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圍繞中心大局 突出鮮明特色
廣東社會組織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3-06-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組織》雜志6月下
【字體:    打印

莊?侃 柳?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明確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五方面具體要求。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舉全省之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本文歸納了廣東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和典型事例,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時期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在系統謀劃、制度保障、環境營造、品牌引領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對進一步推動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殷切寄望廣東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廣東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先后召開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兩會”,明確提出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廣東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2023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進行再動員再部署,以實際行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實肩負起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組織工作。2023年2月1日,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聽取廣東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情況匯報,省民政廳匯報了廣東近年來推動社會組織堅持黨建引領、改革管理制度、推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聚焦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取得的積極成效。2月22日,廣東召開全省先進社會組織表彰大會,隆重表彰全省范圍內政治過硬、治理完善、服務專業、誠信自律的80家先進社會組織。先進社會組織向全省7.2萬家社會組織發出助力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倡議,要求廣大社會組織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聚焦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倍加珍惜時代賦予的舞臺,緊緊抓住黨中央賦予廣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等重大機遇,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凝心聚力為廣東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5月11日,廣東省民政廳印發《關于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 助力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培育一批服務新興產業的行業協會商會、引導一批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搭建一批促進行業產業發展的服務平臺、動員一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和兜底民生服務工作、發動一批行業協會商會助力就業行動、提供一批高質量的行業調研報告和政策建言等6項重點任務,進一步引導以行業協會商會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實現高質量發展、融入高質量發展、服務高質量發展。

廣東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

縱覽新時代十年,廣東社會組織經歷了從蓬勃發展到健康有序發展,再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巨大轉變。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黨建引領作用更加突出;社會組織發展品質進一步提升,社會組織總資產、年度增加值、吸納就業人數等均居全國前列,內部治理和誠信自律水平穩步提升;社會組織發揮作用進一步凸顯,社會團體服務企業會員超過200萬家,服務個人會員超過1100萬人;近三年全省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接受捐贈金額超過320億元;民辦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成為社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組織發展日趨多元化,新興行業組織不斷涌現,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新興青年群體逐步成為社會組織的生力軍,社會組織成為服務廣東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的關系,促進社會組織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積極作用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是邊界清晰、權責明確、分工協作、互相促進的有機統一。改革開放是廣東最鮮明特征,探索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優勢條件。廣東早在2004年就開始著手探索行業協會商會改革。2006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的決定》。同年3月,省人大頒布的《廣東省行業協會條例》開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次以地方法規形式對社會組織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為推動廣東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2014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并將此項工作納入當年省政府重點工作,為中央出臺《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提供了經驗和參考。近年來,行業協會商會通過專業服務、行業規范、協商協調、搭建平臺等,在政府和市場之間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對促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引導社會組織發揮服務功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堅持從市場主體發展需求出發,深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2006年《廣東省行業協會條例》實施后,開啟了廣東行業協會高速發展的閘門,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家具行業協會、服裝行業協會等陸續涌現,不少行業協會主辦的展會成為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的風向標。疫情三年企業受到嚴重沖擊,一方面,在行業協會商會自身同樣受影響的情況下,堅決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政策,減免涉企收費;另一方面,堅持從大局出發,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行業優勢和專業優勢,全方位服務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從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轉型升級到自強自立,為保市場主體發揮重要作用。如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平均每年舉辦超過120場各類企業服務活動,包括降本增效系列、專精特新企業融資上市培育班等品牌服務,累計服務中小企業超出10萬家,推動198家會員企業成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2家成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家入選國家重點“小巨人”企業。

二是發揮行業自律功能,促進行業規范和維護公平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行業協會商會以規范、標準、倡議等形式對行業內的經濟主體進行規范和約束,以標準制定提升行業質量,以行業自律規范營造公平環境。據年報監測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社會組織制定行業自律制度、職業道德準則約6941項,發布自律宣言和倡議約3465項。如廣東省中藥協會制定發布《中藥煮散飲片質量標準研究指導原則和技術要求》等36項團體標準,彌補了市場標準的空缺,更好地服務于監管和生產的需求,推動了廣東中藥團體標準健康有序發展;深圳市停車行業協會參與制定《智慧停車智慧標志設置規范》和《智慧停車大數據信息標準化處理與應用規范》兩項地方標準。

三是發揮行業協會平臺載體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新活力。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帶動優勢企業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以“雙招雙引”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如廣州市開展社會組織“搭平臺促高質量發展”“紅聯聚能”等行動,促成科技、金融、建筑領域8家企業合作簽約金額52億元,助力出臺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16條措施等惠企惠民政策;深圳市民政局積極配合市、區兩級政府以及商務、工信、科創等部門,發動行業協會商會帶領相關企業組團“出海”、出省招商引資,開拓市場,幫助30多家深圳優秀企業簽署意向訂單超過2.5億元。

四是發揮協調聯系作用,搭建政府與市場之間橋梁紐帶,助力政府科學決策。行業協會商會主動參與產業調研,參與政府協商,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為政府出臺產業相關政策和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做好服務。2022年7月1日施行的《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有10處直接提及行業協會商會,充分體現了在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中對行業協會商會作用的高度重視。疫情期間,廣東省民政廳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在促進企業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中發揮積極作用,行業協會商會通過問卷調查、情況報告、實地調查等形式,收集了解各類企業復工復產遇到的困難和建議,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為各級政府和部門出臺政策決策提供參考。廣州市產業招商投資促進會《關于加速樓宇零碳數智化進程,助力廣州實現綠色化轉型的提案》入選2023年廣州市政協年度委員優秀提案。

(二)積極發揮社會組織行業引領、創新驅動和人才集聚優勢,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必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寄望廣東要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社會組織工作緊跟國家戰略發展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引導全省行業協會商會推動各地穩經濟系列政策措施落實落地,切實發揮社會組織聚集、聚力、聚智、聚能的作用,加快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行業引擎”作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深圳市民政局印發《關于培育發展相關領域社會組織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積極培育行業協會,加快形成“一集群一協會”體系,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在助力產業發展、提供智庫支持、供給復合型人才、構建產業生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廣州行業協會商會深度參與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發展等工作,積極推動區塊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快集聚,促進樓宇經濟、超高清顯示等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助力打造化妝品、電子商務等優勢產業集群。

二是發揮社會組織創新驅動能力,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業協會商會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主動對標行業前沿動態,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換代,推動產業鏈向數字化、智能化、可持續發展轉型升級。如廣州圍繞老城市煥發新活力,聚焦千年商都、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定位,積極推動具有廣州特色行業協會商會發展,促進皮具、服裝、家居等傳統優勢產業開展銷售市場形象提質、“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等轉型升級。廣州茶業協會出臺全國首家茶葉指數交易平臺“東和指數”,積極推動茶葉市場數字經濟化升級,打造茶產業的廣州價格和廣州標準。

三是發揮社會組織人才聚集作用,著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廣東省民政廳積極協同省科技廳等部門,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社會服務機構發展,鼓勵行業內企業通過產業技術的創新和突破,解決產業“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如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針對我國通信產業的芯片瓶頸問題,自主研發5G基帶處理器內核芯片,提升了我國通信產業鏈的自主保障能力,并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6G太赫茲通信原型系統,為我國爭奪下一階段全球 6G 技術標準和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奠定了基礎;深圳市新材料行業協會與工信部緊密聯系,緊盯“卡脖子”“替代進口”材料等重點項目,整合高端創新資源,與科研機構、龍頭企業以及專業服務機構建立合作,較好地促進了新材料產學研創新合作發展。

(三)引導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因地制宜、各盡所能,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廣東省民政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引導動員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的專長和優勢,扎實做好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引導動員工作。聯合貴州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加強東西部協作工作的實施方案》,合力推動粵黔兩省民政領域東西部協作。將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廣東扶貧濟困日“紅棉杯”認定、社會組織表彰、登記評估等工作,全方位開展宣傳,激發廣東社會組織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培育農村特色產業,促進產業振興。聚力構建企業幫扶和產業發展的聯結機制,結合鄉村特色和實際,建產業、助農戶、創家業,助力實現從產業扶貧示范到產業幫扶振興轉變。如廣東省扶貧開發協會,按照引進1個幫扶企業、培育1個產業基地、協建1個專業合作社、搭建1個政策信息平臺、開辟1條產品購銷渠道的基本思路,在粵東西北地區引進培育鄉村產業示范基地100個,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近20億元。

二是培育領軍人才,推動人才振興。通過培育一批有能力、有資源的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工作,著力培養一批項目意識強、專業水平高、熱心鄉村振興事業的基層社會組織領軍人才,更好地提升鄉村振興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如廣東省社會組織總會、廣東省慈善總會、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通力合作,持續實施“廣東省社會組織國強領軍人才培訓計劃”和“廣東省社會組織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截至目前,兩個培訓項目共舉辦17期,全省共有3300多家社會組織參與培訓。

三是傳承嶺南文化,促進文化振興。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特色,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建設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文化項目,大力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如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通過資助龍舟說唱、粵劇曲藝等本土特色的傳統文化項目,以及中秋百米游龍、端午龍舟競渡等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民俗活動,提升佛山市順德區居民對村莊的歸屬感,增進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與信任。

四是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助力生態振興。以推動鄉村振興示范點帶動為抓手,促進鄉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亮化。如韶關市鄉村振興公益基金會對仁化縣、南雄市5個省定貧困村及3個新農村示范村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居廣場與活動空間等公共空間打造、美麗鄉村園林景觀提升、生態改造、新建廁所、祠堂修繕、村居小學翻新加固、貧困戶房屋改造、美麗庭院創建等多項新農村建設類項目。

五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支持組織振興。積極培育和支持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協商民主、鄉村服務等,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推動創新基層治理。如廣州市連續舉辦十屆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培育孵化一批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品牌,形成了“黨政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政社協同社會善治模式;汕尾市堅持村黨組織領導統籌,推動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議事會,因地制宜培育設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

(四)緊緊圍繞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起點上更好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廣東省委印發《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決定》指出,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縣域經濟總量較小、增長較慢、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縣鎮村內生動力不足,一體化發展政策體系不健全,資源要素從鄉村向城市凈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轉。《決定》要求廣泛調動社會力量,發揮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營造人人關心支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一是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公益慈善資源向困難地區傾斜。截至2023年5月,廣東慈善組織1936家,總數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2020年、2021年慈善組織捐贈收入分別為192.18億元、224.83億元、220.02億元;2019年、2020年、2021年全省慈善組織慈善支出分別為138.30億元、169.74億元、183.70億元。廣東省慈善總會連續12年參與“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募集扶貧資金47.17億元,支持全省脫貧攻堅和“三區三州”對口扶貧項目3000多個。廣東省鄉村發展基金會2010年以來,發動認捐的企業超90家,認捐資金累計超110億元,約占省級接收捐贈總額的70%,為困難地區緩解了飲水難、就業難、防止因病返貧等困難,幫助困難群眾超230萬人次。

二是推進社會組織下沉基層,支持粵東西北地區穩經濟促就業。2022年,廣東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做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積極貢獻力量有關工作的通知》《全省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方案》,開展“珠三角地區社會組織走進粵東西北”“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線上線下“直播帶崗”等活動。廣東省民政廳聯合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和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開展“百城千社萬企助就業”專項行動,引導全省社會組織積極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據統計,2022年全省各地發動共計1.05萬家社會組織會員企業提供9.36萬個就業崗位,在穩經濟保就業中充分展現社會組織責任擔當。

三是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新活力。2016年,廣東省民政廳在汕頭市召開全省基層社會組織現場會,推廣以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為發展模式的汕頭經驗,各地因地制宜、多元創新、多社聯動,充分鏈接社區資源和居民需求,在汕頭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基金會、社區培育發展中心等培育發展模式。2021年,省民政廳印發《廣東省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年底,全省80%以上街道(鄉鎮)至少有1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2022年,經省政府同意,印發《廣東省社區社會組織分類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推動廣東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社區社會組織(含備案)超過12萬家,其中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1150家,在參與居民自治、鄰里守望、矛盾化解、文化建設、農村生產技術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如廣州市番禺區深化“五社聯動”機制,推動構建“一核多元”的共治共享生態圈。番禺區275個行政村、社區實現“五社聯動”全覆蓋。廣州市番禺區慈善會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通過制定《廣州市番禺區慈善會社區基金管理辦法》,為社區基金順利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社區充分利用社區基金開展救助幫扶、社區微改造、社區微創投等公益項目,不斷擴大社區基金項目服務覆蓋面,讓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五)堅持深化改革,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核心,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調研時強調,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市場優勢會更加明顯。希望外國投資者抓住機遇,到中國來,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深耕中國市場,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在社會組織領域,堅持發揮社會組織公益性、民間性、專業性等特點,打造國際化、創新型、開放性的社會組織平臺,強化粵港澳三地在經濟、文化、民生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支持具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走出去”,促進構建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講好中國故事,維護國家利益,展現國家形象,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積極貢獻。

一是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領域社會組織發展。2021年,廣東省民政廳在橫琴召開南沙、前海、橫琴民政領域合作交流座談會,推動三地建立民政領域交流合作機制,更好發揮核心引擎示范引領作用。支持成立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物業及設施管理聯合會、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促進會、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等社會組織。深圳積極落實綜合改革中央首批授權清單事項,在民政部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成立國際性社會組織試點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22年,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聯盟、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相繼在民政部登記成立,還將繼續推動4家國際組織成立并落地深圳,支持國際組織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和區域標準,助力中國企業搶占國際市場話語權。

二是各地民政部門積極作為,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聯合發力。廣州、深圳兩地社會組織管理局簽署了《深化廣州深圳社會組織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協議》,促進社會組織在“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中展現更大作為。珠海市民政局與省政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工作辦公室社會事務局簽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共建框架協議》,推進共建合作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新體系,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粵澳合作。廣州市南沙區舉辦“2022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論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創新基地建設,提升南沙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

三是大力支持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組織交流合作平臺。廣東社會組織積極行動,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舉辦合作論壇、開展公益創投等活動,努力促進大灣區社會組織協同發展。如廣東省注冊會計師協會聯合香港上市公司審核師協會、澳門會計專業聯會,攜手粵港澳三地151家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簽署了“粵港澳會計師行業發展戰略協議”,為促進大灣區會計師行業協同發展提供機制支持;深圳市民政局會同市公安局、前海管理局建立香港商協會在深圳活動備案綠色通道,梳理出479個深圳商協會擬定白名單,助力香港優勢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更好融入大灣區,幫助內地企業更好走向國際;珠海市打造粵港澳合作綜合性社會服務示范項目——澳門街坊會聯合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在社區融入、矛盾調解等多個領域為澳門居民提供支持,為在橫琴生活的居民提供豐富、專業的社會服務。

四是推動灣區標準建設,充分發揮標準化聯通世界促進發展的作用。2023年4月24日,廣東在深圳舉辦“灣區標準”公布儀式,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促進會、廣東烹飪協會、廣東省養老服務業商會、廣東省醫學會、廣東省冷鏈協會、廣東省特種設備行業協會、廣東省電線電纜行業協會、廣州市標準化促進會、深圳市標準化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為發布單位,公布涵蓋養老、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物流等25個領域110項“灣區標準”。其中,民政養老服務領域發布了4項標準,助力推動“灣區養老”共建共享高質量發展。

五是發揮社會組織民間交流優勢,支持有能力有條件的社會組織“走出去”。推動社會組織在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拓展海內外市場、傳播中國文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如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承辦“深系瀾湄”主題活動,重點在水資源、產能、農業、人力資源、衛生醫療等領域與東南亞國家開展合作,推動深圳更多企業、機構在東南亞投資興業,開展“小而美”項目,服務“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戰略;深圳市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隨同福田區政府代表團出訪意大利,與米蘭理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在福田區設立“時尚創新中心”,等等。

存在問題

一是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系統性還需增強。社會組織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基本功能定位上,如何推動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全新課題,需要立足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和新社會組織的功能特點,全方位思考、系統性研究、體系化構建。而目前在具體實踐上,社會組織積極作為大多靠自覺意識,民政部門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在準確定位、科學布局、形成合力方面還非常有限,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尚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支撐和指導意見。

二是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還需完善。推動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都具有明顯的導向性,是新時期社會組織工作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然而,目前社會組織領域的政策制度較多地強調社會組織管理和自身建設,以至于由原來“重登記、輕監管”現狀轉變為“重監管、輕培育”,針對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組織動員、規范指引、培育發展、激勵措施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

三是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環境還需優化。一方面,業務主管單位和行業管理部門對社會組織的認知還有偏差,對行業領域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的認識參差不齊,社會組織齊抓共管的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市場競爭能力不足,依靠政府購買服務生存還較為普遍,社會組織生存發展環境并不樂觀。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和省扶持重心在市場主體,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但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措施中,未能惠及社會組織,無法享受與中小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讓疫情后的社會組織的發展形勢更為嚴峻,其中對社會服務機構影響最為明顯。

四是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優勢作用還需激發。目前,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效還不夠突出,社會影響力不足。在行業領域內發揮龍頭作用,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還不多,特別是在國際上具有話語權的社會組織還較為稀缺,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品牌效應、示范效應、帶動作用不夠明顯,社會對社會組織形成積極正面的形象和共識還有差距。

對策建議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調查研究,貫徹新發展理念,厘清新發展階段社會組織發展定位,全面系統研究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方式、路徑和效能,推進社會組織發展科學布局、精準發力,必要時推動社會組織結構性調整或重組,適應現代化社會組織發展要求,引領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工作,構建社會組織新發展格局。

二是建議在中央層面出臺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形成1+N配套政策體系,全面覆蓋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以及社區社會組織、新社會組織,形成以目標導向、規范指引、培育發展、人才建設、激勵措施、效能評估等閉環完善的政策體系。

三是加快推動形成社會共識,強化各部門履職盡責、齊抓共管、密切協同,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良性互動關系,盡可能將政府做不好、不擅長、不便做的事務交由社會組織完成。正確處理社會組織非營利性和市場化競爭的關系,支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鼓勵社會組織主動適應市場競爭,營造社會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

四是堅持培優扶強,注重品牌效應,支持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牽頭搭建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加大對品質優、規模大、實力強的行業協會商會、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的引導發展和扶持力度,積極推進社會組織與國際接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會組織。

(作者莊侃系廣東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社會組織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柳鋒系廣東省社會組織管理局綜合處副處長)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