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陳鵬飛
6月底,安徽省淮南市民政局在大通區洛河鎮舉辦了一場主題黨日活動,向群眾講解社會救助、未成年人保護等政策。前來咨詢的村民王大姐表示,她正想給患病的親人申請臨時救助,苦于不了解政策,不知道怎么申請,“這次在家門口舉辦的宣傳活動太及時了,就是為我們這些不了解政策又需要幫助的人打造的?!蓖醮蠼愀吲d地說。
近年來,淮南市民政局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社會救助工作真正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做到救助對象精準、措施精準、成效精準,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地惠民。
健全工作機制,臨時救助更加規范
2021年,家住毛集實驗區夏集鎮朱崗村的王阿姨遇上了難事,她因患癌入院治療花費了近20萬元,醫保報銷后個人共自付5萬元,加上后續的治療費用,家庭經濟狀況陷入困境?;茨鲜忻裾滞ㄟ^共享醫保部門數據的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發現了王阿姨家的大額醫療費用支出并及時進行預警。在核查情況屬實后,民政部門給王阿姨發放了8052元臨時救助金,并將其納入農村低保A類保障,王阿姨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對王阿姨的及時救助得益于淮南市民政局投資220萬元建設的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整合鄉村振興、醫保、教育、殘聯等10余個部門數據,編織“信息、預警、救助”三張網,打造了無縫對接的大救助信息共享資源庫,實現了對全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等近13萬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預警全覆蓋,實現了社會救助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為了方便困難群眾救助,淮南市民政局依托鄉鎮(街道)便民服務大廳、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建立社會救助綜合服務窗口,實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同時,開展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試點工作,為遇困群眾提供補充救助和應急救助,形成“銜接有力、社會參與、綜合施策、救助及時”的工作格局,進一步補齊民生短板。
此外,市民政局還對各縣區、鄉鎮(街道)持續開展全覆蓋、多輪次的社會救助工作常態化督查,對發現的問題現場提出解決方法,并按季度下發通報,要求限期整改,對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推動救助工作落地落實落細。
嚴格落實政策,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已過而立之年的王某夫婦是田家庵區淮濱街道車站村的村民,育有兩個女兒,生活得簡單幸福。2022年,9歲的大女兒檢查出身患骨癌,打破了四口之家的平靜生活。夫妻倆帶著孩子到上海治療,醫保報銷和醫療救助后仍需自付10余萬元,因此導致家庭陷入困境。正當夫妻倆因無法外出務工沒有收入發愁時,市民政局按照臨時救助“一事一議”相關規定對其進行了城鄉低保月保障標準的24倍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17400元,解決了他們眼前的困難。同時,王某一家也于2023年1月被納入了低保,保障了一家4口人的基本生活。
為實現精準救助,淮南市民政局根據救助對象的遇困類型、困難程度、剛性支出額度以及解困期限等因素,確定了分類分檔救助標準,原則上為淮南市低保月保障標準的2—12倍。對遭遇重大困難的家庭或個人,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將救助標準提高到全市低保月保障標準的24倍,王某一家因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幫扶。2022年以來,全市共支出臨時救助資金1444萬元,惠及5658名困難群眾,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對58名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73.2萬元。
實現主動救助的基礎是及時掌握重點人群的信息,為此,淮南市民政局加大摸排力度,精準掌握轄區內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的家庭或個人,根據困難程度及時給予主動救助。2022年以來,全市為986名個人醫療費用支出較大的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299.2萬元。
同時,為優化審核程序,實現及時救助,淮南市民政局精簡救助申報材料,通過政務服務平臺可查詢到的信息,申請人無需重復提供;全面建立街(鎮)備用金制度,根據人口規模下撥每個街鎮3萬—5萬元備用金,對臨時救助金額在全市低保月保障標準4倍以下的可直接救助;積極開展“先行救助”,隨后補齊相關手續;由急難發生地鄉鎮(街道)或縣級民政部門直接實施臨時救助,讓困難群眾申請救助走上“快車道”。2022年以來,全市鄉鎮(街道)為3623人次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資金562.8萬元。
豐富救助形式,關愛服務更加溫暖
2022年疫情期間,有位大貨車司機在淮南市社會救助大數據平臺上求助,市民政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經核實,求助人劉某從山東省壽光市拉貨經過壽縣八公山鄉,因疫情交通管控滯留當地,缺少食物。淮南市民政局立即通知壽縣民政局、八公山鄉民政所與求助人聯系,為其送去了食物和飲用水。隨后,管控解除后,求助人順利離開了當地。
像這樣根據救助對象需求,有針對性地發放衣物、食品、藥品等物資,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的溫情救助,在疫情期間實施過很多次。2022年3月疫情期間,市民政局對受疫情影響生活遇困的外來務工人員和外來滯留臨時遇困人員,以及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難群眾發放救助款物51.6萬元;2023年年初,市民政局籌集資金30萬元,為全市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每人送上一個裝有酒精、口罩、體溫計、常用藥物等物資的“健康防疫包”,最大程度地保障好特殊困難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外,淮南市民政局還積極推行“跟進救助”,即采取“一次審批、分階段救助”的方式,對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后,跟進了解受助群眾的家庭生活改善狀況,對生活仍然存在較大困難的及時協調提供轉辦服務,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或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救助條件的,及時幫助困難群眾進行申請或者向相關部門轉辦,確保救助不斷檔、政策不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