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初秋的湖南懷化,流金泛綠,青山、碧水與一個個農村養老服務站點相互輝映,繪成一幅美麗的畫卷。穿行在這座位于武陵山腹地的城市,呈現在眼前的除了群山如黛、稻浪滾滾,還有在孝親敬老、愛老助老氛圍中,那一張張收獲幸福的笑臉。
截至目前,懷化市人口老齡化率為21.08%,全市96.7萬60歲以上老年人中,農村老年人達78.5萬。相較于城市來說,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養老基礎設施的滯后以及基層治理能力、公共服務水平的不足,都在倒逼懷化市加快補齊農村基本養老服務短板、推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可持續運行的步伐。
據懷化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松介紹,懷化市近年來聚焦農村養老服務與鄉村振興相融合,聚焦農村老年人及家庭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優化養老服務設施供給,強化基本養老服務要素支撐,推進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最低成本和最高質量的契合,助力農村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堅持資源統籌 延展體系更可及
社會養老的難點在農村,重點在多層次服務體系的構建,痛點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護。抓住農村養老服務的關鍵,新晃侗族自治縣以縣福利院為中心,4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為依托,137個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為基礎,4731個養老服務微網格為觸角,打通了農村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從新晃縣城往北,沿著陡峭的山路蜿蜒上行16公里后,可抵達平均海拔800多米的晃州鎮向家地村。為了解決老齡化、空心化比較突出的問題,去年以來,村“兩委”探索建立“黨建+幸福小院”養老服務模式,對村集體閑置場所進行維修改造,建成廚房餐廳、活動室、休閑長廊、健身公園等,讓老年人有了情感交流、養生健體、文化休閑的活動場所。
57歲的陳梅香是村里的為老服務員。平常除了負責“幸福小院”的日常管理,還為留守、空巢、高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代買代辦、信息傳達、陪同聊天等服務。像這樣的為老服務公益性崗位,該縣每個村都配備了1個,根據工作量每人每月發放工資600元—780元。
去年,沅陵縣對全縣養老機構進行整合,將6個鄉鎮敬老院并入新建了醫養中心的縣社會福利院。這里配置檢查設備,由專業醫護人員開展日常治療、護理、康復等服務,大幅提升了老年人的康養質量。從肖家橋鄉敬老院搬到“新家”的全爺爺說,自己雙腳麻木、伴隨疼痛,住進福利院后,生活、看病在一處,非常省事省心。
無論是新晃縣的體系延展,還是沅陵縣的提質擴容,都是懷化市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1+N+X”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據張松介紹,懷化市將通過在每個縣(市、區)建立1個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集中照護中心、N個區域性(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X 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點,推動實現農村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集中照護“應護盡護”、農村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應養盡養”、農村居家老年人養老需求“有需必應”,讓農村養老服務更具可及性、便利性、延展性。
堅持需求導向 因地制宜更管用
推進農村養老服務分層分類發展,懷化市立足“均等普惠、剛需為先、量力而行、系統協同”原則,逐步呈現“服務低成本、發展可持續”的特點。
家住芷江侗族自治縣巖橋鎮槐花園村的低保對象史奶奶癱瘓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獨生女遠嫁外地不在身邊,平時只能靠80多歲的老伴兒照顧。當地政府為她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后,專業機構的護理員每周都會通過電話了解老人的身體情況和服務需求,上門為老人沐浴、清潔,讓老人感受到政府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
近年來,該縣基于農村老人居住分散的特點,不僅發揮鄉鎮敬老院的輻射功能,還以購買服務和培訓當地護理員相結合的形式,就近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服務。今年以來,已上門服務2000余人次,累計服務3000余小時。
農村養老服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繞不開如何解決自身造血功能的問題。辰溪縣按照“實在適用”的原則,整合舊村部樓、閑置學校等資源,打造具備餐飲服務、醫療衛生、休閑娛樂、日間照料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互助設施“幸福小院”。試點村按照“受益老人拿一點、村民捐一點、集體承擔一點、志愿資助一點、五社聯動幫一點、政府兜底一點”的方式,找準了服務保障的發力點和持續運營的平衡點。
溆浦縣建立長效走訪慰問機制,讓農村老人老有所依。水東鎮劉家渡村引進專業養老機構嵌入村互助養老服務站,并與村經濟合作社聯合組建運營公司,以專業服務隊為載體,為農村居家老年人互助養老提供助潔、助浴、助餐、助急等綜合服務。北斗溪鎮華榮村為困難老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并建立“幸福基金”,在老人過生日、患病、住院、離世時給予慰問或幫扶。
堅持基層主體 內生動力更強勁
堅持基層主體,匯聚多方力量,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讓懷化市農村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源頭活水。
去年以來,為了夯實農村互助養老體系建設基礎,懷化市各級民政部門依托村民自治組織和鄰里互助力量,在鄉村選配了8600多名“叫醒服務員”,結對幫扶近3萬名農村特殊困難老年人,及時回應這些老年人的所需所盼。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由專業社會組織、社工、村級養老護理員組成的服務團隊,開展了農村特殊困難老年人日查看、周探視、月服務工作。
通道侗族自治縣在農村老年活動中心等處配置服務設施,通過強化老年協會引領、鄉賢引領,進一步提升互助養老承載能力。部分老年協會組織動員低齡老年人,將侗族特色的手工技藝融入侗族文化元素做成草鞋、香包、蘆笙等產品銷售,為老有所為提供舞臺。
該縣坪坦鄉皇都村是一個有著敬老孝老傳統的村寨,村老年協會會長吳世喬介紹,他們一方面把低齡健康老年人組織起來,發揮余熱,主動開展互助服務;另一方面以相鄰、相近、自愿為原則,組織黨員、志愿者與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結對幫扶,讓孝親敬老氛圍更濃。
村民吳平愛夫婦與78歲的特困人員歐某是門對門的鄰居。20多年來,夫妻倆義務照顧有智力殘疾的歐某,幫忙打掃衛生、助醫取藥,已然成為一家人。吳平愛說,村里歷來有互助互幫、互謙互讓的傳統,不算經濟賬,只算感情賬、親情賬,大家早已約定俗成,并以此為榮。
張松介紹說,隨著農村養老由偏硬件設施建設向互助服務供給轉型和“一村一策”多點開花互助養老的全面展開,懷化市將針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照護功能弱化的現實情況,把符合條件的農村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員納入照護等職業技能培訓范圍。同時,廣泛開展農村互助養老志愿服務,建立為老志愿服務登記制度和積分制度,加大“互聯網+養老+安全”應用力度,著力繪就“兜底養老有保障、基本養老有供給、專業養老有隊伍、孝老敬老有氛圍”的鄉村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