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汪國玲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年來,安徽省滁州市民政系統始終堅持黨對民政事業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縱深推進民政領域改革創新,為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美好滁州貢獻民政力量。
聚焦提質增效,織密網、建機制
兜底保障更加暖心
抓銜接,兜住底。連續8年提標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落實“單人保”、就業成本扣減、低保漸退等政策措施,適當擴大救助范圍。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民政、鄉村振興、醫保等部門協調聯動,綜合采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等方式,建立低收入人群數據庫,及時開展聯合救助。
抓改革,兜準底。建成全市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開發移動端應用,取消可以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務服務平臺查詢的相關證明材料,實現無紙化審核審批。取消臨時救助戶籍、居住地限制,建立備用金制度,將社會救助審批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低保、臨時救助辦理時限分別縮短至20個和3個工作日以內。
抓拓展,兜好底。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政策,拓展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幫扶,構建“8+1+N”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推動村(社區)成立“救急難”互助社,鼓勵慈善組織設立社會救助專項資金,探索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
聚焦均衡全效,補短板、擴供給
養老服務更加暖心
政策扶持多維化。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運營公辦養老機構,從土地供應、財政補貼、稅費優惠等方面給予扶持。鼓勵醫療機構增設養老床位、養老機構設立醫務室,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站設置護理站、配備醫務人員或與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合作。實施養老服務人才培育“2551”工程,建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學費補償、培訓補助、入職獎補等政策。
設施建設多級化。開展特困供養機構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全面推動養老機構標準化建設,全市151家養老機構全部通過消防驗收(備案),全部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連續4年將居家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累計建成8個縣級、116個街道(鄉鎮)級、226個社區級養老服務中心(站),覆蓋率均達100%,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基本形成。
內容形式多元化。支持養老機構將專業化的照護、餐飲等服務向居家和社區延伸,探索智慧養老、家庭養老床位、“喘息服務”“物業+養老”等服務模式。修訂發布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清單,穩步推進高齡津貼提標擴面和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為特困供養人員購買住院醫療護理保險。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織養老服務公益創投,加快發展以志愿服務、鄰里互助為主要形式的互助式養老服務。
聚焦精準實效,嚴監護、佑成長
關愛保護更加貼心
責任落實不缺位。成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保護工作協調機制,選優配齊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和村(居)兒童主任。嚴格強制報告、救助保護等制度機制落實,定期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進行入戶走訪,了解監護人家庭情況和兒童學習生活現狀,督促履行監護責任。
機構隊伍不懈怠。拓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社會服務功能,推動兒童福利機構轉型升級,打造“養治教康安+社會工作”一體化區域兒童福利機構,按“四有”標準建設鄉鎮(街道)未保站。開展兒童福利領域專項治理,嚴格依法規范辦理收養登記,組織兒童保護隊伍培訓、考核,提升基層兒童工作隊伍服務能力。
權益保障不止步。建立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施認定申請受理“跨省通辦”,常態化開展助學工程。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關愛幫扶,持續開展“明天計劃”“心動亭城”等救助活動,依托12355青少年服務臺開通24小時兒童救助保護熱線,積極做好照料咨詢、個案跟蹤、心理慰藉等工作。
聚焦規范高效,強多元、重創新
基層治理更加順心
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出臺文件厘清基層政府和群眾性自治組織權責邊界,規范機構掛牌,持續推進村(社區)減負增效。在全省先行開展農村社區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城市社區實現智慧社區建設全覆蓋。加強和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扎實推進協商議事,因時因地制宜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
社會組織有序發展。堅持黨對社會組織工作的全面領導,實現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與登記、管理、年檢、評估“四個同步”。規范社會組織管理運行,清理“僵尸型”社會組織,取締、勸散非法社會組織及分支機構。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組織稅收優惠等政策。
慈社工作穩步推進。完善慈善激勵機制,健全監管體系,大力推進社區慈善基金設立,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加強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廣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應用,規范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持續推進“慈社聯動”“五社聯動”試點示范,實現全市116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
聚焦惠民長效,辦實事、解難題
社會服務更加安心
區劃地名穩妥開展。穩妥審慎開展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和街道改革試點工作,增強區劃管理服務效能。健全地名標志設置管理機制,完善地名服務信息化建設,加大優秀地名歷史文化遺存保護,提升地名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界限界樁管理和矛盾調處,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城市發展平安邊界示范線。
殯葬服務優質供給。出臺獎補政策,優化基本殯葬服務,推進移風易俗,建成城市公益性殯葬設施10座、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226座,實現公益性公墓市、縣、鄉(鎮)三級全覆蓋。持續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規范殯葬服務市場秩序,保障殯葬服務和殯葬用品優質充足供給。
殘疾照護便捷服務。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補貼和監護人責任險制度,推進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推行集中照料護理。健全政府購買助殘服務機制,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租賃試點,實現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日間式照料服務。
專項救助有力保障。建立領導干部定點聯系救助管理機構、民政民生工程社會監督員制度,組織開展“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等專項救助活動。強化“互聯網+尋親”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尋親服務工作,落實生活無著人員源頭治理和回歸穩固機制,守護萬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