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只有步履不停地巡查走訪,才能了解困境兒童最真實的情況。”
“只有依照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給予保障,讓政策賦能,才能為困境兒童撐起安全成長的藍天。”
“不能囫圇吞棗地解讀政策,要融會貫通地理解政策,要懂得困境兒童想什么、需要怎樣的照護。”
…………
5月25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啟動“政策巡航、護童成長”項目2個多月后,蚌埠市社工協會召開了一次由實施該項目社會組織參與的研討交流會。交流座談中,社會組織負責人的共同感受是:只有步履不停地巡查走訪,才能不落一村、不落一名困境兒童,才能守護好孩子們健康成長。
彩虹之星公益協會駐禹會區長青鄉社工站工作人員在走訪轄區內涂園社區居民王和英時了解到,她的老伴和兒子十多年前相繼去世,孫子的母親再婚后對兩個小孩不聞不問,也沒有支付過撫養費。王奶奶帶著兩個孫子靠每月800元低保金生活。市社工協會會長門建林得知后,會同彩虹之星公益協會負責人與長青鄉、社區、禹會區民政局協商,并聯系孩子母親,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支持下,先撤銷孩子母親的監護人資格,再按照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予以政策保障。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未成年人保護政策落地見效,門建林說:“政策巡航是為困境兒童提供幫助的有力保障。”
蚌埠市民政系統在深入摸底排查困境兒童的基礎上,要求社工站、社區緊密配合,對照政策要求逐村(居)逐戶篩查,對老舊小區、偏遠鄉村重點拉網,努力摸清困境兒童底數、掌握實情、不留盲區。根據摸排,目前蚌埠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048人、監護缺失兒童6人、依法撤銷監護資格1人。通過政策巡航,把新發現的4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及時納入保障,對6名監護缺失兒童采取輔助監護措施。
“政策巡航不是突擊督查,也不是考核,而是要著力解決在落實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相關政策中存在的不了解、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彩虹之星公益協會會長陳寶千說。
家住禹會區馬城鎮張灣村的小格(化名)今年16歲,正在讀高一,年幼時母親去世、父親失聯,遂由大伯收養,生活困難。在門建林的幫助下,陳寶千與村干部成立了“小格幫扶服務小組”,走村串戶為其補充材料、申請救助,同時開展政策宣傳,讓群眾知曉政策。
對家住高新區秦集鎮高埂村的小豪(化名)姐弟三人來說,益點陽光愛心公益協會會長李兵的到來讓他們倍感溫暖。李兵籌資20萬元實施“冬日暖陽”幫扶項目,為姐弟三人新建三居室“陽光小屋”;得益于每個周末的陪伴,小豪這個13歲男孩變得自強自立,厭學情緒嚴重的姐姐小悅(化名)也在引導下重新走進課堂。2019年,小豪被評為“全國十佳最美孝心少年”,受邀擔任頒獎嘉賓的李兵也因“資助有力、扶智有效”廣受贊譽。近年來,小豪姐弟三人缺失監護一直困惑著李兵和村干部,“政策巡航,護童成長”項目的開展讓他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采用“一事一議”的方式精準認定,把姐弟三人納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參與‘政策巡航,護童成長’項目,使我對關愛保護未成年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決不能簡單地照著文件來落實,要學會換位思考,要懂得困境兒童需要什么,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李兵說。
安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紀霞在參與項目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新思考——應該建立政策保障與社會組織關愛相結合的保障制度。她在巡查走訪五河縣臨北回族鄉新劃村一戶家庭時,發現80多歲的爺爺奶奶帶著兩個孫子靠種地維持生活,孩子的父親入獄服刑、母親失聯,一家人生活困難。其中,6歲的小韓(化名)已到入學年齡,急需辦理戶口登記。“我們及時與村委會溝通,到轄區派出所申辦落戶,并組織專業老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定期予以生活關愛、精神慰藉、學習輔導;同時,招募臨近志愿者對其家庭予以幫扶,在農忙期間幫助解決生產力不足等困難。目前,民政部門已為小韓辦理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紀霞介紹道。
自3月21日啟動“政策巡航、護童成長”項目以來,蚌埠市共有15家社會組織參與了該項目,其中承接運營鄉鎮(街道)社工站的社會組織8家,進駐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的社會組織7家。蚌埠市民政局黨委委員、社會救助中心主任張群說,將持續推進“政策巡航、護童成長”項目,讓基層干部特別是民政人“進萬家門、訪萬家情、結萬家親”,真正把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著力點,看到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用心用情用力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