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朐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史紅霞
近年來,山東省臨朐縣民政局堅持黨建引領,以“朐·幫你”社會救助品牌為載體,加快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今年,臨朐縣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實驗區”。
建立“黨建+”機制
激活社會救助“紅色引擎”
臨朐縣民政局加強與組織部門的溝通銜接,探索將社會救助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有效延伸工作觸角,激發黨建引領動能。一是夯實基層堡壘。縣委組織部下發《關于在“黨建+社會救助”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通知》,依托黨建網格,把黨建工作嵌入社會救助工作全鏈條,構建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銜接互通的工作網絡,將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納入村級“十必議、十必看”和黨員“五比五驗”重要內容,確保救助工作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二是配強工作力量。建立村級社會救助服務站,站長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聘社區、村級民生保障協理員470名,負責對網格內的村民開展政策宣講、社會救助、幫辦代辦等服務,做到走家入戶全到位、聯系方式全公開、反映渠道全暢通、安全防范全覆蓋,提高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效能。今年以來,通過協理員入戶摸排和跨部門數據比對,已將662名困難群眾主動納入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政策保障范圍。三是發揮黨員作用。大力推行“社區吹哨、鎮街報到”“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建立黨員結對機制,推動黨員下沉一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每名黨員帶頭聯系1—3名低保困難對象,定期上門幫扶,真正讓黨員成為社會救助的“先鋒隊”,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創新“互聯網+”模式
推動社會救助“智慧升級”
臨朐縣民政局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救助”工作模式,真正做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一是打造“一鍵呼叫”智慧網絡。依托惠民綜合體,創新打造“村級智慧網格服務平臺”,為困難群眾及60歲以上村民免費安裝“一鍵連心”應急呼叫器,讓群眾有所呼,有人應、有人幫。通過智慧網格平臺控制中心,對群眾呼叫進行實時應答,如果應答不及時,系統會自動將呼叫轉移到該村黨支部書記等村干部手機上,確保村民一按鍵,必定有回應。自2022年8月開通使用智慧網格平臺以來,已為群眾提供2200余次服務。二是推廣社會救助網上辦理。制作“朐·幫你”二維碼,實現“救助政策碼上知、救助申請碼上辦、救助信息碼上查”,使符合申請條件的市民在家用手機就可以通過“愛山東”APP,進行社會救助申請。從提交申請到審核確認再到資金發放,全流程網上辦理,實現了精準、快捷、高效救助。三是開展救助服務“在線考核”。按照監督“在線化”、管理“數據化”、評價“便捷化”的原則,依托臨朐縣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社會化照護情況實行在線考核管理。平臺對服務人員服務數據留痕,形成從嚴從實管理考核的新機制,實現對服務效果評估判斷用數據說話,使日常救助服務工作運行透明化、可追溯,實現“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
突出“品牌+”力量
構建綜合高效救助體系
臨朐縣民政局以“朐·幫你”社會救助品牌為依托,健全縣鎮村三級社會救助網絡,匯聚部門力量,構建起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一是健全三級救助工作網絡。臨朐縣在縣級成立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鎮級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服務工作站、服務窗口,村級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搭建起縣鎮村三級社會救助網絡。形成以東城街道“東你所需、城你所愿”、辛寨街道“辛中有你”、寺頭鎮“有求寺應”、沂山風景區“沂心為民”、石家河發展區“真石救助”、嵩山旅游區“嵩溫暖”等14個鎮級社會救助品牌為支撐的“朐·幫你”社會救助品牌矩陣,通過品牌建設不斷擴大社會救助工作影響力,讓救助更高效、群眾更暖心。二是匯聚多元救助力量。各社會救助部門積極參與,形成了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慈善救助、公益救助等為補充的綜合社會救助體系。依托慈善+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開展“康復助醫”“情暖萬家”“她基金”“救急難”扶貧救助、“富春江·朝陽助學”、貧困大學生救助等系列慈善活動。今年以來,共救助困難群眾7339人次,發放救助金109萬元。積極發揮社區慈善基金作用,充分挖掘縣域內社工人才和志愿服務力量,推出“臨朐縣金苗成長計劃”“黃手環行動”“牽手袋鼠家庭”“巾幗領頭雁淬煉行動”“牽手熒光計劃”“一枝一葉總關情,為老為小辦實事”雙百活動等20余個服務項目,為社會救助注入新動能。三是創新服務方式。臨朐縣民政局聚焦“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廣“物質+服務”救助模式,開展“老病殘”群體家居保潔、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等項目,為社會救助服務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提供居家照料或免費低收費集中托養,將精準服務落到2374名困難群眾身上,由傳統給錢給物的物質救助向心理救助、生活照料、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的服務救助轉變,實現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綜合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