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樊 澄
社會救助工作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今年以來,陜西省民政部門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認真落實民政部關于實施“為民解憂辦實事”民生項目的部署安排,主動作為,創新方法,持續用力推進“兜底解憂暖民心”行動,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健全工作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形成救助合力,以實際行動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為困難群眾兜底解憂。
“大數據+鐵腳板”實現主動發現
今年5月,渭南市民政局工作人員收到陜西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預警提示,大荔縣安仁鎮脫貧戶段某家庭支出因看病驟增。當地民政干部立即入戶核查。原來,段某的兒子患有癲癇,妻子在2月確診重癥,一家人支出增多了,段某為了照顧家人收入卻減少了。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這個剛剛脫貧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工作人員征得本人同意后,由村委會協助申請低保、臨時救助,并在6月納入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同時給予臨時救助4000元,幫助這個家庭暫時渡過難關。
通過完善數據比對篩查和救助幫扶機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今年以來陜西省已比對8批次3018萬條數據,下達核查任務38萬人次,消除風險點12887條。全省446.75萬脫貧人口納入兜底保障88.46萬人。
2023年年初,《陜西省民政廳辦公室關于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的通知》印發各地,社會救助工作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從村(居)全覆蓋的困難群眾應急響應服務隊的定期排查到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的日常監測,從各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到陜西民政“e救助”線上申辦,陜西省把“鐵腳板”和“大數據”緊密結合,做到救助對象精準、措施精準、成效精準,實現對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的目標,讓惠民政策真正落地惠民。
“物質+服務”滿足救助個性化需求
84歲的西安市蓮湖區低保對象王奶奶,老伴已去世,因居住空間狹小、生活較困難等原因,兒子兒媳不愿同住,也很少聯絡,老人長期一人獨居。王奶奶由于腿腳不方便,很少下樓,依靠鄰居幫忙買菜生活。身體的病痛,加上精神上的寂寞,老人感到無助、抑郁。
蓮湖區民政局通過專業社會組織介入和評估,為王奶奶提供心理疏導、精神慰藉、家庭關系調節等服務,多次電話、上門慰問陪伴,傾聽老人心聲,助力實現老人的“微心愿”,幫助她走出抑郁情緒,建立積極的生活心態。現在王奶奶和孩子的關系得到明顯改善,同時社區構建鄰里支持網絡,使她能夠得到全方位的關懷,大大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像這樣“物質+服務”的救助工作,西安市的雁塔區微心愿“睦鄰密盒”、新城區“美居行動”、碑林區“救助助理”、榆林市榆陽區、府谷縣、漢中市南鄭區特困分散供養人員購買照料服務都在相繼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政府救+社會幫”搭建多層次救助體系
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居民老張今年2月通過“融救助信息平臺”手機端申請低保,宜川縣融救助中心立即派人上門辦理。經核查,老張家共4口人,他的妻子體弱多病,在城里租房照顧兩個上學的子女,他在家種植蘋果,年收入3萬多元。2022年年底,老張因患尿毒癥住院,共花費4.7萬元,報銷后個人自負1.68萬元,目前仍需在縣醫院進行透析治療。
經研判小組成員討論,針對這個家庭失去主要勞動力,同時有教育和醫療剛性支出,決定對其落實三項救助政策:一是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并給予分類施保,二是給予臨時救助金3000元,三是通過紅十字會“人道救助”項目“重大疾病患者”給予救助。老張提交了一次申請,就享受了政府和社會力量的聯合救助,解決了群眾多部門來回跑、重復跑難題,真正實現了一個窗口受理、多部門聯動、一次通辦,讓困難群眾享受到最大化救助。
2022年,宜川縣成立包含縣民政局黨支部、退役軍人事務局黨支部等7家單位黨支部的民政系統黨委,統籌全縣具有社會救助職能的17個部門48個救助項目和資金,成立融救助中心,設立融救助大廳,集中受理困難群眾需求。按照“應辦盡辦、急事快辦、特事特辦”的原則,根據困難群眾需要救助的具體類型、困難程度以及項目資金用途,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核準救助對象,審定救助項目,分類別、分層次實施救助,對政策救助惠及不到的困難群體,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救助。融救助實行一個窗口受理、多部門聯動一次辦結,讓困難群眾最多跑一次。針對特殊群體的困難程度,采取單項救助或“疊加”救助。同時,研發了融救助信息平臺軟件,達到了相關部門之間信息互聯互通、救助資源共享、救助資金高效使用。西安市碑林區黃雁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商居互動型社區,整合13個政府職能部門18項救助政策,開展2項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匯聚38家社會組織、8家企業參與社會救助,推進社會救助工作品牌建設。他們建立了“主動發現—了解需求—有效甄別—提供轉介—融救聯助”的困難群眾幫扶新機制,實現了對困難群體的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救助幫扶。
目前,陜西省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探索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努力形成“銜接有力、社會參與、綜合施策、及時救助”的工作格局,切實擔負起兜底民生保障的重大政治責任,以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