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 李紅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今年以來,湖南省郴州市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重點群體和關鍵環節,深刻把握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的民生新需求新期盼,在兜底強基、擴圍增效上下功夫,強力打造“政策精細、對象精準、服務精心、協作精誠、業務精通”的“郴心救助”品牌,讓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準、更有溫度。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在強基上增底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工作,市民政局黨組定期專題研究社會救助工作,先后出臺文件,推動做好低收入家庭認定,進一步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健全低收入人口主動發現、動態監測、救助幫扶機制,完善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制度。印發《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打造“郴心救助”工作品牌實施方案》,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創新出臺政策,適度擴大“單人保”范圍,增加了低保邊緣家庭中的16周歲(不含)以下未成年人、本科(含)以下在校學生、7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等三類人員,明確其家庭財產狀況符合相關規定的,經本人申請,可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對重病重殘人員降低準入門檻,對有車有房人員不搞“一刀切”,持續拓寬保障范圍。加強社會救助業務培訓、人才隊伍建設,采取政策解讀、專家授課、案例培訓、經驗介紹等方式,持續提升社會救助經辦人員工作能力。市民政局到縣(市、區)進行培訓授課,縣(市、區)再點對點對鄉鎮(街道)進行培訓,實現了培訓全覆蓋。社會救助經辦人員一律先培訓再上崗,確保社會救助政策在基層落實不走樣。今年以來,市、縣兩級共組織開展社會救助業務培訓60余場,4000余人參加。
創新精準救助模式,在擴圍上下功夫。市民政部門加強與相關部門數據信息共享,通過線上融通和線下對接,拓展核對共享數據信息類別。目前,已對接全市16個部門的23類數據。今年以來,市核對平臺共受理核對22.03萬人次的信息,為社會救助對象的精準認定及城鄉低保對象的動態管理提供了有力參考。市民政局自主開發設計的精準核算差額救助“表格模塊”,操作簡潔高效、便于推廣應用,且統一了全市核算標準。操作人員只需輸入申請家庭勞動力系數、醫療、教育等情況,即可自動計算救助金額、識別救助類別,提高了救助的精準度。目前,全市11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精準差額救助。推行救助業務申報審核智慧化、集成化,汝城、資興等地實行救助事項“網上辦”“掌上辦”“指尖辦”,只需把采集的信息錄入小程序,便可判定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推動實現救助渠道更暢通、救助政策更透明、群眾辦事更便捷。
落實社會救助政策,在增效上出實招。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開展城鄉困難群眾大比對、大走訪、大排查。定期與鄉村振興、醫療保障、殘聯等部門開展數據比對篩查,動態掌握因重病、殘疾、就學、失業等情況導致家庭生活困難的群眾信息,并進行重點細致排查。開展兜底保障“回頭看”,對條件改善的低保家庭實行12個月的低保“漸退期”,確保應保盡保。今年以來,全市先后核查重度殘疾人、大額醫療支出對象、低保邊緣家庭等重點群眾數據,推送疑似符合“單人保”對象信息5300余條,核查符合條件對象信息1000余條。每月通報各縣(市、區)低保邊緣家庭、低收入人口認定變動情況,推介擴圍增效工作先進縣(市、區)經驗做法,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開展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專項治理,清退不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對象,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保障范圍。扎實開展審計發現問題專項治理“回頭看”和“三湘護農”等專項行動,有效解決社會救助領域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