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10年,在福建省廈門市殯葬改革歷程上,是一段“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非凡經歷。
10年來,從占地不足3畝的大生里“老破舊”到占地150畝的福澤園“新標桿”,殯葬改革穩步推進;從殯葬服務市場無序競爭到強化殯葬服務市場監管,規范、優質、適應群眾需要的殯葬服務可圈可點;從群眾來館治喪到上門、上網提供智慧化“管家式”服務,治喪流程持續升級優化,“互聯網+殯葬服務”日趨完善……
10年間,廈門同全國一道穩步推進殯葬改革,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于改革創新中謀發展,在求真務實中顯擔當,并按照環境園林化、設施現代化、服務標準化、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的目標,在建機制、補短板、強監管、優服務、立規范等方面下功夫,以看得見的服務滿足群眾“逝有所安”實際需求,推動鷺島殯葬工作和殯葬改革取得新進展。
十年改革促發展
殯葬基礎設施可感可觸可見
巍巍青山四周環繞,寬敞靈堂莊重肅穆,專業殯儀暖心服務……提起廈門市殯儀館福澤園新址,治喪群眾和工作人員均表示:“這里的整體環境,相比大生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積兩三畝,房屋七八間。年年盼搬遷,一盼幾十年。”用這首打油詩來形容搬遷前的大生里殯儀館最貼切。為緩解島內治喪場所狹小、殯葬設備陳舊等問題,2009年,廈門市人民政府投入1.6億元選址集美天馬山東側新建福澤園殯儀館,并于2012年11月建成啟用。新館采用仿古建筑風格,氣勢恢宏、莊重肅穆,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環境清幽,集守靈、告別、火化服務于一體,既能滿足基本殯葬服務需求,又能提供個性化、多層次殯儀服務。
據了解,大生里殯儀館始建于1966年,直到2013年6月搬遷至福澤園,近50年的時光里,它見證了廈門市民太多至悲至傷時刻。而如今,原大生里殯儀館旁邊的鴻山公園及廈門鐵路公園因環境優美成了網紅打卡地。今非昔比,這一變遷襯托出的是廈門特區40年建設成就以及十年殯葬改革的卓越成效。
2014年,廈門對全市公益性骨灰樓(堂)開展摸底排查,自此每年從福彩公益金中拿出180萬元對骨灰樓(堂)分批次修繕改造;2021年、2022年,在薛嶺山陵園陸續推出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區;總投資概算2.04億元的城市公益性墓地——廈門人文公園,也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持續推進殯葬改革的重要前提。實踐中,廈門市慎終如始將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將其放在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大決策部署中統籌推進,一系列群眾可感可觸可見的殯葬基礎設施和節地生態葬式葬法落地見效。
十年改革強管理
切實解決殯葬領域突出問題
硬件大提升,軟件也必須跟上。10年間,廈門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全面深化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查漏補缺,補齊短板,不斷地把殯葬改革推向深入。
2008年5月,廈門推進殯葬服務機構管辦分離改革,廈門市殯葬管理處(現廈門市殯葬事務中心)與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兩個單位正式分立,為全市殯葬改革找準了轉型提升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一方面,改革使殯葬管理機構從殯葬服務單位中剝離出來,更好地監督管理全市殯葬服務行業;另一方面,使殯葬服務單位能調節殯葬公共資源配置,實現殯葬服務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促進殯葬服務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廈門市殯葬事務中心主任張毅輝說。
面對群眾反映強烈、媒體曝光集中的殯葬領域突出問題,近年來,廈門市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成立市級聯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深入開展全市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重拳出擊,突出抓好“活人墓”“住宅式”墓地、硬化大墓及殯葬業價格秩序和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專項整治工作。其間,全市105座違建墳墓得到有效整改,2家殯儀服務機構(中介)違規行為得到及時糾正。
面對過去殯葬服務中存在的捆綁銷售等現象,廈門市殯葬事務中心堅持刀刃向內,大刀闊斧地推進作風轉變,連續三年集中開展行風整頓,加強行業自律,強化以喪屬為中心的思想,嚴格落實相關部門在殯葬領域建設運營、價格執行、殯儀服務等方面的主體責任,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服務管作風,著力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實現殯葬服務行業整體性重塑。
同時,廈門建立和完善全市各級殯儀服務機構(中介)工作職責和管理評比辦法,明確分級分層殯葬執法機制,嚴格規范殯葬遺體接運管理和整肅殯葬服務市場秩序,將文明節儉治喪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加大喪葬陋習整治力度。
為提升全市殯儀服務質量、滿足群眾不同層次殯葬服務需求,2013年,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與福壽園國際集團共同出資組建廈門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懷祥禮儀),積極借鑒殯葬領域改革發展成果和先進經驗做法,在廈門殯儀服務市場創新開展殯葬增值服務,持續打造“懷祥禮儀”服務品牌,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個性化殯葬服務需求,為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通過先進殯葬理念宣傳、自覺遵守市場經營秩序和嚴格執行政府指導價項目標準,公司品牌化運營模式不僅有效保障了群眾在殯葬領域的權益,而且通過有序的市場競爭,更為全市營造了文明和諧生態的殯葬服務市場氛圍。同時,公司還在不斷挖掘自身人才資源和服務優勢,努力推進殯儀文化、品牌服務建設,不斷提升殯儀服務品質,給群眾更好的治喪體驗。”福壽園國際集團南方區域副總經理、廈門懷祥禮儀總經理朱文軍說,10年來,公司的殯葬服務市場占有率從0上升至50%,每年接待服務群眾10萬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社會公眾對殯葬行業的理解和認知,這也是政企合作下“廈門模式”的優勢所在。
時下,廈門的殯儀服務市場秩序經過專項整治和品牌重塑,“殯葬一條龍”服務被納入行業監管范圍,群眾對殯葬行業的認可度逐年攀升。
十年改革優服務
讓逝者體面有尊嚴地告別世界
“如今在殯儀館治喪,群眾的體驗感很好,辦事大廳整潔干凈,遇到啥問題,工作人員還會主動幫忙解決,貼心的服務常常獲得客戶點贊。”懷祥禮儀90后葬禮策劃師徐小琴說。
徐小琴的工作地點就在福澤園殯儀館,每天她和同事要為數十場喪葬儀式進行個性化策劃。非科班出身的她,從事殯葬工作很偶然。2015年年初,懷祥禮儀在徐小琴曾經工作的單位舉辦了一場活動,顛覆了她對殯葬工作者的認知。不久,她便入職懷祥禮儀,做起葬禮策劃師。
同樣,入行10年的田安心,不但用精湛的技術、細心的服務,為逝者及其家屬送上一份穩穩的“安心”,更在網絡平臺上積極宣傳殯葬行業獨有的人文情懷;堅守崗位20年的陳偉和,為近3萬名“往生者”化妝整容,用愛幫他們留住世間最后的美麗、溫暖,讓他們體面、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他們不僅是殯葬改革的見證者,更是整個廈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直接參與者。10年間,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積極融入全市文明城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兩高兩化”城市創建工作中,始終秉承“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圍繞群眾“逝有所安”基本殯葬需求,在提高殯儀服務質量和水平上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標準及工作模式,為推動廈門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在優化服務上,打造殯葬便民服務品牌“廈門白事通”“懷祥白事通”、開通24小時服務專線,探索建立殯葬前置服務模式,持續完善“老、殯、葬、祭”一站式后生命服務體系;持續加大對殯葬改革和殯葬工作投入力度,在福澤園殯儀館投入使用后,又陸續投入3258萬元用于殯葬基礎設施建設、設備升級改造,使殯葬基礎設施同群眾殯葬需求相匹配、與殯葬改革要求相適應;推動殯葬活動由重物質重形式向重精神重內涵轉變,開展生命教育和代客祭掃,推廣海葬、樹葬等節地生態葬式,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惠民殯葬政策,切實把發展公益性基本殯葬服務作為兜底性、基本性、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加以推進落實。
在社會責任上,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高質量完成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探索社會工作與殯葬服務的有機結合,利用福壽康寧社工服務中心資源優勢,為群眾提供哀傷撫慰心理輔導、臨終關懷、遺囑、預囑等服務;與市烈士陵園、軍休所及各區屬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開展共建活動,探索退役軍人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
在行業建樹上,累計參與制定修訂2項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2項地方標準、5項地方指導性文件、271項企業標準,并入選“全國服務業標準化示范單位”;將“數字殯葬”納入“智慧民政”建設體系,開發智慧殯葬管理信息系統,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人生大事服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如今在廈門,群眾只需通過手機‘i廈門’微信公眾號,就能獲取民政服務的詳細信息,更有多種殯葬服務‘一鍵鏈接’。”張毅輝說。
回眸廈門市殯葬改革10年進程,變的是管理模式、服務質效;不變的是“服務殯葬改革、服務人民群眾”的初心。時下,政企合作的“廈門模式”已拓展到寧德、沈陽等多個城市,服務于閩南乃至更多地區的“優逝”,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面對殯葬改革這項長期系統工程,廈門殯葬人將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把文明節儉治喪、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轉化為鷺島市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推動鷺島惠民、綠色、文明殯葬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