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農歷七月初七,被稱為七夕。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每年的這一天,牛郎織女便會通過“鵲橋”,跨越天河相會。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在七夕這天表達浪漫情意、共赴白頭之約。
今年七夕,是內地居民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擴大后的首個高峰。各地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關提前謀劃、精心籌備、探索創新,將七夕節與深化婚俗改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產業經濟相結合,除了做好婚姻登記服務之外,還開展了大量接地氣、聚人氣的群眾活動,讓傳統的七夕煥發出全新的時代魅力,更使人們從傳統婚俗文化之美里感知“中國式浪漫”。
截至2023年8月22日24時,七夕節當天全國累計結婚登記134588對,其中“跨省通辦”結婚登記3558對。
8月22日,貴州省貴陽市民政局組織七夕集體婚禮活動。圖為新人行合巹之禮。供圖/徐其飛
七夕前夕,湖北省公安縣婚姻登記中心舉行集體婚禮并邀請鉆石婚夫妻寄語新人。供圖/黃安新
8月22日,江蘇省揚中市民政局邀請新人走進市博物館,書向鴻箋,見證獨一份的“中國式浪漫”。供圖/李士龍
8月22日,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報》刊登了結婚啟事,新人蔣先生拿到紀念專版后,迫不及待地“曬”了起來。供圖/易紅均
8月22日,“海誓山盟 愛在七夕”山東省青島市新時代集體婚禮活動現場,8對新人接受眾人祝福。供圖/秦豆豆
8月22日,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10對新人身著中式婚服,乘坐“520幸福巴士”,參加“琴瑟佳期會·巧夕恩陽緣”中式集體婚禮。供圖/趙 億
不“七”而遇??“夕”望是你
本報記者 張 俊
8月的上海市奉賢區,綠樹成蔭,碧海連天。在風景如畫的海灣旅游區,奉賢區民政局聯合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區總工會、海灣旅游區舉辦了“不‘七’而遇,‘夕’望是你”系列主題活動暨“青春相約·邂逅軍營”軍地青年聯誼活動。
以七夕節為契機,主辦方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倡導新婚夫婦向金婚夫婦學習,傳承好家風;組建宣講團走到百姓身邊,倡樹婚俗新風;舉辦聯誼活動,弘揚健康婚戀價值觀,為筑牢“賢美”文化之基貢獻了民政力量。
傳承好家風
“這些年,我投身國防事業,先后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工作者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每一份榮譽背后,都有我妻子為家庭默默無聞的貢獻和任勞任怨的付出。軍功章有我的一半,更有我妻子的一半。”一個投身報國夢,一個默契守小家,金婚夫妻程里平和張彥的婚姻之道是什么?他們將之總結為一個“和”字。程里平向領證新人傳授“幸福秘籍”:“50年風風雨雨,我對妻子一直心懷感恩……家庭和睦對小孩的成長和培養十分重要……”
在七夕活動中的“傳承好家風”環節,90后新人夫妻肖梓灝和彭云恭敬地從程里平和張彥手中接過家風卷軸,也象征著接過了打開幸福婚姻大門的“鑰匙”。
“傳承便是七夕節里對新人最好的祝福。學習老一輩的婚姻理念和生活觀念,能讓我們的新生活、新家庭更幸福和諧。”彭云告訴記者,他們很榮幸聆聽了程老和他愛人的傳承課堂,很受感動和啟發,“雖然時代不同,但我們將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相濡以沫。”
一線宣講團
七夕系列活動中,在奉賢區民政局指導下,海灣旅游區組建了“上美海灣婚俗改革宣講團”,來自村(社區)一線的六名工作人員成為宣講員。“我們深入各村(社區)生活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一些富有特色的宣講點等,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優秀傳統婚俗文化、樹立婚俗新風等主題開展宣講,讓婚俗新風吹進每家每戶。”海灣旅游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家風并不遙遠,就是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家風是父親臉上威嚴的表情,是母親口中叮嚀的囑托。”一位參加宣講活動的年輕人深有感觸地說。
“目前,奉賢區在全區各街鎮都成立了婚俗改革宣講團,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同時,把文明婚俗宣傳融入郊野公園、民俗旅游地、‘四堂間’等奉賢各類平臺建設中,讓婚俗改革的觸角延伸至一線,推進移風易俗的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區民政局副局長楊蓮介紹。
打造“多元+”
七夕系列活動中,奉賢區通過“婚俗改革+文化宣傳”“婚俗改革+青年交友”等形式,積極倡導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和家庭觀。
在“青春相約·邂逅軍營”軍地青年聯誼活動中,“詩詞朗誦”成為一大亮點。書信《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字字句句述說了革命時期愛情的細水長流和獨有浪漫,讓現場青年備受鼓舞。“詩詞朗誦”也展現了青年風采,在自我介紹、背對背夾氣球、歌詞猜猜猜等環節中,60多名軍地青年相識相熟,心懷美好憧憬,共度七夕佳節。
七夕之際,奉賢區還在金匯鎮舉辦了傳承好家風活動,為金婚夫婦頒發結婚紀念證書;在區婚姻管理所舉辦婚姻家庭輔導,等等。
奉賢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龍表示,作為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之一,奉賢區近年來將婚俗改革與基層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同部署、同落實、同推進,目前已初步實現無天價彩禮、無鋪張浪費、無低俗婚鬧、無隨禮攀比“四個無”;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形成新風貌、簡約適度婚俗禮儀形成新時尚、文明向上婚俗文化取得新進展、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取得新成效“四個新”。“我們將集全區之力扎實推進婚俗改革落地、落細、落到實處。”張建龍說。
新人情定泰山??祈愿國泰民安
本報記者 趙曉明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七夕之夜,在五岳之首的泰山腳下,隨著激昂的音樂聲,“海誓山盟·情定泰山”婚俗改革宣傳服務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此次活動由山東省民政廳聯合省文明辦、省文旅廳、省衛健委、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共同舉辦,借“人文泰山”的厚重文化底蘊和“幸福泰山”的美好寓意,祝福新人情比金堅、穩如泰山,祈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七夕這個美好的日子里,我們相聚在泰山腳下,弘揚中華優秀婚姻家庭文化,深化婚姻家庭領域移風易俗,希望山東各地繼續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為全國婚俗改革工作貢獻更多寶貴的山東經驗。”民政部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主任楊文濤在致辭中說。
8月21日,泰安市民政局將頒證大廳搬到戶外,設置在泰山之巔。在海拔1545米的岱頂,12對新人拿著結婚證,許下相愛一生的承諾。新人們揮動雙手,展示結婚證,讓巍巍泰山見證浪漫愛情、讓悠悠汶河記錄美好時刻。
參加集體頒證儀式的白世玉、張群分別來自山東省德州市、濰坊市。“雖然我們是外地人,但泰安是我們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們相識相知的地方,更是我們要相伴相守、長久生活的地方。在泰山之巔登記領證非常有意義,有海誓山盟的美好寓意。”白世玉告訴記者,他們兩人計劃9月份到云南大理旅行結婚,不在老家舉辦傳統婚禮、不辦宴席。“我們支持、響應婚俗改革號召,既避免鋪張浪費,又免得讓父母操心、費神,何樂而不為呢。”
新人孫楊、吳楠是泰安本地人。說起兩人的戀愛經歷,孫楊有些羞澀:“我們兩人在醫院相識。當時我陪家人看病,她在醫院實習,就這樣認識了,但沒有留下聯系方式。幾個月后,在朋友的婚禮上再次相遇,覺得很有緣分,便主動要了她的聯系方式。”
“泰山是五岳之首。七夕節在泰山山頂領證,讓山河見證幸福愛情,祝福祖國國泰民安,很有意義。”孫楊告訴記者。
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千古,是因為其中的“相思之情”感人至深。為了牽牢相思紅線,此次集體頒證儀式上,泰山區民政局和區文旅局還聯合設計并向新人贈送了泰山特色文創產品“泰山喜印”,祝福新人婚姻美滿、穩如泰山。
在儀式現場,山東省16地市婚姻家庭服務類行業協會的代表帶領百余名婚姻服務從業人員,共同宣讀了山東婚俗改革倡議書——《泰山宣言》。在嘹亮的聲音中,大家共同發出“弘揚傳統文化、倡導移風易俗、踐行文明新風”的倡議,表示要做婚俗改革的宣傳員、喜事新辦的服務員、惡俗陋習的勸導員,進一步做好甜蜜事業、服務美滿人生、倡導文明新風。
從愛情到婚姻,不僅僅是一段感情的距離改變,更是兩個家庭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的融合過程。活動中,主辦方還安排了家風家訓傳承禮《出閣醮子禮》表演:新婿奉雁迎親之時,女方父親傳家訓,母親為女兒束發加笄,教導新婚夫婦和睦相處,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傳承優良家風家教,共同經營和諧婚姻家庭。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活動中,泰山喜慶文化藝術研究院還帶來了《明禮·國風》婚禮片段展演,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泰安市婚姻服務協會會長、泰山喜慶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金川告訴記者,泰山又稱岱宗,岱有博大之意,大則穩,穩則安,安則泰,正如婚姻之所求,平安順暢,福祿綿長。
66歲的王大爺一直在現場觀看演出,他告訴記者:“不孬,婚俗改革就得這樣,倡導得對!彩禮多少隨心意,不大操大辦,孩子們幸福就好!”
泰山腳下的廣場上,“緣來真好”大型公益相親會正在進行,前來參加活動的于先生作為志愿者,一直忙前忙后地為大家服務,他也期待婚俗改革給自己帶來穩穩的幸福。
“近年來,泰安市以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推廣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倡樹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婚俗新風尚,成效顯著。”泰安市副市長馬保文說,希望新人們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爭做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推動者、實踐者。
泰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兆泉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婚事簡辦,泰安市民政局也希望更多情侶響應婚俗改革號召,文明節儉辦婚事。“歡迎情侶到泰山許愿盟誓,以此作為幸福起點,山盟海誓,情定泰山。”
喜鵲搭橋星滿天,海誓山盟情意濃。“2021年開始,山東作為首批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省份,敞開懷抱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新人。”山東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二級巡視員李卉告訴記者,8月22日,山東省結婚登記1.21萬余對。其中,“跨省通辦”104對,省內跨市363對。“山東將持續倡樹文明節儉的新婚俗,減輕群眾婚事負擔,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李卉說。
攜手同心謀幸福 愛滿京城鑄和諧
本報記者 安 娜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8月22日,北京市各婚姻登記機關周密部署、提前謀劃,在全力保障婚姻登記服務工作平穩有序開展的同時,策劃了“集體頒證儀式”“婚前愛學堂”“婚事新辦代言人”“新人輔導大講堂”等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推樹婚俗新風,使新人在浪漫、甜蜜的氛圍中,接受文明婚俗新風尚的熏陶,提升幸福感與獲得感。
鏡頭一??氛圍拉滿,傳統節日里的暖心服務和保障
“來,二位再靠近一點兒,頭再向內傾斜一點兒。三、二、一……”在石景山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一位專業攝影師正忙著給當天領證的新人們依次拍照。
為了充分營造浪漫喜慶氛圍,石景山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在大廳內外設置了七八處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拍照布景,有鮮花做成的拱門,有結婚誓言背景墻,還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彩色展板等等。在現場可以看到,新人們樂此不疲地在心儀的背景板前擺造型、拍照片,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為這個浪漫的日子又增添了甜蜜。
“我們不僅聘請了專業攝影師為新人拍攝,還準備了百合花、頭紗等道具,并為大家提供免費的選片、修圖服務,新人們只需稍等片刻,就能在現場拿到滿意的照片。”石景山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主任謝曼說。
在西城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婚登大廳內也處處洋溢著喜慶氣氛,大紅色的背景墻、超大號的“喜”字以及帶有七夕特色的剪影板……小細節傳遞著大溫暖,成為備受新人熱捧的打卡場景。
“為了給新人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我們提前部署、精心布置,一周前就電話通知了已預約的400余對新人帶齊所需證件,建議他們錯開時段前來登記。街道、社區、派出所等共同組建了30人的保障隊伍,設立分流和引流區域,切實保證高峰日登記工作平穩有序。”西城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主任王興介紹,“今天,我們的工作人員7點半就在各自的崗位待命,開展雙向延時服務,并確保引導、復印、登記等每個環節都秩序井然。”
剛領完證的小李收到了工作人員送來的玫瑰花和小禮品,“我們是慕名而來的,謝謝你們的暖心服務,謝謝你們帶給我倆的驚喜!”舉著鮮花的小李開心地說。
鏡頭二??銘記一生,領證當天怎能缺少儀式感?
女生身著鳳冠霞帔,男生身著錦衣玉袍。在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新人劉先生和沈女士鄭重地從婚姻登記員的手中接過剛打印好的結婚證,兩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七夕當天,像這樣身著傳統漢服來領證結婚的新人還有很多。
原來,東城區開展了首屆婚俗改革社會化推進集體頒證展示與婚俗文化非遺體驗活動,提前通過區融媒中心、區民政局微信公眾號向市民發出號召,邀請新人著漢服來體驗領證服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在傳統節日時辦理結婚登記,彰顯了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婚姻家庭文化。”東城區婚姻登記事務中心主任王濤介紹。
上午10時10分,滿載著古韻新風的集體頒證儀式正式開始。新娘們持團扇遮面,與新郎牽手共同步入頒證場地。互贈信物、共飲合巹酒、宣讀誓詞……“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幾對新人在心愿卡上書寫著自己的新婚愿望。伴隨著悠揚悅耳的古琴演奏,現場的氛圍被烘托得格外溫馨。
與此同時,將近100公里以外的延慶區婚姻登記處也在舉辦一場簡約卻莊重的集體頒證儀式。新人在莊嚴的國旗和國徽下宣讀婚姻誓言:“我們自愿結為夫妻,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同肩負起婚姻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拿到結婚證的那一刻,新人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小朱和小盧是當天在延慶區婚姻登記處辦理結婚登記的第一對新人:“選擇在七夕這一天領證,寄托著我倆對美滿婚姻的期許。這么有儀式感的集體頒證儀式,也給我們未來的婚姻生活留下了珍貴而美好的回憶。”
鏡頭三??寓教于樂,特色游戲環節為幸福助力
將手涂上不同顏色的油彩,再由二人合作創作出不同圖案……在懷柔區婚姻登記中心,幾對新人正興致勃勃地參與手印畫,有的用食指合印成一個“心”;有的則將全部手掌印上去,寓意“執子之手”。
郭先生和石女士在畫紙上寫下“承諾書”三個大字,將“心形手印”印在了紙張的最下面。“這張‘承諾書’的中間還有很多空白,需要我們以后慢慢將它填滿。”石女士幸福地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七夕節,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加強系統謀劃,提前指導各區和北京婚姻家庭協會,因地制宜積極策劃開展各類特色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游戲,為幸福助力。
在豐臺區婚姻登記大廳,新人們用香草料制作成香囊贈予另一半,并共同繪制“喜扇”,將自己的名字寫在大紅色的扇面上,表達對彼此的愛慕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想到領證的同時還能參與這么多古典浪漫的活動,真是喜上加喜啊!”剛領完結婚證的王女士開心地說。
順義區婚姻登記中心今年增加了傳統剪紙活動,不少新人滿心歡喜地參與其中。李先生和張女士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導,拿起一張紅紙反復折疊,再參照紙樣畫上圖案。第一次畫得有點歪歪扭扭,把他們自己都逗樂了。經過2次修改后,他們才拿起剪刀,認認真真地剪起來。最后一剪剪完,張女士滿懷期待地將紙打開,一個大大的紅色“囍”字呈現眼前。二人看著對方,甜蜜地笑了,“這太好看了,我要帶回家貼到婚房里。”張女士說。
鏡頭四??婚姻輔導,引導新人領悟相處之道
市民左先生和李女士相戀已兩年有余,8月22日上午,二人早早地來到朝陽區婚姻登記處登記。左先生告訴記者,對朝陽區婚姻登記處提供的服務,他倍感驚喜,現場不僅布置了七夕節文化拍照打卡點,還為大家提供了形式新穎的新婚輔導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準備了寫有“家務分工出現分歧”“財務困境”“感覺平淡如水”等婚姻家庭相關問題的紙條,邀請新人隨機抽取并進行解答,婚姻家庭輔導老師再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點評,并引導新人梳理出適合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之間,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
在大興區婚姻登記中心,工作人員為新人們準備了“婚前愛學堂”大講堂和“舞動幸福”和諧婚姻關系主題活動。心理咨詢師向新婚夫婦宣傳免費婚檢意義、普及婚檢知識,引導育齡人群樹立科學、進步、文明的婚育觀念。同時,運用通俗易懂的話語、生動典型的案例,對婚姻家庭中如何加強夫妻間的溝通、如何營造良好的婆媳關系等話題進行了討論分享,向新人們傳遞愛的智慧,引導大家學習愛、經營愛、表達愛。在“舞動幸福”和諧婚姻關系主題活動中,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舞動療法”和新人們開展互動,用肢體語言增加新婚夫妻親密度,幫助他們建立更深層次的親密關系,為今后的夫妻生活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樂趣。
記者了解到,截至8月22日18時,北京市共辦理婚姻登記2802對,其中“跨省通辦”883件。一對對新人在這一天領取結婚證,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七夕,是兩個人愛情婚姻的浪漫注腳,更是朝夕相伴的溫暖開始。祝愿他們,朝夕有愛、不止七夕。
婚旅融合撬動“浪漫經濟”增長點
本報記者 翟 倩
8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首屆婚旅產業博覽會在紅山區拉開帷幕,吸引參展企業57家,設置婚紗攝影、珠寶首飾、婚禮用品、婚宴服務、婚房裝修、新人醫美和舞臺演繹等七個區域,打造紅山“一站式”婚禮消費模式。“這是紅山區七夕系列活動之一。”紅山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主任姜文明說。
2021年9月,紅山區被確定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以此為契機,該區重點打造了烏蘭哈達婚慶公園景觀、公園式婚姻登記中心,助力婚旅融合。
走進位于烏蘭哈達婚慶公園的紅山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記者發現,這里處處是景、步步溫馨。中心接待大廳內,休息區、辦公區、證照自助一體機設置齊全,還有以紫藤花樹和秋千椅為背景的拍照打卡區。中式頒證廳和現代頒證廳內,新人正在試穿中式禮服和西式婚紗,家屬坐在觀禮椅上共同見證新人的幸福瞬間。婚姻登記中心門外,1314詩詞長廊猶如一條潔白的哈達,在烏蘭哈達婚慶公園內環繞。行走其間,199塊牌子上印著的寓意婚姻幸福美滿的詩句,讓人們感受到滿滿祝福。
“這條1314詩詞長廊,將婚姻登記中心與剛剛建成的婚姻家庭文化展館連接在一起,人們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優秀傳統婚俗文化之美。”姜文明說。
姜文明所說的婚姻家庭文化展館也于8月19日當天對外開放,館內設置黨建引領、家風家訓、中華婚俗、時代新風四個功能廳,通過對中國婚姻文化的追本溯源,系統展示中國不同時期的婚姻制度、婚姻習俗等變遷,弘揚“風雨同舟、相濡以沫、責任擔當、互敬互愛”的新時代婚姻價值觀。
“我們不僅想讓市民和游客了解婚俗改革是什么、為什么改,更要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讓他們明白怎么做、如何參與其中。”姜文明說,比如這次的婚旅產業博覽會,以“繁夏草原,婚然天成只為你”為主題,將進一步撬動紅山區“浪漫經濟”增長點,促進婚旅行業服務水平提升,并帶動婚慶上下游及餐飲多行業、多產業消費復蘇。
據悉,婚博會將歷時7天,每天都推出不同的活動,比如朝代婚禮秀、相親大會、移風易俗小品劇演出等,吸引市民和游客參與。“其中一項重要活動就是集體頒證。”姜文明介紹。
張先生與耿女士在得知婚旅產業博覽會期間將組織七夕集體頒證后,立即報了名。“從今天開始,我們自愿結為夫妻,共同肩負起婚姻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一定能夠堅守今天的誓言!”張先生和耿女士同其他5對新人在飽含深情的宣誓后,從紅山區政府領導手中接過了結婚證。“多年以后,當我們一起回想起今天,仍然會覺得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體驗。”張先生說。
來自北京的張先生與耿女士也在紅山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順利拿到了“紅本本”。“我們原打算請假回北京辦結婚證的,得知可以‘跨省通辦’后當即進行了預約。”張先生告訴記者,“不用來回奔波,省時、省力還省錢,這項政策真不錯!”
婚博會還組織了“在紅山·愛紅山”大型公益青年聯誼活動。40余名男女嘉賓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參與游戲,從陌生拘謹到熟悉自然,再到眉目傳情,現場氣氛熱烈。
“現在婚戀市場良莠不齊,為了滿足廣大青年朋友的需求,我們婚姻登記中心主動服務、提前介入,與各部門聯合開展了多次青年聯誼活動。僅今年上半年,我們就辦了5場相親活動。看到經我們介紹相識的青年男女又回到中心辦理結婚證,我們特別開心!”姜文明說。
8月22日,七夕系列活動迎來高潮,紅山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內熱鬧非凡。新人們簽署婚俗改革倡議書,杜絕大操大辦,倡導喜事新辦;在1314詩詞長廊拍照打卡,在公園標志性建筑松果塔上求婚;參觀婚姻家庭文化展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據了解,七夕當天,紅山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共為136對新人辦理了結婚登記。
鴛鴦島上,新人喜結連理比翼雙飛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喜披彩鳳雙飛翼,樂偕并蒂連理枝。沒有喧鬧的鑼鼓鞭炮,沒有大操大辦的宴席,有的只是滿滿的儀式感和深情的祝福。8月20日,浙江省海鹽縣“深化移風易俗、培育新型婚俗、建設文明鄉風、譜就共富新曲”湖畔集體婚禮在于城鎮鴛鴦湖村鴛鴦島舉行,12對新人身穿中式禮服,在親朋好友的見證與祝福下,跨火盆、跨馬鞍、踩米袋,喜結連理,攜手赴愛。
“其實,很多年輕人喜歡簡約辦婚禮。”新郎周通表示。新娘曹苗苗應和道:“集體婚禮就蠻適合年輕人的。”
新郎之一、90后“新農人”張海濤是海鹽縣最年輕的縣人大代表,他利用新技術開展稻蝦養殖,種植“陽光玫瑰”“天工墨玉”等品種的葡萄,是于城鎮的共富帶頭人。“參加集體婚禮,得到了更多人的見證和祝福,非常難忘。”張海濤告訴記者,他和新娘倪汝怡都是土生土長的于城人,2019年,于城鎮就舉辦了這樣一次集體婚禮,對他的觸動很大。“那時候我就覺得這種形式很有意義,如今又逢集體婚禮在于城舉辦,我們立刻報了名。”
“我們商定,把簡辦酒席省下來的錢捐給村里的孤寡老人,賦予喜事新辦簡辦更多內涵。”倪汝怡補充道。
活動現場,新人們集體宣讀《移風易俗·簡約婚禮倡議書》,共同倡議婚事簡辦,量力而行,不講排場,不比闊氣;提倡集體婚禮、植樹婚禮、旅行結婚等新式婚禮,爭做婚事新辦的典范;做到賀喜慶祝有分寸,禮尚往來有尺度,人情世故講法紀。
“舉辦集體婚禮,形式簡約而不失喜慶,這既是推進移風易俗和婚俗改革的生動實踐,也是塑造新時代社會共富文明新風尚的實際行動。”海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勝娟認為,12對新人以集體婚禮的方式邁入婚姻殿堂,不僅充分展現了當代海鹽青年踐行婚事新辦簡辦的風貌,也為他們的婚姻寫下了精彩的一筆,更為全縣青年作出了榜樣和表率。
微風輕拂,在歡快的樂曲聲中,“海鹽縣青年新型婚俗文化培育基地”揭牌。海鹽縣婚姻登記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富小新告訴記者,基地的啟用為海鹽縣婚俗文化宣傳教育再增一陣地,進一步推動婚俗改革理念深入人心。
“我們‘善治管家’就是調解鄰里糾紛、宣傳移風易俗工作的。”活動中,小品《其觀嫁女》展示了“善治管家”勸導準岳父蘇其觀放棄30萬元彩禮、抵制大操大辦的故事,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父母留給我們三句話。第一句是‘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教我們養成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優良作風;第二句是‘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教我們家庭和睦、團結友愛;第三句是‘做人要清白,做事要干凈’,教我們養成了清白做人、勤儉持家、干凈做事的好家風。”“全國最美家庭”代表、浙江省道德模范王金良在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鼓勵新人們拉緊家風家教這根弦,共赴美好幸福新生活。
據海鹽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梅春介紹,海鹽縣被列入浙江省婚俗改革實驗縣(市、區)以來,以打造5A級婚姻登記機關為牽引,建強婚俗改革陣地,建立“一鎮一品”戶外頒證基地,深入實施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揚良好家風家教,全面推動婚姻領域移風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