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發揮民政優勢 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3-08-2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堅決扛起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生了許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故事。為展示民政部門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本期版面特別約請基層民政工作者撰寫了這組稿件,以饗讀者。


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兜住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王   紅

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鎮,社會救助協理員榮小杰來到醫療支出較大的覃某果家,實地了解他家的情況。

覃某果今年35歲,因在外務工發生意外癱瘓,產生較大醫療支出。其有2個子女在家跟著爺爺奶奶讀書生活。覃某果受傷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就在此時,通過廣西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推送的醫療支出較大名單,榮小杰注意到了覃某果家的情況,于是便主動上門了解情況,并按照相關政策,幫助其家庭申請了低保和臨時救助。

丹洲鎮江荷村村民張某藝也是通過大數據比對、被主動上門摸排納入救助的。駐村第一書記胡昌念收到推送名單后,發現張某藝患惡性腫瘤,醫療開支大,基本生活困難,于是協助其申請了低保。

為了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柳州市民政局依托廣西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在市級強化部門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以農村低收入人口為重點,通過大數據賦能,與鄉村振興、衛健、應急、教育、住建、殘聯等多個部門開展數據比對,篩選因病、因學、因殘、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低收入人口監測對象。柳州市采取先比對、后推送、再入戶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從而實現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精準施策。

困難群眾兜底保障,過去主要依靠群眾來訪、人工線下摸排,不但存在工作量大、耗時長,而且準確率低。為破解這一難題,柳州市以市政務數據治理試點為抓手,依托柳州市大數據局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臺,通過大數據采集各類困難群眾信息數據,進行數據歸集、抽取、分析,篩選出低收入人口中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患病住院等剛性支出較大等可能存在基本生活困難的群眾家庭,及時將風險數據分發到縣級民政部門;縣級民政部門根據風險分布情況,形成任務清單分派到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則通過村(居)干部、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員等入戶引導疑似對象發起社會救助申請,然后按審核認定程序及時開展線上核對和線下核查,形成“一比一派一查一救”的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聯動主動發現機制,推動“政策找人”,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家庭,做到“應納盡納”“應救盡救”。經統計,2023年以來,柳州市通過大數據平臺與鄉村振興部門比對防貧監測對象14.68萬人次;與醫療保障部門比對醫療費個人自付超過5000元的對象10.16萬人次;與殘聯部門比對殘疾人對象4.94萬人次。通過數據比對排查,主動發現符合條件的突發困難群眾并實施低保、特困救助1725人次,確保遭遇困境的困難群眾及時得到相應救助保障,實現了“凡困必幫”“有難必救”“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切實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民政局局長)


用心托起鄉村“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梅自強

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事關千家萬戶。江西省贛州市民政局定點幫扶興國縣埠頭鄉垓上村以來,駐村工作隊緊扣“一老一小”重點群體,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統籌資源、多方聯動,織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網,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建優站點設施,實現“老幼共享”

“村里空巢老人休閑無場所可去,留守兒童娛樂無設施可用,一直是村民關注的問題。”垓上村村民小組長楊學儉介紹。“一老一小”設施“短腿”、服務缺位的短板亟待補齊。

駐村工作隊了解這一情況后,主動服務,爭取項目資金,盤活閑置地塊,千方百計填補“一老一小”服務設施空白,讓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有處去、有地玩。在贛州市民政局黨組的關心支持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兒童之家”等民生項目在垓上村迅速落地。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按照“四助五有”標準建設,合理設置孝老助餐、棋牌助娛、運動健身等功能區域,結合周邊村衛生室、文明實踐站等基礎設施,為老年人構建了一幅生動的“桑榆晚景圖”。“兒童之家”統籌規劃圖書閱覽、手工制作、幼兒娛樂等活動空間,可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托幼服務需求,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溫馨港灣。垓上村老黨員楊學叢笑著說:“沒事就到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坐坐,打打牌、下下棋、嘮嘮家常,已經成為全村老年人眼下最‘時髦’的事哩!”

做好服務保障,實現“老幼共助”

“有了硬件設施,配套服務也得及時跟上,才能將設施用起來、‘一老一小’聚起來。”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溫振偉說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兒童之家”相繼落成后,如何實現其長效運營、規范服務,擺在了垓上村村干部面前。

在贛州市民政局、興國縣民政局的協助下,“銀杏家園”“童伴媽媽”等公益項目落戶垓上村。借助“銀杏家園”助老公益項目,垓上村委托第三方興國縣田莊上養老中心運營,幫助全村60歲以上的特殊困難老年人解決吃飯等難題,打造“家門口”的養老新空間。通過啟動“童伴媽媽”項目,垓上村動員鄉村女性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以“兒童之家”為平臺,以“童伴媽媽”為抓手,探索實行“一個人、一個家、一條紐帶”工作模式,打通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最后一公里”。“只要放學我都會來這里,楊媽媽不僅輔導我們寫作業,還陪我們玩游戲,對我們好極了。”對村里的留守兒童來說,“兒童之家”是他們另一個“家”。在這里,他們說話有人聽、煩惱有人解、孤單有人陪。

壯大隊伍力量,實現“老幼共樂”

“隨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兒童之家’的常態化運營、規范化管理,垓上村‘一老一小’關愛工作有了良好局面,下一步我們將養老托幼服務從中心站點輻射延伸至各家各戶。”8月23日,垓上村召開婦女小組長會議,村黨總支書記鐘澎元如是說。

經了解,垓上村正在籌劃構建針對“一老一小”特殊群體的“1+1+N+N”網格化關愛服務體系,將全村按照自然村劃分為六大網格,每個網格由1名村“兩委”干部擔任網格長,由至少1名鄉村醫生擔任網格醫生,由N名婦女小組長擔任網格員,并吸納N名駐村工作隊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工、“童伴媽媽”等作為補充力量,確保助醫、助學、助娛、助急等養老托幼服務“無縫隙、精細化、全覆蓋”。

溫振偉表示,下一步,垓上村將探索實現“一戶一策”的個性服務和“一對一、面對面”的精準對接,確保服務對象隨時隨地有人找、有人幫,用心用情用力托起全村“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作者系江西省贛州市民政局駐興國縣埠頭鄉垓上村工作隊隊員)


以產業興帶動鄉村興

孫紹君

“沒有市民政局駐村工作隊的支持,就沒有我們企業的今天。”在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城郊鄉劉馬洼村扶貧車間,談及企業發展,河南德爾馨裝飾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應森發出這樣的感慨。

德爾馨最初是只有幾間平房的村辦小作坊。正是在企業發展的艱難時期,南陽市民政局派出駐村工作隊來到了劉馬洼村,開始與這個企業結緣。

2018年,當德爾馨急需購買設備、擴大廠房之際,駐村工作隊發揮第一書記專項扶貧資金的優勢,率先注入30萬元資金,解了燃眉之急。與此同時,工作隊和劉馬洼村“兩委”多次到縣、鄉匯報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得到多個部門的有力支持,幫助企業走出低谷。2020年再次注入第一書記專項資金30萬元,購買自動化封邊機,實施技術提升,增加產品附加值。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 駐村工作隊多次深入車間,了解企業發展瓶頸和困境,一同謀劃企業發展方向和理念,和工人一道探討技術,外聯考察市場,打通銷售環節。經過不懈努力,德爾馨自主研發出“平口軟磁吸”“無衛生死角醫院探望窗”“醫院防撞帶防脫落門”“門套底部防水”等四項專利。

企業生產穩定后,工作隊多次和銷售部門探討發展前景,制定銷售策略,幫助開拓市場。現在的德爾馨家裝門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產品遠銷全國23個省市。在成都、武漢和鄭州等地建立了專業運營中心,并已走出國門,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如今,德爾馨的辦公樓加車間超過9000平方米、年產值超2600萬元,在企業發展越來越好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困難群眾生活的改善。

廠里吸納了脫貧戶就業,不僅優先為其提供崗位,還對其實行彈性工作制。同時,還吸納鄰村的30多名村民就近在廠里務工,免費培訓上崗。“俺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每月計件工資多的可以拿到5000多元。”談起務工收入,村民羅霞開心地說。

鄉村振興,產業支撐。2017年以來,三任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堅持每周“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堅持“白加黑”“雨加晴”,先后利用第一書記專項資金120萬元投入產業發展,為村里建設了云芳蔬菜基地,鋪設了羅新莊小組第一個排污管道,打出羅新莊第一口深水井,為唐河常恒包裝廠注資購買縫紉設備,為大軍門廠注資技術改造,興建該村第一座大型糧食倉庫,村集體經濟收入由原來的負債狀況發展到現在每年25萬多元。

(作者系河南省南陽市民政局駐唐河縣城郊鄉劉馬洼村工作隊隊員)

問計于民 問需于民

齊心協力共筑鄉村幸福路

劉雅麗

“郝書記,怎么幾天沒見到你了啊?”

“前些天參加培訓去了,剛回來,來看看鄉親們。”

在安徽省定遠縣界牌集鎮徐小村高頭陳組丁字路口,村民魏邦文見到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滁州市民政局選派干部郝騰飛,第一時間就打起了招呼,隨后兩人就聊了起來。附近的村民看到后,也陸續圍了上來。從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到村里的生產生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交流起來。對村民提出的各類問題,郝騰飛現場答復釋疑;對部分村民的困難訴求,郝騰飛一一記錄,并承諾盡快回復。

自2021年6月份駐村以來,只要在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就堅持每天上午、下午至少走訪一個村民組。兩年多走下來,村民與隊員從不熟悉、不接觸變成了遠遠看到彼此就會打招呼、問近況。

當初,為讓村民盡快認識、熟悉駐村工作隊,郝騰飛帶著隊員公布第一書記《為民辦實事清單》,制作便民聯系卡和掛歷,包括駐村工作隊成員姓名、照片、聯系方式等信息,結合日常走訪向全體村民發放,使群眾有事知道找工作隊、能夠找到工作隊。兩年來,累計發放便民聯系卡、掛歷1900余張。

為全面細致了解、掌握村民生產生活情況,駐村工作隊結合定遠縣組織開展的“四個萬家”(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活動,深入田間地頭、深入村民家中傾聽群眾訴求,摸排了解村民的急難愁盼,建立工作臺賬。對屬村級范疇的第一時間予以解決,對村級無法解決的,及時上報鎮黨委、政府或選派單位,并做好跟蹤反饋,確保工作閉環。今年以來,累計收集各類問題43件,已解決35件,其余8件也在跟蹤中。

為更好聯系、服務村民,駐村工作隊在向鎮、村干部請教的基礎上,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聽取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模范、老戰士等“五老”人員和網格員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意見,虛心求教工作方法,共同研究疑難問題解決辦法。同時,利用日常走訪、各類會議之際,向群眾問計策、問辦法,學習如何與村民打交道,不斷提升協調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為民服務水平。

為解決村莊老齡化、空心化背景下老年人幸福養老問題,在滁州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帶領村“兩委”班子研究確定了“構建‘1+N’站點服務體系”的總思路,探索了互助式養老,謀劃建設了老年助餐食堂,與鎮派出所、衛生院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立了為老志愿服務隊和夜間巡邏隊。截至目前,已建立總站1個、末端站點9個,簽約老人473人,建立互助幫扶“對子”65對;累計開展走訪慰問、免費理發、體檢、拍照留念、紅色電影巡回展播、安全和健康知識宣講及各類文娛競賽活動130余場(次),受到老年人及其兒女的一致好評。

為解決困難家庭兒童就學難問題,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滁州市慈善協會、滁州市愛心助學協會等公益慈善組織,兩家協會每年分別拿出2萬元用于資助村里的困難學生。同時,其他愛心組織也紛紛到村里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從書包、文具到學費、生活費等,用助學善舉架起暖心橋梁,幫助孩子們放飛希望、成長成才。

兩年多來,駐村工作隊累計走訪慰問困難群眾580余戶,協調解決各類民生問題277件,發放慰問金4.3萬元、各類物資3.5噸,幫助代銷桃子、粉絲等農產品9.1萬元,協調慈善力量資助學生16人。

“駐村工作隊將始終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以我們的‘辛苦指數’換取村民的‘幸福指數’,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郝騰飛表示。(作者系安徽省定遠縣界牌集鎮工作人員)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