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全面加強民政“五化”建設,不斷強化民政事業保障;圍繞“一老一小”開展貼心服務,切實擴大群眾幸福生活半徑;圍繞身后“一件事一次辦”,讓傷心事辦得更省心——初夏時節,萬物始茂,洞庭湖邊的湖南省南縣,民政事業發展動能澎湃,生機活力撲面而來。全縣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找準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聚焦共同富裕,兜牢民生底線,持續傳遞民生溫度,讓黨心民心緊密相連、同頻共振。
“民政工作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在推動共同富裕中大有可為。”南縣縣委書記羅訊對記者說,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有針對性地抓實抓細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通過民政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讓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更充沛、更豐厚、更可持續。
“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是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民政重任在肩,南縣如何推動民政事業朝著高質量、現代化加速邁進?
羅訊: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南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政工作,牢固樹立抓民生就是抓環境、抓民生就是抓發展、抓民生就是抓動力的工作理念,既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落地落細,更注重提升基本社會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用心用情用力把每項工作做徹底、做到位。
記者: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民政工作如何擔當作為,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少?
羅訊: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各項任務進行了系統設計和戰略安排,對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慈善事業、基層治理等民政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路徑。當前,民政事業發展的任務已由兜底線、保基本向強服務、拓領域轉變,發展的目標更是由“有沒有”“夠不夠”向“好不好”“優不優”轉變。我們將認真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民政工作的新要求,更加注重保基本、固底板,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兜牢兜準兜好民生底線;更加注重優服務、快落實,將群眾關鍵小事當成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為“一老一小”、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更高質效的社會服務;更加注重強基礎、促和諧,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著力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深化“五社聯動”,建設文明和諧鄉風,激發全社會為美好生活奮斗的熱情,切實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中彰顯民政擔當作為。
“要帶著更強的創新意識抓民政,用實干實績回應群眾關切”
記者:“一老一小”服務事關千家萬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南縣在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中有哪些好做法?
羅訊: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我們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發展中找位置、在創新中求突破、在服務中爭主動,傾情傾智傾力回應群眾關切。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打造“頤養南縣”為目標,重點做好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鄉鎮醫養結合改革等養老服務“十大民生示范項目”。我們在健全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過程中,堅持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實行服務設施跟著服務對象走,服務措施跑在服務對象前。譬如,在特困人員護理方面,創新“社工+基本養老服務”模式,讓他們活得有尊嚴、生活有質量,感受到黨的溫暖以及社會的關愛;針對高齡、失能、獨居老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迫切需求,鄉鎮敬老院在做好院內老人養老服務的同時,把送餐、助浴、保潔、精神慰藉等服務延伸到周邊15分鐘車程的剛需對象家中;在鄉鎮衛生院試點開設養老服務專區,將養老服務與醫療護理進行資源共享,有效解決老年人醫療、康復和長期照護問題。
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剛柔并濟。我們織密一張網,成立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配齊縣、鄉(鎮)、村(居)三級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隊伍;擰成一股繩,筑牢家庭保護防線,優化學校保護體系,落實生活保障制度,深度整合資源,強化整體聯動,合力推動“六大保護”;下好一盤棋,建立“示范性兒童之家”,引入專業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開展宣教、關愛等工作,讓孩子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記者:民政工作要出彩,離不開系統思維、整體謀劃、創新發展,南縣在這些方面有哪些探索?
羅訊: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新時代的南縣民政工作要在奮斗為民中見行見效,就是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貫穿到民政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以實干實效兌現對群眾的承諾。這些年,我們立足縣情,加快推進殯葬改革,奮力推動全域實現遺體100%火化,節地生態安葬率逐年提升;開展清明文化節活動,推進移風易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譬如,烏嘴鄉羅文村從連片油菜地中遷走160多座散墳,打造“羅文花海”景區,讓當地不少農戶改吃旅游飯,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此外,我們還扎實推進居民身后“一件事一次辦”改革,通過整合政務資源、優化辦理流程、線上線下融合等方式,實現一網聯辦通辦,打通殯葬改革“最后一公里”。殯葬改革是南縣樹立“大民政”思維,融合推進重大改革的一個縮影。下一步,我們將更加突出黨的領導作用,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壓實責任鏈條,打破路徑依賴,補齊短板弱項,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要扛實政治擔當,持續提升工作和服務能力”
記者:基層是事業發展的基石,是民政服務群眾的主戰場。面對民政事業發展中的繁重任務,縣委、縣政府將從哪些方面給予保障? 您對基層民政人有哪些期許?
羅訊: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全面領導,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把民政事業放到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中整體謀劃、一體推進。近年來,我們堅持“一把手”抓民政、黨政領導聯系民政制度,優先在政策配套、項目支撐、經費保障、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確保民生投入只增不減、惠民力度只強不弱、為民實事只多不少。
共同富裕的果實甜不甜,民政服務對象最有發言權。民政工作處在為民解難、為民服務的最前沿,要統籌發展與安全,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真心實意關心群眾,真情實感體貼群眾,真抓實干造福群眾,真正做到黨和政府的承諾兌現,人民群眾的幸福變現。廣大民政干部常年奔波在田野阡陌、大街小巷,要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始終保持責任之心、學習之心、敬畏之心,努力提升本領,致力追求卓越,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