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在上海市嘉定區,戶籍人口老齡化率已達34.7%,進入深度老齡化。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嘉定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工作,不斷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今年以來再次加碼,7月在全區范圍內啟動養老服務“五加”行動——2023年至2025年,全區將努力實現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加高度”、基礎服務保障“加溫度”、深化改革探索“加力度”、智慧養老建設“加速度”、推動社會參與“加廣度”。
嘉定區著力打造的“我嘉養老”服務品牌,因“五加”行動將繪就怎樣的新圖景?記者日前到嘉定區江橋鎮、安亭鎮等地采訪,一探究竟。
“我嘉餐廳”悄悄現身邊
今年3月,位于江橋鎮海波路的“我嘉餐廳”開始一日三餐全天候供應助老餐。“這家助老餐廳,原本就是一家廣受好評的湯包館,轉型增加助老專窗后更受歡迎了。飯菜由廚師現做,食材也很新鮮。特別是湯包,都是現包的,來吃的人很多。”60歲的李阿姨家住餐廳對面,退休后發揮余熱,到“我嘉餐廳”成為一名服務員。
這里,不僅是老人助餐的“小飯堂”,還是社會交往的“活動室”。“餐廳很大,能容納六七十人。早上9點多,老人們就陸續來了,坐在一起開懷暢聊,等到中午11點開飯。老人根據經濟狀況不同,有不同的助餐補貼。樓上有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鄰里中心,飯后還能參加活動,唱唱滬劇等。”李阿姨爽朗地說,“如今我們身邊的為老服務越來越多了。”
嘉定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提升,養老設施布局不斷優化。截至6月,全區共有養老床位9741張,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0家、日間照料中心53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392個、示范睦鄰點195個。一間間助老餐廳、一處處為老服務中心、一個個農村老年人睦鄰點……嘉定區民政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實施“五加”行動。嘉定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志軍說,“五加”行動就是要在現有工作基礎和上海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明確的定性定量標準基礎上,結合嘉定實際適度抬高工作目標和要求,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未來,嘉定區老年人身邊的為老服務設施將更加豐富。根據規劃,預計到2025年年底,嘉定區養老床位占戶籍老年人口數不低于4%,近2000張高品質養老床位在新城區啟用;每個保基本養老機構至少設置1個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全區認知障礙照護床位達到床位總量的8%以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不低于常住人口每千人80平方米,專業照護型日間照護中心實現從零星布局到普遍覆蓋的“跨越式”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向“一日三餐、全年無休”延伸,助餐供給能力不低于全區65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的10%;大力發展農村養老,興辦長者照護之家不少于7家,實現農村老年人示范睦鄰點村組全覆蓋。
“家”一樣的溫暖
位于新黃路1號的黃渡敬老院,推門即景,綠蔭如織,如同一座花園。“對老人而言,這里就是一個家。養老院對老人的意義,不是短暫過渡,而是他后半生的生活。”黃渡敬老院是一家保基本養老機構,院長林美萍介紹,目前院內共設床位316張,特色就是所有房間均朝南,讓老年人一年四季見得到陽光。
這樣的體貼體現在每處細節中。院內打造老人家屬“會客廳”,讓老年人在一個共享客廳里與子女聚會聊天,就如同子女來到自己家一樣;創設優秀護理人才孫勤囡負責的“囡囡工作室”,為老人們培養如子女一樣貼心的專業護理員團隊;打造為認知障礙老人服務的“記憶家園”,軟硬件處處注重認知元素的加入,開展符合當地老人習慣的認知干預活動……
多年來,“家園文化”在院內深入人心。林美萍提到,在此次“五加”行動中,敬老院進一步加強卓越績效管理,打造“以愛筑家,品質養老”服務品牌,舉全院之力營造家的氛圍。如創作院歌《用愛為你筑個家》,注入文化元素,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推行“愛養康教”的現代養老管理模式,在全院崇尚“老人優先、服務領先、管理爭先”的文化,全面提升保基本養老機構的康養服務能力。
什么樣的養老服務,才能真正讓老年人信賴、家屬放心?
嘉定區瞄準社會需求,在“五加”行動中主打“家”理念,“‘五加’與‘吾嘉’同音,亦可理解轉化為‘我家’,我們將通過精準、貼心的服務,使老人無論是在機構養老還是在社區養老,都能獲得如同在家一樣的溫暖服務。以‘五加’為抓手,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嘉定養老服務更加專業、科學、均衡、智慧和可持續。”何志軍說。
今后,嘉定區將建立健全養老機構社會支持機制,依托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支持和鼓勵養老機構舉辦“開放日”活動,把更多家屬、志愿者和社會愛心人士邀請到養老機構,開展志愿服務、體驗護理工作等活動。
服務和需求適配
隨著“五加”行動蓬勃開展,目前嘉定區總計有70多項養老服務項目正在推進,“我們希望打造鏈條式服務,既有針對老年人個體需求變化的串聯式服務跟蹤與轉介,也有針對各部門服務資源整合的并聯式整合機制,讓服務供應和需求得到有效適配。”區民政局副局長張亞萍說。
“養老院+互聯網醫院”作為重點推進項目之一,2022年已在安亭社會福利院和外岡養老院完成試點,2023年還有4家也已啟動實施。記者近日來到安亭社會福利院,在主樓內設醫療機構所在的樓層,看到了一間互聯網醫院“云診室”。大約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里,放置了一臺固定診療屏、一臺移動診療車、一臺連接有互聯網醫院APP的辦公電腦,還擺放著一個兩人座沙發。
“云診室”給人感覺不像嚴肅的醫院,更像讓人很放松的休息室。70多歲的楊阿姨長期住在安亭社會福利院,今年上半年患腦梗后,康復期住在福利院內,她選擇到“云診室”復診。每次復診前,福利院內設醫療機構的王醫生為她提前在線預約,并將她的往期病歷報告傳至互聯網醫院APP。復診時,楊阿姨坐在沙發上,和來自南翔醫院的醫生通過屏幕述說病情和近況。最后,醫生在線作出診斷、在線開藥,并在線配藥送至福利院。“目前,全院已實現5G全覆蓋。除了‘云診室’,我們還針對臥床老人開設了‘移動診療車’,直接推到老人床邊就可在線看診,解決了機構老年人看病‘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安亭社會福利院院長孟瑛說。
“今后,在與南翔醫院合作的基礎上,嘉定區民政局和區衛健委還將進一步擴大合作面,增加服務形式,到2025年實現保基本養老機構的全覆蓋。”張亞萍介紹,嘉定區將全面推廣“養老院+互聯網醫院”,讓住養老人足不出戶就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嘉定區也將支持和推動“互聯網養老”等企業開展智慧養老業務,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產品在養老機構和社區深度應用。同時,依托科技賦能,完善區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不斷夯實老年人在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轉介服務,探索創新全鏈條智慧養老模式。
精繪“工筆畫”,變為“實景圖”。幸福生活新圖景的實現,離不開強有力的服務團隊。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嘉定區養老護理團隊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全區養老護理員持證人數3572名,持證率95.3%;持技能等級證書人數3493名,持證率93.2%。養老服務顧問網絡持續健全,共有街道級、社區級和專業機構級養老顧問點399個,養老顧問811人,累計服務近7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