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點貨、補貨、分配工作……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心康園超市,常某每天操持著超市里的大事小情,忙碌且充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曾因患有精神障礙而不愿與外界交流。在牡丹江市西安區心康園社區康復站接受了3年的免費康復訓練后,如今的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了。
常某的康復得益于黑龍江省心康園精神康復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心康園基金會)設立的“綠蝴蝶在行動——讓精障人士回家之路不再漫長”公益項目(以下簡稱“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目前,該項目通過建立心康園精神康復機構、孵化社區康復站、由專業團隊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康復訓練等形式,已為2萬余名精障人士開展了3.5萬余人次的社區康復訓練。其中,775人能夠正常生活,293人達到臨床康復標準。
精障人士康復訴求喚來“綠蝴蝶在行動”
“30年了,我終于又能掙錢了。”2019年7月,一位愛心人士購買了牡丹江市心康園互助服務中心精障人士制作的手工藝品,中心把錢分給了大家。50多歲的張某拿到錢后激動地說,這是他患病以來第一次掙到錢。
“當時,這位老哥哥的一句感慨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感受到了這個群體對重新融入社會的渴望和對實現自身價值的迫切。”心康園基金會發起人劉玉山說,這句話堅定了他把精障人士社區康復做好做大的決心和信心。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具有醫學背景的劉玉山就成立了牡丹江市心康園互助服務中心,專門為患有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困難群體提供康復和幫扶服務。隨著服務成效逐漸顯現,不少精障人士在家屬的帶領下慕名而來,希望進行康復訓練。然而,受場地、人員和經費等因素限制,機構能服務的人數極為有限。
如何能夠為更多的精障人士提供社區康復服務?2017年,民政部等4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這讓劉玉山看到了希望。
經過一番籌備,2019年7月,在黑龍江省民政廳的支持下,劉玉山發起成立了心康園基金會。次年1月,基金會設立“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旨在為精障人士提供社區康復服務。劉玉山個人為項目捐款200萬元。
“綠色代表希望,蝴蝶破繭而出,‘綠蝴蝶在行動’寓意著精障人士經過社區康復后能夠回歸社會,開啟美好新生活。”劉玉山向記者解釋說。
截至目前,在黑龍江省各級民政、殘聯和衛健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10個地市成立了心康園精神康復機構,孵化成立了21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站。
精障人士的社區康復既專業又有效
心康園基金會理事長孫龍慧告訴記者,精障人士康復訓練是一項周期較長、跨專業、多學科的專業服務。目前,“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77人的服務團隊由社工師、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康復師、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組成,其中大多數人都有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從業經歷。
2019年1月8日,大慶市讓胡路區心康園社工服務站迎來了31歲的趙某。她是低保對象,智力發育遲緩,患有精神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一眼看上去像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趙某進站后,精神科醫師先對她的病情進行了評估。隨后,具有中級社工師和心理咨詢師資質的周淑華又對她進行了心理評估,并制訂了詳細的康復計劃。
康復訓練開始后,趙某的家人每天按時接送她。她每天上午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做操、朗讀、畫畫以及寫字,下午回家休息。工作人員對她每天的表現進行分析,并及時調整康復計劃。
經過4年多的康復訓練,趙某變得活潑了,也喜歡主動與人交流了,在制作鉆畫時還能夠雙手并用。看到女兒的生活能力有了明顯提升,趙某的父母很是滿意,對“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充滿感激,也更有信心完成后續的康復訓練了。
記者了解到,“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孵化的社區康復站除了開展室內訓練、室外團建等線下活動,周一至周五還會通過“心碟谷”直播平臺組織21個社區康復站的精障人士一起上課。直播內容由團隊精心設計,包括心理輔導、社交禮儀和手工制作等。截至目前,直播課已經開展1460次,在線觀看人數近51萬人次。
助精障人士就業是努力方向
“社區康復的目的是促進精障人士回歸和融入社會,他們能夠實現就業也是對康復效果的印證,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通過多年社區康復實踐,劉玉山認識到,一個人患有精神障礙,往往拖垮的是一個家庭,能夠幫助其實現就業,就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今年40歲的常某,已在心康園超市工作了一段時間。他剛來康復站接受康復訓練時目光呆滯,偶爾出現幻聽等癥狀,出行需要家人陪伴。經過兩年多的康復訓練,他變得健談、細心和勤快。持續康復訓練3年后,他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不但愿意幫助其他人,還多次在大型社會活動中分享過康復經驗。2019年8月,常某被推薦到心康園超市進行職業康復訓練,同時負責超市部分管理工作。
“開設心康園超市是為了讓基本康復的精障人士體驗就業以及和社會進行互動的一種探索。”孫龍慧告訴記者,心康園超市經營的商品種類和普通超市一樣,只是店員都是康復訓練后表現較好的精障人士。目前來看效果明顯,已有193人經過超市工作“過渡”后成功返崗或找到了新工作。
劉玉山坦言,多數精障人士經過康復訓練后是可以回歸家庭、融入社區生活的,但實現再就業確實存在困難。一是康復后的精障人士仍存在一定的病恥感和功能障礙;二是社會公眾對于精障人士的標簽化。心康園基金會準備將“加強精障人士康復后的就業指導”列為明年的重點工作。
前不久,《綠蝴蝶在行動——讓精神障礙人士的回家之路不再漫長》榮獲“中華慈善獎”慈善項目獎。劉玉山說,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精障人士社區康復工作的關心、關注與支持,他們將再接再厲,銘記這份肯定,繼續做好這項工作。
劉玉山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綠蝴蝶在行動”公益項目已經“飛”出了黑龍江,目前已經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和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開展社區康復活動,為那里的精障人士帶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