慈善捐助募集使用資金達1888.35萬元。2023年,持續開展孝善食堂、怦然心動2個助老項目,募集資金900萬元,用于支持孝善食堂建設和運營,為全市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提供緊急救助。

以品牌化人才保障品質。積極構建“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機制,6年累計培訓6萬余人,持證養老護理員達5500人,評選獎勵“濱州敬老使者”16名,連續5年舉辦養老服務技能競賽。支持濱州職業學院健康學院開設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設置濱州康養職業學院,著力打造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德技兼備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

東營:著力構建“全覆蓋”的養老服務體系

近年來,東營市搶抓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機遇,聚焦讓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目標,著力構建滿足群眾需求的“全覆蓋”養老服務體系。

“專班牽總+頂層推進”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機制

東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連續三年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鄉鎮敬老院改造提升、城鄉區域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列入民生實事項目。各級建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今年,又成立了市領導牽頭的養老服務業發展推進專班,全面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市人大、市政協將養老服務發展作為重點工作推進,各部門全面落實職責,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東營市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東營市“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編制《養老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高位推進全市養老服務業發展。

“分層分類+全域覆蓋”

著力增加養老服務設施供給

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家庭五級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市級層面,建有公辦、民辦、公辦民營等各類養老機構56個,初步形成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養老機構發展格局。縣級層面,每個縣區都建有以照護失能特困老年人為主、醫養結合的縣級養老服務中心,并為其他社會老年人提供托養服務。鄉鎮(街道)層面,每個鄉鎮(街道)都建有城鄉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村)層面,全市232個城鎮社區建有養老服務設施289處,實現全覆蓋。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互助養老設施建設,建有農村幸福院224處、農村助老食堂139處。家庭層面,連續兩年為2000余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為1658名具備行動能力的失智老年人配發防走失定位手環。

“提質增效+滿足需求”

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明確涉及14個部門27項基本養老服務的服務對象、內容、標準和支出,并逐步豐富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標準,定期更新。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全市3星級以上養老機構占比達58%。廣泛開展關愛服務。建立“五社聯動”機制,對獨居、空巢、留守、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多種形式的探訪關愛,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品質。廣泛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按照每人每月不少于12小時的服務標準,每年為3000余名失能、高齡等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建立縣級干部包縣(區)安全生產督導組,不間斷對養老機構安全生產進行全覆蓋檢查。加強養老品牌建設。以“宜居東營·安養黃河口”養老服務品牌為統領,各縣(區)積極培育發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品牌,形成“一縣多品”。

“政策扶持+數據賦能”

不斷激發養老事業發展活力

強化設施保障。新建小區按每百戶不少于2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老舊小區由當地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按每百戶不少于15平方米的標準調劑解決。強化資金保障。制定市級養老服務專項資金補助政策,對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特困人員供養設施(敬老院)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運營、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提升等10類養老服務項目,在省級補助的基礎上,市級財政同時給予補助。強化數字保障。建設東營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廣大老年人提供“點菜式”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強化人才保障。分級分類開展養老服務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年均培訓1200余人次。東營職業學院、東營市技師學院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連續舉辦六屆全市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組織開展“最美民政人”“民政行業標兵”評選,提升養老服務人才職業榮譽感。

“部門協同+綜合監管”

探索養老服務鏈式管理新路徑

以開展養老服務領域“綜合監管一件事”省級試點為契機,構建起養老服務事前、事中、事后鏈式監管體系。建立民政、衛健、市場監管等10部門養老服務領域“綜合監管一件事”試點工作協調機制,梳理形成12類常用監管事項,適配25項常用場景,建立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堅持放權與監管并重,完善養老服務市場主體監管、退出機制,實行養老機構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實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出臺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實施辦法,切實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創新協同處置“一網通”,制作“碼上錄”二維碼,實現檢查信息“一碼錄入、同步共享”,建立“1+N”智慧懲戒共享機制,全市養老機構綜合監管覆蓋率達10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