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翟 倩 通訊員?高 楨 龔 飛
“今年以來,我們已經成功幫助43名流浪乞討人員找到了家人。這個小伙子是安徽亳州的,我們開車將他送回了家;湖北省的這位老人在外流浪了30年,我們通過人臉識別幫她找到了家……”講起站里的尋親故事,安徽省肥東縣救助管理站副站長謝發達如數家珍。
從冰雪覆蓋的北部邊陲佳木斯,到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從西部大山,到中部農村,再到東部漁港,肥東縣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用執著和溫暖一次次讓受助人員回歸安寧。
給流浪乞討人員一個“家”
進入肥東縣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員的房間,只見寬敞明亮、整潔干凈。“對流浪乞討人員來說,這里是他們臨時的‘家’,家就得有家的樣子。”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說。
黨富強,是一名說不清楚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流浪乞討人員。他是救助管理站在2019年開展“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時,在恒大橋底下發現的,當時神志不清、語無倫次。工作人員反復與他溝通也無法取得有用信息,便將他護送到醫院救治。
治療期間,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多次與他交流溝通,并通過全國救助尋親網、藍天救援隊、QQ微信群等各種手段發布尋親公告。此外,還將他送到安徽省定遠縣公安局,借力“馬義民尋親工作室”開展大數據和人臉識別查詢,但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2020年4月,縣救助管理站啟動戶口申請程序,他的姓名從無名氏變為“黨富強”。
“對黨富強來說,家的含義是福利院,是救助管理站。”謝發達介紹,截至目前,共有18名像黨富強一樣的流浪乞討人員被安置在縣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會定期到福利院探望他們,聊聊家常,希望喚起他們的零星記憶,不放棄一絲助他們團圓的可能。
聯合救助保障發揮合力
為了讓流浪乞討人員得到更有效的救助,肥東縣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流入地與流出地聯動的工作機制,合力做好主動救助、尋親服務、回歸安置、源頭預防等救助管理工作。
受助人員王應(化名)就是這套機制的受益者。
2021年1月6日,氣溫驟降。縣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一座橋梁的涵洞底下發現了王應。當時,他衣著單薄、赤著腳,滿身酒氣地蜷縮在地上。“這種喝了酒的人最危險,酒醉情況下他們不知冷熱,隨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報警并撥打了急救電話,會同迅速趕來的派出所民警、醫護人員將醉酒男子送入醫院搶救,使其脫離了生命危險。隨后,救助管理站通過網上排查,獲悉王應是某鄉鎮的一名反復流浪人員。其子女接父親回家時,一再對救助管理站的及時救助表示感謝。
在日常巡查中,肥東縣救助管理站與公安、城管、社區、醫院等聯動,分片重點對橋梁涵洞、廢棄房屋、地下停車場等容易出現流浪乞討人員的地方細致排查,重點加強夜間巡查力度,確保無意外發生。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單位、部門、社會組織的支持,實現了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管盡管、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目標,為維護縣域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貢獻。”謝發達說。
科技賦能讓愛團聚
近年來,肥東縣救助管理站積極探索“互聯網+尋親”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和科技手段為尋親工作插上智慧翅膀。利用全國救助尋親網、QQ微信群,借助DNA檢測、人臉識別、戶籍查詢等手段,并與“今日頭條”“馬義民尋親工作室”合作,不斷加大尋親力度,拓展尋親渠道。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全縣共尋親成功318人次。
2016年7月,白龍派出所將一名男性流浪乞討人員護送到救助管理站。該名男子當時神志不清、無法說話。工作人員便將其送到定點醫院進行救治。經過診斷,他患有語言障礙和智力殘疾,也不識字,這給尋親工作帶來不小難度。
治療期間,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多次到醫院看望問詢,在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新聞媒體發布尋親啟事均沒有獲得任何線索。同年8月,按照政策,救助管理站將該男子安置在肥東縣橋頭集定點安置,讓他有了安穩歸處。2018年5月,25名安置人員由肥東縣救助管理站集中辦理了戶口登記,從此,該男子有了新的名字——黨杜遷,并納入特困供養。
2022年,通過人臉識別和失蹤人口信息比對,河南省南陽市一戶李姓人家匹配上了黨杜遷的信息。為了進一步確認,肥東縣救助管理站在合肥市救助平臺和警方的協助下,將雙方的血液樣本進行了DNA比對,最終確認,這個被救助6年、改名為黨杜遷的男子,正是李家人。最終,他也被家人接回了河南南陽。
“我們以‘愛心、細心、耐心、誠心’為宗旨,開展全天候救助、零距離服務,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流浪乞討人員回歸社會、回歸家庭。”謝發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