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聚焦社會組織新風采 傳遞社會組織正能量”第三期采訪采風活動走進山東,聚焦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主題,先后調研走訪濟南、淄博和青島三個地市,一線采訪十余家全省各級行業協會商會。本期專題將記者采風所見所聞和各地市登記管理機關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情況予以整理刊發,以供經驗借鑒。
穩經濟 促發展
山東省行業協會商會在服務中釋放活力
鄭 超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想做卻做不到、政府要做卻無精力做、市場需要做卻無人牽頭做的事越來越多。由誰來做?要怎么做?讓行業協會商會充分發揮穩經濟促發展的作用是個不錯的選擇。
行業協會商會作為直接服務我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一支重要力量,遍布我國各行業各產業領域,覆蓋各類型各層次企業,獨具專業、信息、人才、技術、機制等市場要素資源配置優勢。
以山東為例,全省各級行業協會商會共計8621家,年均增速超10%,資產規模總計30.68億元,會員總量125萬個,從業人員達14萬人。自2021年以來,全省通過行業協會商會引進投資項目2380個,引進投資(意向)金額1337億元;各級行業協會商會舉辦各類雙招雙引、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數3800余場,741萬人次參加,簽約(意向)金額1315.06億元,助力推動共性技術研發、產學研合作、技術服務、創新成果轉化協同發展。
日前,記者走訪多家山東省行業協會商會,聽其負責人講述在服務“雙招雙引”、服務企業、服務會員和服務社會中的工作故事,在見聞中探尋行業協會商會發揮作用的“訣竅”。
服務“雙招雙引” 做高質量發展的“引路人”
“行業協會商會能夠突破部門與地區界限,暢通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這賦予了行業協會商會橫向協調和縱向溝通的優勢。”山東省企業聯合會秘書長周磊告訴記者。
山東省企業聯合會利用這些獨特優勢,通過信息共享、資源聚集、標準引領、塑造產業鏈供應鏈等方式,積極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雙招雙引”,服務推動一批區域性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為實現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去年9月,山東省企業聯合會在省工信廳指導下承辦了一場醫藥產業鏈融鏈固鏈對接交流活動。全省醫藥產業鏈上共計26家“專精特新”企業、高校、銀行等在現場與“鏈主”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對接交流,針對“鏈主”企業的項目訴求,提供技術對接、生產服務、供應鏈優化等解決方案,達成一系列合作。
這是一次積極有益的創新嘗試,以融鏈固鏈新模式推進產業鏈長制發展。“由于疫情期間我們公司無法從外地購買一種醫藥化工原料,使得藥品生產線面臨停產。在聯合會舉辦的這場對接交流活動上,我們新發現了一家本地企業能提供這款原料,既解決了交通和長期供應問題,價格也非常合適。現在我們會優先采購省內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實施本地化采購戰略。”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給記者舉例說明活動效果。
近兩年時間,山東省企業聯合會先后組織開展了軌道交通、智能家電、紡織服裝等11場產業鏈融鏈固鏈對接交流活動,共有361家企業達成合作事項478項。各產業鏈企業深化合作,使得全省大中小企業在產品供應、人才數據等方面全面融通,在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的同時,實現企業互利共贏。這在疫情期間為企業復工復產以及穩經濟促發展等打下良好基礎。
這是山東省民政廳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商會主動發揮資源鏈接優勢、積極建設服務平臺、促進企業交流合作和產業互融互促發展的工作縮影。近年來,山東省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經濟類行業協會改革的實施辦法》《山東省支持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促進機構獎勵政策實施細則》等文件,舉辦“十強產業”協會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經驗交流暨工作推進會,組織開展“十強產業協會雙百工程”等,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全省涌現出一批可圈可點的行業協會商會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暢通經濟循環的優秀案例。例如,山東省房地產商會組織開展“政企面對面”“銀企面對面”等交流座談會,及時響應企業訴求,營造相互協作的營商環境;青島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積極建設運營醫療器械大廈,在推進特色樓宇建設的同時全力打造覆蓋全國的優質貿易型醫療器械企業集群,有利于招商引資做強醫療器械產業規模。
服務企業 做會員的貼心“娘家人”
行業協會商會“離企最近、知企最深”,能夠直接有效地幫助會員做好品牌營銷,提供展示平臺,助推企業發展。
在古色古香的山東老字號暨非遺文化體驗館里,濰坊風箏、文登魯繡等知名老字號產品被精心陳列著,若干文化主題體驗區分類規劃井然有序。這是全國首家設立在博物館內的以老字號為主題的體驗館,參觀山東博物館的觀眾可以在這里體驗木版年畫、陶瓷拉坯等十余項手工制作項目。
“我們協會與博物館聯合打造這樣的沉浸式非遺技藝體驗,既能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也能引領商文旅融合發展,把山東老字號品牌更好地推廣出去。”山東省老字號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魏子杰告訴記者。
近年來,山東省老字號企業協會秉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使命,在省內各地挖掘復蘇了一大批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卻幾近失傳的傳統文化技藝,在認定評估賦予其老字號品牌的同時,充分運用電商平臺、文創轉化、主題展會等資源,不斷創新工藝、提升產品附加值,實實在在地為老字號企業搭平臺、廣宣傳、拓市場、樹品牌。
“泰山桃木王”品牌掌門人王來新便是協會推動老字號工作創新的受益人之一。王來新自小跟著爺爺練就了雕刻桃木的好手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桃木雕刻民俗”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成為協會會員后,王來新多次參加協會組織的與山東工藝美院的交流互訪,在專家指導下對桃木雕刻產品進行工藝改良和包裝升級,使其融合掐絲琺瑯工藝后更加立體生動、美觀精巧。
2019年,協會承辦“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活動。王來新帶著新升級的木雕工藝品和其他40余家山東老字號企業一同參展,一舉打響了知名度也打開了銷路,國內國外批量訂單紛至沓來。中國傳統技藝走出國門,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短短五六年時間,少人問津的桃木雕刻不僅提升了非遺文化品牌價值,公司營業額也翻了10倍有余,還帶動了500多名殘障人士就業。“現在接了很多訂單都生產不過來,真的特別感謝協會對我們老手藝人的幫助。”王來新說。
服務行業 當好區域經濟發展“助推器”
在高質量發展環境下,行業協會商會正從服務企業的“橋梁紐帶”向賦能產業的“最強大腦”升級,逐漸扮演起行業發展“設計師”的角色。
作為魯菜發源地,淄博美食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卻鮮為人知。但在今年五一期間,“到訪淄博的外地游客免費收到淄博美食體驗禮包”的熱搜,著實讓淄博特色食品火了一把。這是淄博市食品企業聯合會精心遴選部分品牌知名度高、食品質量安全好、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品牌食品進行宣傳推介的有效舉措,既叫好又叫座。
今年3月,淄博市食品企業聯合會在對全市食品行業進行詳細調研的基礎上,編制出臺1.7萬余字的淄博食品“千億江山圖”發展報告,詳細規劃“做強六條重點產業鏈、做大三個預制食品產業園、做精五個特色食品產業集聚區、打通與四個相關產業的互聯互通”,為淄博食品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千億發展目標制定了詳細路徑。
“2019年,我們協會拿著這兩份報告去拜訪了時任青島市委書記和宣傳部部長。領導的肯定給全市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和行業建設吃了一顆定心丸。”青島市應急管理協會會長、海麗雅集團董事長張旭明告訴記者。
張旭明提到的報告是協會起草的《關于培育打造青島市應急產業品牌集群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快青島市應急安全產業發展的報告》。自此,在協會推動下,青島應急行業“品牌金花” 建設全面啟動,青島市也成為全國首個將安全應急產業規上企業經濟總值納入國民經濟統計監測體系的副省級城市。2021年,青島市安全應急產業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406.5億元,利潤總額137.9億元,標志著安全應急產業已成為青島市過千億的新興戰略產業。
“近兩年,協會還協助政府建立發展應急產業的軌道交通安全應急產業鏈、應急救援安全應急產業鏈、醫療衛生防護安全應急產業鏈,全方位提高城市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防護救援能力,形成應急物資內循環,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張旭明說。
服務社會 充當化解矛盾糾紛“調解員”
群眾利益無小事,人民調解顯身手。行業協會商會通過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制定行規行約、開展誠信自律承諾等方式,加強行業管理、規范行業市場秩序、維護會員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今年5月底,青島市李滄區的孫女士在一家洗衣店洗完羽絨服后,質疑因店員操作不當使得羽絨服染色,店主則表示完全按照標準流程洗滌不存在失誤。由于雙方產生了消費糾紛,于是相約來到青島市洗染行業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協調解決。
協會秘書長房新軍受理案件后,認真地對衣料進行檢測,還通過試驗方式予以驗證。他發現,由于該件羽絨服里襯面料使用了涂層技術,使用洗滌劑后涂層掉色導致原有的白色羽絨服顯現灰色。
在調解現場,記者觀察到,經過房新軍耐心細致的講解和科學權威的檢測鑒定,最終消費者和洗衣店主都滿意地接受了調解結果,即洗衣店無責、消費者可憑協會出具的鑒定報告找羽絨服商家更換一件新衣。
像青島市洗染行業協會這樣,積極調解企業糾紛、預防化解矛盾的行業協會商會還有很多。例如,山東省保險行業協會同省高級人民法院建立合作化解行業糾紛機制,促進保險行業糾紛訴前化解,規范保險機構行為,保障保險機構和服務對象合法權益。
2019年,山東省民政廳聯合山東省司法廳印發《山東省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工作辦法(試行)》,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探索在青島社會組織中推廣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探索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工作方法,提升化解矛盾能力,推動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
目前,青島市共發展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176家,遍及社會組織總會、聯合會、促進會等各類樞紐型社會組織和餐飲、養老、建筑、商貿、慈善等行業協會商會。據相關統計,青島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已成功化解1200余起經濟合同糾紛、會員矛盾、勞動爭議、鄰里沖突等各類社會矛盾,涉及金額超3.6億元。
濟南市“黨建+品牌”雙引領 賦能行業協會商會
蘇 楠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民政局堅持“黨建+品牌”雙引領,在深化改革、優化培育、健全機制、綜合監管、部門聯動等環節協同發力,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激發行業協會商會發展活力,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中更好發揮作用。
黨建引領 品牌推動
注重黨建引領,打造品牌亮點。探索實施社會組織黨建“1234”工程,即打造一個“泉社彤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品牌;抓實黨建與業務“六個同步”和“一橫一縱”兩個重點,實現行業協會商會黨支部應建盡建和黨建入章全覆蓋;構建黨建工作站、行業黨委、社會組織黨校等三大平臺,推動行業協會商會黨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完善“示范帶動、規范運行、經費保障、陣地支撐”等四項機制,有效促進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建設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良性互動,走出一條具有泉城特色的黨建引領行業協會商會高質量發展之路。
注重法人治理,夯實發展基礎。建立社會組織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細化市管行業協會商會分類,向34家職能部門推送名單,為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分配“濟南市社會組織信息管理系統”賬號權限,將行業協會商會納入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監管范圍。創新開展“社會組織能力建設提升年”活動,實施社會組織政治建設能力、法人治理能力、服務能力三提升行動,推動全市行業協會商會工作有突破、出亮點、顯成效。開展電話訪問和實地走訪2600余次,及時了解行業協會商會需求,發現并解決問題300余個。
注重搭建平臺,賦能作用發揮。實施“1+14+N”社會組織孵化工程,打造市級核心陣地1個、標桿陣地14個、基層陣地161個,全面搭建行業協會商會服務孵化平臺。實施“社會組織賦能工程”,連年舉辦社會組織黨組織負責人、黨務工作者、社會組織負責人及財務工作者等業務培訓班70 余場,搭建行業協會商會間互動交流平臺。舉辦行業協會商會服務省會發展活動暨政社交流對接會,搭建行業協會商會服務經濟發展、政社溝通交流平臺;舉辦“泉社彤行—黨建引領濟南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活動暨社會組織公益項目展示對接會,展示行業協會商會風采。開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走進行業協會商會系列活動,面對面征求意見建議。
優勢發揮 成效顯著
搭建橋梁紐帶,當好政企“服務生”。行業協會商會積極充當政府政策的宣傳員、傳聲筒、中轉站和企業意見建議的收集箱、代言人。今年以來,全市各級行業協會商會發揮“雙招雙引工作聯絡站”作用,聚焦“十強產業”發展,加強惠企紓困等政策宣傳,參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動經貿交流、項目合作、優化營商環境。例如,濟南市電子商務協會協同各會員單位、業務主管單位共同優化電子商務人才資源配置,積極建立人才招聘、交流、培訓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用人企業及電商人才提供對接通道。
積極賦能創新,當好發展“助推器”。行業協會商會充分發揮匯聚人才、資金、技術優勢,助力經濟建設、科技創新、招商引資和新舊動能轉換等。例如,濟南市飯店業協會創新開展“工匠大師走基層”“廚師技藝菜品提升”等行業活動,有效提升行業整體水平;濟南市茶葉行業協會專門為安徽歙縣、湖南湘西州等地域特色產茶區企業設置展位,促進產銷對接。
加強規范調解,當好社會“減壓閥”。引導行業協會商會設立矛盾糾紛調處委員會,將矛盾糾紛化解納入業務范圍,積極探索行業糾紛化解新途徑。例如,濟南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深入走訪外商企業,就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與相關部門進行協商溝通,均得到了較好解決;濟南市銀行保險業協會特聘11名律師作為兼職調解員,僅2022年受理有效投訴831件,受理調解49件,調解成功16件,涉及金額85.1萬元。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
淄博市激活動能 社會組織提供“八大服務”
楊 剛
近年來,山東省淄博市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通過實施“八大服務”助力社會高質量發展,聚力新舊動能轉換、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營商環境優化等十二個“提效爭先”,逐漸成為推進淄博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和實踐者。
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淄博市企業聯合會等267家市級行業協會商會,充分發揮社會影響力,積極為1萬余家會員單位建立交流和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定期組織品牌文化主題和商貿投資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創業項目投融資路演、大中小企業資源對接等活動,幫助企業會員獲得更多的產業合作意向和機會,加速企業技術或研究成果的商業化進程,形成產業和創業共贏的新格局,有力推動淄博由“工業大市”向“先進制造業強市”的有效轉型。
服務行業繁榮發展。通過舉辦“愛淄博、齊聚力、助發展”社會組織資源要素推介交流會等20余場主題交流融創活動,使得行業協會商會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建設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全市各級580余家行業協會商會充分發揮了解行業、貼近企業的專業優勢,在服務2萬余家會員單位的同時努力實現“五員合一”,即當好政策解讀“宣傳員”、減稅降費“服務員”、招商引資“牽線員”、政企對接“連心員”、轉型升級“推進員”,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服務雙招雙引。行業協會商會牽頭舉辦行業性展會、峰會、創新創業大賽和承辦招商推介會、投資懇談會等各類活動。支持鼓勵異地企業商會積極參與 “雙招雙引”,通過橫向對接與本市同行結成友好商會,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2020年以來,通過30余家異地商會累計吸引外來投資項目17個,總投資14.6億元。
服務優化營商環境。認真落實市民政局聯合市工商聯印發《行業協會商會助力經濟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持續開展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我為企業減負擔”等專項行動。自2020年以來,全市580余家行業協會商會通過減免、降低、緩繳會費等方式為企業減負超過1982萬元,助力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競爭力、更富有活力的營商環境。
服務鄉村振興。開展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五個一”專項行動,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主題,遴選重點行業領域,組織百余家市級社會組織組建11支“市級頭雁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隊”,開展實地調研,以“結對共建、整體推進、全面覆蓋”的方式,著力提升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參與度和覆蓋面。目前全市共有669家社會組織已與79個鎮(街道)、731個村(社區)完成結對工作,鎮(街道)覆蓋率達到89.77%。各社會組織累計參與鄉村振興項目428個,資金總額4178.9萬元,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類協會20余家,發展會員1.5萬個,輻射帶動3.5萬戶農民,年增收逾6000萬元。
服務疫情防控。廣大社會組織發揮行業優勢和專業特長,在行業倡議、捐款捐物、志愿服務、保障市場穩定、助力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全市累計263家社會組織9600余人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累計捐贈款物1400余萬元。
服務社會治理。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加速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平臺建設,深入開展社區社會組織培訓,全面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緊密結合社會組織需求和淄博社會治理工作實際,加強社會組織資源要素與品質民生、平安綜治、生態環保等社會治理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全市社會組織承接送戲下鄉、體檢義診、健康知識培訓、心理疏導、全民健身、普法宣傳等20余類社會治理服務共計500余個項目,向下扎根的服務領域更寬更深。
服務公益慈善。全市社會組織大力弘揚和傳播現代慈善理念,助力淄博“關愛之城、慈善之城”建設。截至2022年年底,市本級慈善組織共募集捐贈2636萬余元。市本級社會組織參與東西部協作開展項目9個,幫扶金額381.34萬元。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青島市多措并舉 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車景華
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民政局主動服務融入發展大局,著力推動行業協會商會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政治過硬、治理完善、運行規范、服務專業的行業協會商會標桿,為青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力量。
全市1202家行業協會商會充分發揮服務經濟建設作用,引進投資項目306個,投資意向金額349億元,舉辦各類雙招雙引、展銷會、博覽會等重大業務活動560個,簽約金額132億元。300家行業協會商會為1.9萬名高校畢業生提供各類就業服務;174家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化解矛盾346例,涉案金額1.1億元;發起鄉村振興幫扶項目活動631個,投入資金1.24億元。
提升黨建工作質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行業協會商會發展工作,以兩辦名義印發《關于加強黨建引領促進行業協會商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深化黨對行業協會商會的領導。市民政局聘請80名專職黨建工作指導員為市級448家行業協會商會提供黨建指導,提升黨建工作質量。聯合印發《青島市社會組織負責人人選審核辦法》,優化負責人人選審核流程,對1306名擬任市級社會組織負責人進行審核把關,確保政治合格。
提升監督管理效能。加強“審管銜接”,全面落實行政審批部門向民政部門征求意見制度。印發《社會團體換屆工作指引》,推行登記證書有效期與屆期同步,促進定期換屆。會同市行政審批局印發《關于制定社會組織業務范圍“菜單式”導辦指引的通知》,推進社會組織登記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聯合執法機制,定期會同發改等部門對會費收取、活動開展等情況現場檢查。
擦亮“島城紅帆”品牌。推動“一支部一品牌”建設,指導57家行業協會商會黨組織完成品牌創建;連續三年印發《社會組織黨建創新案例匯編》,評選三星級及以上黨支部52家;培育1個國家級、2個省級非公黨建工作示范點,指導6個區(市)建立黨建品牌,形成“抓創建促黨建、以示范帶全盤”的良好局面。
實施“千人培訓”計劃。創辦青島市社會組織黨校、開設“青島企業家講堂”等,組織行業協會商會黨組織書記走進黨校參加專題培訓,累計培訓700多人次。實施社會組織負責人能力提升工程,培訓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500余人。抓好秘書長隊伍的教育引導,建立商協會秘書長聯席會制度,提升履職盡責能力水平。
優化等級評估標準。聯合市商務局和市工商聯,在山東省內率先出臺《青島市行業協會商會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試行)》,針對行業協會商會等級評估作出詳細規定,對應建未建黨組織或簽訂勞動合同的專職工作人員不足3人的行業協會商會,評估等級最高為3A級。
完善綜合監管機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確行業管理部門、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各自職能,深入開展綜合監管。打通人民銀行、稅務和發改三部門,在社會組織財務賬戶管控、稅務發票開具系統管控及信用體系建設數據共享等方面協同發力。
創新“雙招雙引”模式。制定《關于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開展專業化招商引資工作的辦法(試行)》,為行業協會商會參與招商引資提供專業支撐。青島市社會組織總會等28家行業協會商會依法設立專業化招商公司開展招商,青島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等30余家行業協會商會圍繞24條產業鏈開展各類交流合作,投資意向金額349億元。
搭建政企協作橋梁。建立行業協會商會主要負責人列席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等制度,邀請行業協會商會企業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務會。為全市134家行業協會商會開通政務內網端口,定期發送有關政策文件和各類營商信息。政府部門制訂涉及行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或規范性文件、行業標準、發展規劃時,廣泛征求相關行業協會商會意見建議。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淄博市社會組織黨群(發展)服務中心
建設規范化黨建陣地 賦能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鄭 超
今年6月初,記者來到山東省淄博 市張店區,走訪淄博市社會組織黨群 (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體驗其集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孵化培 育、發展服務、資源融創于一體的服務 功能。
“雖然中心啟用還不足兩年,但是服務輻射全市社會組織 4000 余家, 線上線下入駐的社會組織就有 1000 余家。”中心運營方負責人張惠青表示, 中心從樹立黨建品牌、升級服務、助力 鄉村振興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同心聚力
2022 年,淄博市社會組織黨委提 出打造具有淄博特色的“齊社紅”社會組織黨建品牌。圍繞品牌打造,中心先后開展“紅色引領·踔厲奮進——社會組織一起向未來”黨建主題學習教育、 “共話二十大 展望新作為”社會組織訪談、“齊社同心 聚力前行”社會組織調 研等十余場黨建主題活動。
豐富多彩的黨建主題活動,將社會組織黨員緊緊地凝聚在一起。采訪當天,淄博市孤島情藝術團的骨干成員正在研討一部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的原創舞蹈 作品。“中心成立后讓我們這些老黨員 找到了歸宿,還能發揮余熱編排節目服 務社區群眾。”藝術團團長趙先琦說。
成立社會組織黨建學院是中心統籌黨建宣傳、教育、培訓等優勢資源,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賦能社會組織發展作用的又一舉措。中心設置了“先鋒 講堂”“黨建教務處”和“黨建實訓室”“黨建直播間”等,為社會組織黨 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提供場所,定期錄制黨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組織,中心提供“菜單式”教學模式,研發了 11 套社會組織黨建實訓模板,進一步規范 社會組織“三會一課”等黨組織活動,打造組織生活共建、組織活動共聯的特 色社會組織“紅色教育陣地”。目前,中心累計開展黨建教育培訓、實訓模擬課等活動 300 余場,參加人數 1.2 萬余人次。
升級服務促融合發展
“今天這場培訓活動是專門就部分社會組織反映的人員管理問題來答 疑解惑的。這樣的培訓幾乎每周都會辦一場。”記者遇到淄博市人力資源服務 行業協會正在舉辦業務培訓,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心經常鼓勵引導社會組織交流工作經驗,并提供場所和機會,共同進步發展。
中心還組織 50 家社會組織赴深圳開展學先進、結對子、建平臺、謀發展 活動,推動 27 家社會組織分別與深圳社會組織簽訂長期合作交流意向書,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項目合作、資源對接,助力全市社會組織賦能升級加快發展。
“中心通過提供完善的硬件設施和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的軟件服 務,促進項目合作、產品對接、經驗交 流。”張惠青說。
社會組織“領頭雁”助力鄉村振興
中心在入駐社會組織中遴選組建 11 支“市級頭雁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隊”,以鄉村振興最迫切、最急 需解決的問題為重點開展實地調研,以“結對共建、整體推進、全面覆蓋”的方式,著力提升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參與度和覆蓋面。
各工作隊各展所長、聚焦發力。當天,記者看到兩支分隊正在中心里舉辦 主題活動:第二分隊與鄉村學校結對, 淄博市導游協會和淄博市民營企業家 協會等走訪慰問困難家庭學生后,開會討論交流下一步工作計劃;第八分隊負責人、淄博市母嬰護理行業協會會長呂佩山則在直播間與主播一起推介沂源縣農產品,促進消費幫扶。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 669 家 社會組織與 79 個鎮(街道)、731 個 村(社區)完成結對幫扶,社會組織 累計參與鄉村振興項目 428 個,項目 金額 4178.9 萬元,培育發展農村專業經濟類協會 20 余家,發展會員1.5 萬個,輻射帶動 3.5 萬戶農民,年增收逾 6000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