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炎炎夏日,為流浪乞討人員送去一份清涼

時間:2023-07-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晶晶

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地因為高溫沖上熱搜。高溫之下,街面上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的安全掛在民政人的心頭。按照民政部要求,各地民政部門救助管理機構集中力量開展“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安全度夏。

周密部署  加大巡查

7月10日,河北省保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火車站東廣場巡街時發現,一名右腿腫脹的男子躺在地上。工作人員緊急聯系醫院將其送醫救治。經了解,該名男子因天氣炎熱導致舊疾復發暈倒,在得到及時治療后,病情得以控制。

目前,經過信息查詢,保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與該男子家人取得了聯系,待其病情平穩后將護送返鄉。

連日來,保定市氣溫節節攀升,暑氣逼人。保定市救助管理站站長王勝利介紹,為確保流浪乞討人員生命安全、平安度夏,市救助管理站召開專題會議,制訂行動方案,準備防暑物資,集中力量,安排車輛,開展“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

救助專用車上裝著飲用水、清涼油、食品等物資,不間斷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為露宿街頭人員及時送上一份“清涼包”。日前,河南省安陽市進入高溫天氣“超長待機”模式。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袁繼紅帶著隊伍、迎著熱浪在街頭巡查,尋找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

“橋下、涵洞、火車站、小公園等人流較大區域是關注的重點。”袁繼紅介紹,“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開展以來,安陽市救助管理站采取定時與不定時方式巡查,根據氣溫適時調整巡查頻次,當市民來電提供線索,馬上出勤,最大限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安全。自行動開展以來,安陽市救助管理站出動救助車輛121車次、工作人員323人次,救助服務對象125人次。

廣東省民政廳要求各地持續完善民政牽頭、公安、城市管理等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救助管理工作機制。面對高溫天氣,陜西省各地民政部門啟動應急預案,簡化救助流程,做好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確保高效、便捷施救。

據了解,6月19日,民政部啟動全國“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各地周密部署、精心組織,為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發放260萬份“夏季送清涼”救助服務包,為他們撐起“遮陽傘”,送去清涼和關懷。

協同配合,調動多方力量

“如果您在街頭,遇見他們,請您真誠勸導他們,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那里有可口的飯菜、干凈的房間、溫馨的服務。盡可能撥打110或救助管理站24小時救助熱線……”陜西省渭南市救助管理站近日發布《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呼吁市民及時提供線索,為流落街頭的困難群眾提供幫助。

在“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中,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引導鼓勵環衛工人、公交出租車司機、夜間安保人員提供發現報告、街面勸導和應急救助服務,對提供線索證實有效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市掛牌的60家福彩銷售站救助咨詢點也積極發揮發現報告和臨時救助作用。

“救助車輛隨時待命,對發現報告的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確保在30分鐘內趕到現場處置,在市區范圍內形成‘30分鐘救助圈’。”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超介紹,市救助管理站與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協同配合,優化簡化流程,打造出一條便捷高效的救助綠色通道,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等臨時遇困人員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大伯,如果您發現流浪乞討人員,請隨時打電話。”浙江省寧海縣飛狼慈善義工大隊隊員近日在縣徐霞客大道等地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

在“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中,寧海縣救助管理站首次聯合慈善組織實施“尋愛回家”專項救助活動, 引入寧海縣飛狼慈善義工大隊專業力量,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精準、高效的救助服務。

寧海縣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朱華標介紹,近年來,寧海縣充分調動多方力量,鼓勵引導社會組織、熱心商戶、愛心市民、環衛工人、公交出租車司機和志愿者等熱心群眾,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及時幫扶。

廣州、深圳、韶關等地救助管理機構發動社工等專業力量,夯實街面巡查力量,開展政策宣傳、情緒疏導等服務, 加大街頭主動救助和關愛服務力度。

尋親成功, 護送返鄉

7月7日下午,渭南市救助管理站街面巡查小分隊在火車站附近發現一名老人,在垃圾箱撿拾垃圾。工作人員上前與老人交流,詢問身份相關信息未果,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將其接回市救助管理站。

洗個溫水澡、換上新衣服、吃上熱乎飯、住上空調房,工作人員精心照顧老人的衣食起居。為了盡快幫助老人找到親人,工作人員嘗試與其溝通,尋找身份信息。老人含糊說出“徐陽村”“新華村”后,工作人員以此為突破口,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查找以上兩個發音類似的村莊,另一方面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查找相關信息,最終比對判斷老人大概率是西安市臨潼區徐楊街道新華村人。在新華村村委會幫助下,工作人員聯系上了老人的兒子,得知他們一直在焦急地尋找老人。

7月12日是渭南市救助管理站送老人回家的日子。老人的兒子早早等在村委會門口,一見到父親,連忙上前攙扶,連連向工作人員道謝。

在“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中,渭南市救助管理站通過聊天談話、口音辨別、資料查找、互聯網尋親等多種方式,幫助流浪乞討人員找到家,與親人團聚。

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發揮“互聯網+”優勢,提高尋親成功率。對不能說出有關信息的服務對象,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其照片等信息錄入救助信息系統,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等平臺精準推送,助力他們早日找到親人。

在袁繼紅看來,受助人員情況很復雜,其中因年老、年幼或精神異常、智力障礙而無法有效溝通的受助人員,情況更加復雜。他們進站時有的因長期流浪街頭而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有的因與家人失去聯系而情緒急躁、焦慮不安。為此,在傳統甄別方法的基礎上,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積極與公安部門合作,建立甄別查詢機制,采集DNA血樣,送公安部門比對,持續跟蹤比對結果。

“科技賦能筑大愛 溫情救助守初心”,今年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集中展示了科技為救助管理工作賦予的新支撐、新力量。據統計,2022年,全國救助尋親網點擊量達到50余萬次,各地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積極開展“智慧尋親”,會同公安機關利用DNA比對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幫助1.6萬名受助人員尋親成功。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