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廣東依托大數據構建精準社會救助體系——發現及時 救助主動 精準高效

時間:2023-09-0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莫冠婷

今年6月,家住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禾洞鎮鋪莊村的林女士做夢也沒想到“幸福”會主動來敲門: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監測到她的大女兒即將上幼兒園,遂發出“綠色”預警。當地民政干部隨即上門核查,根據政策規定給予其家庭多項社會救助,保障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林女士患有智力二級殘疾、無勞動能力,一家4口依靠丈夫在外務工維持生計,生活比較困難。她們一家能得到及時救助,得益于廣東省民政廳近年來建設并在全省應用的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和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于2017年9月1日上線運行,能自動核對救助對象的相關信息,使救助更精準;2021年6月建成運行的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則實現了對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和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大數據在社會救助中的有效應用,不僅能更主動發現群眾的困難,也讓申辦社會救助更便捷、高效、精準。

動態監測:主動發現困難群眾

“目前,廣東省社會救助的申請渠道是暢通的,特別是全面開展‘異地受理、全省通辦’服務后,困難群眾可以就近向省內任何一處救助窗口提交申請,也可以通過‘粵省事’小程序足不出戶在線申請,但仍有一些困難家庭因對政策不了解、缺少求助能力等原因,未能獲得相應的救助幫扶。”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找到這些“沉默的少數”,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投入運行后,系統匯集了12個部門的18類特殊困難群眾基本信息,目前已將405萬名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

林女士一家就是因為對政策不了解而一直游離在各項救助之外。幸運的是,大數據主動把林女士一家的困難“轉告”給了民政部門。

今年6月5日,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監測到林女士家中有幼兒園新生入學,隨即發出“綠色”預警。看到預警信息后,連山縣禾洞鎮公共服務辦工作人員黃明志立即上門核查,根據其家庭收入、未成年人和學生信息、殘疾等指標,計算出其家庭月人均收入,并考慮到林女士是重度殘疾,最終依據政策規定將其單獨納入低保,將其他3名家庭成員納入低保邊緣對象進行綜合幫扶。今年8月起,林女士每月能領取到365元的低保金和195元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今年年底前,醫療保障部門還將按規定資助其一家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記者了解到,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根據各項監測指標綜合賦分后計算結果,采用紅、橙、黃、藍、綠5種顏色信號劃分預警等級。接到預警后,基層民政部門及時安排工作人員入戶核查,對符合條件的納入民政救助范圍,對其他救助線索轉介至相關部門辦理,實現了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據統計,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管理系統自運行以來累計發出預警信息并由工作人員入戶調查12.88萬條(次)。其中,納入民政救助1.34萬人,轉介其他部門救助1.12萬人。

自動預警:應保盡保 應退盡退

在實施精準社會救助中,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已納入保障的對象復核,還是新申請社會救助,核對系統都能及時對異常信息發出“警報”。據統計,自2017年9月1日上線運行后,該系統共核查出85.65萬條不符合救助申請條件的異常數據信息。

2017年6月,鄺女士在臺山市臺城街道申請享受了低保救助。今年6月6日,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定期復核時發出預警,提示其家庭有兩套住房,不再符合低保條件。臺城街道工作人員入戶核查后了解到,鄺女士共同生活家庭成員有3名,鄺女士平均月收入2000余元,兒子在讀書;其婆婆名下擁有兩套房屋,一套自住,另一套出租,綜合其家庭收入情況不再符合享受低保條件。工作人員向鄺女士出具《救助申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并詳細解釋了退出低保原因,鄺女士表示接受。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實現了全省范圍數據共享、銀行直查,改變了以往依靠救助對象自述出具證明而導致認定難的情況。此外,為防止人為規避核查,在確認符合救助條件后,系統還會自動調用全省低保對象名單,進行每半年至少一次的隨機復核。一旦復核家庭收入和財產超標,系統將自動預警,縣級民政部門會立即安排工作人員入戶調查核實。

今年7月10日,何先生到韶關市武江區惠民街道社會救助服務窗口申請低保。工作人員依授權進行信息化核對時,查到他名下有兩套住房,不符合享受低保條件。在工作人員出具《救助申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并耐心解釋政策后,何先生最終在《不予受理通知書》上簽字同意。

據統計,今年以來,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已為107.36萬戶、262.45萬名社會救助申請人出具了經濟狀況核對報告,群眾只需“一證一書”(身份證、授權書)即可申請社會救助。

聯動核查:線上預警  線下入戶

“核對系統對異常信息發出預警不等于‘一票否決’,基層工作人員還要上門核查情況。”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系統核對的同時,省民政廳要求各地基層工作人員嚴格使用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系統手機版登記入戶調查情況,結合申請家庭生活狀況綜合評估指標,判斷入戶家庭是否需要救助。

今年1月,云浮市云安區都楊鎮榃容村的陳先生來到鎮社會救助服務窗口申請低保。簽訂《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授權書》后,工作人員依授權進行信息化核對,系統顯示陳先生名下有企業登記信息,不符合低保條件,但陳先生認為“自己只是租的小鋪位經營早餐,收入低微,難以維持生計”。經“雙百”社工入戶核查,確認陳先生的企業登記信息是自己經營的早餐店,夫妻倆月收入約為4000元,需要贍養老人、撫養子女,一家8口人生活困難。綜合家庭月人均收入等情況,其符合低保救助條件。今年2月起,陳先生一家每月領到了1530元的低保金。

為讓社會救助更精準,廣東民政部門不斷健全“大數據+鐵腳板”的主動發現機制,線上預警與線下核查相結合。線上,依法對申請救助個人或家庭進行經濟狀況“逢救必核”;線下,進一步完善主動發現和核查機制,基層民政工作人員在入戶核查中發現符合低保、特困條件的及時納入,對出現臨時性困難的給予臨時救助,對符合醫療、教育、住房等救助政策的困難群眾,及時轉介到相關部門落實相應政策。

廣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省將進一步提升大數據的對接范圍和精準度,使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的“畫像”更加完善、救助認定更加精準。此外,廣東省正在建設“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統籌各類社會救助和社會力量的資源,監管救助過程和救助結果,智能識別困難群眾的狀態變化與需求情況,自動匹配社會救助力量和救助資源。同時,通過分析整合各類救助結果,形成困難群眾救助“幸福清單”,困難群眾可以通過“粵省事”微信小程序查看到本人及其家庭享受的各類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政策,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