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
本報記者 安 娜
連日來,北京市16個區救助管理機構的車輛都在路上奔波著。對于救助人員來說,37℃的這一夜,只是日常街頭巡查的一個縮影。經統計,自啟動“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以來,北京全市共出動人員1235人次、車輛406臺次,街面發現勸導救助198人,發放防暑降溫物資222件(份)。
近期,受暖氣團控制和影響,北京市連續出現高溫悶熱天氣,最高氣溫達到了40℃以上。在暑氣熏蒸、炎陽炙人的日子里,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過得怎么樣?民政部門對他們開展了哪些救助?7月5日,北京市再次發布高溫橙色預警,記者對西城區救助管理站的街頭巡查工作進行了跟訪。
晚7點30分,西城區救助管理站外聯組組長李志輝等一行3人駕駛救助專用車輛開始了當晚的巡查工作。
據李志輝介紹,自6月19日北京市啟動“夏季送清涼”專項行動后,像這樣的街面巡查工作會在每天的上午、下午和晚間各開展一次,主要是對轄區內主次干道、建筑工地、橋梁涵洞、公園廣場、背街小巷等重點區域進行巡查摸排。“我們站里還引進了專業社工機構的服務,每天有七八位社工在街面開展外展服務,確保及時發現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并為他們提供食品、衣物和必備的生活用品等。”
■ 為住在公園里的流浪老人送清涼
巡查的第一站是前門大街西南側區域。臨近傍晚,室外的溫度仍然很高,一股股熱浪撲面而來。在天橋街道學雷鋒志愿服務主題公園內,有的居民在遛彎聊天,有的在與孩子玩耍,有的在打乒乓球,歡笑聲、說話聲以及球拍擊打球的響聲交織在一起。與這樣一幅熱鬧景象相對應的是,公園西南角落處的安靜與孤寂。
在李志輝的指引下,記者在這個角落的一座小牌坊后面看到了一位老人。身著深藍色半袖上衣和黑色長褲的他,正半躺在一張棉褥上,自己玩著撲克牌。見到工作人員到來,老人微微點頭示意后,就再也不愿開口說話了。
據介紹,老人姓郝,今年78歲,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家中有老伴和3個子女。2006年,老人到北京做生意被人騙了很多錢,之后就一直在天橋街道附近流浪。工作人員和社工每次來都勸導大爺去救助管理站,但都被他拒絕了,只有一次例外。
“去年冬季的一天,天氣特別寒冷,老人終于接受了救助。我們第一時間聯系了他的家人并說明了情況,家屬很快就來京把他接回家了。沒想到的是,他沒過多久就返回北京,又過起了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李志輝無奈地說。
“大爺,這兩天天氣特別熱,您多注意身體,千萬別中暑了。”“跟我們回救助管理站吧,沖沖涼、洗個澡,睡個安穩覺。”
老人再次拒絕,擺了擺手。
見狀,李志輝和駐站社工王愛國把一袋救助物資遞到了老人手上。“袋子里有飲用水、扇子、清涼油、硫磺皂、毛巾等,扇子上有我們的聯系方式,您需要幫助的時候隨時給我們打電話。”李志輝叮囑道。
■ 為在京流浪多年的她留下物資
離開學雷鋒志愿服務主題公園,救助車輛又奔赴下一個巡查地點——陶然亭公園附近。
在一處較為偏僻的路口,記者看到了一個超大的樹根。樹根背后,有一些被褥和零零散散的生活用品,還有幾個接近干癟的水果。李志輝告訴記者,這里平時居住著流浪人員劉某,“晚上天氣涼快一些,老人應該是出去撿拾廢品了。”
記者了解到,劉某今年75歲,是河北省保定市人,平時經常在陶然橋附近流浪。“老人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剛開始賣報紙和日雜用品,現在則以撿拾廢品為生。”王愛國介紹,其實老人在北京是有固定住所的,她的兒子特地在大興區租了一間小房子,但她卻很少回去住。“老人已經習慣了在外面的生活。年紀大了,再加上患有糖尿病,她家里人委托了在北京的親屬經常來看望她,我們也一直格外關注她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王愛國說,“我與她的兒子經常電話聯系,定期跟他講講老人在北京的情況。”
大家在路口等了許久,也未見老人回來,便將一袋救助物資放在了被褥上。“老人每次出去拾荒都走得很遠,不一定幾點返回。明天,我們再來看看她。”李志輝說。
王愛國告訴記者,在夏季的外展工作中,除了要隨身攜帶救助物資,還要常備藿香正氣水。“遇到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后,我們需要仔細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況,突發急病的及時送到醫院救治,生活困難的幫他們在周圍買些飯菜等。”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西城區救助管理站的救助車輛再一次出發,繼續著當晚的街頭救助之路。
為了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安全度夏,他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