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謝謝,謝謝你們!這里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員服務也好,我終于不用再流浪了。你看,我都胖咧!”7月25日,在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受助人員王曉(化名)握著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地說。
事情要回溯到2022年12月31日。
當天中午,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站門口發現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大爺,您這是怎么了?”工作人員立即上前將老人扶進站,倒上一杯熱水,并聯系站內值班醫生初步檢查。
“大爺,您是哪里人?需要幫您聯系家人嗎?”待老人休息一會兒后,工作人員趕緊詢問他的基本情況,但老人除自述名叫王曉外,其他均未說清。
“考慮到老人溝通困難,暫時無法從他身上獲得有效信息,擔心他患有其他疾病,我們決定送他到定點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洪亞朋告訴記者,“我們還把老人的情況發布到全國尋親信息網、今日頭條等平臺,聯系公安機關進行人像比對,希望能找到他家人的線索,但當時一無所獲。”
2023年1月18日,王曉出院回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把他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照料,幫他洗澡、理發,陪他聊天,按照他的飲食習慣搭配營養餐。“老人一開始有抵觸情緒,不愿意溝通。經過我們的耐心開導和悉心陪伴,他終于開了口,提到了‘車輛廠家屬院’這個信息。”洪亞朋說。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立即根據線索聯系車輛廠所屬社區,得到的回復卻是:查無此人。
進一步溝通后,老人又提到“高博公司”一詞,但工作人員聯系后依舊是“查無此人”。
雖說兩次都是空歡喜,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并未氣餒,堅持每天跟老人聊天,從他的只言片語中獲取信息。
1月25日,也許是受救助管理站過年團圓氛圍的影響,也許是工作人員的耐心起了作用,王曉說出了一個地址“玉林大塘村”。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根據這一信息檢索,最終鎖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大里鎮大塘村。在與當地民政部門聯系后,得到明確回復:王曉確實是大塘村人,但幾十年前已將戶口遷出,當地僅有侄子和侄媳婦。侄子稱從沒有見過老人,且自己常年外出打工,不能接收老人回村安置。至此,王曉的尋親安置工作陷入僵局。
就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一籌莫展之際,公安人像對比結果為尋親工作找到了清晰的線索:王曉戶籍地系西安市未央區某地,單人獨戶。
明確戶籍后,工作人員與王曉所在街道、社區和公司取得聯系,這才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原來,王曉6歲左右和母親一起從廣西來到陜西西安,成年后一直在西安務工,現無任何親屬,未婚,居無定所。在掌握這些信息后,經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協調,市救助管理站主動聯系未央區民政局協商解決王曉的安置問題。最終,在未央區民政局的配合支持下,王曉被妥善安置到未央區未央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7月25日,洪亞朋與同事一起帶著牛奶、餅干、八寶粥,來到未央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看望王曉??粗鯐匀缃竦陌惨萆?,洪亞朋笑著說:“有些流浪乞討人員關于家的記憶是模糊的,猶如破碎的拼圖,給他們尋親的過程就是把拼圖一一歸位,這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最美好的結果就是回歸其位、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