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洋
不久前,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孔先生在修建自家房屋時,被倒塌的墻體壓傷,加上妻子患有精神障礙,一家人陷入困境。
就在孔先生為生活發愁時,西湖區民政局第一時間派工作人員前往其家中核實情況,并在由醫保、人社、殘聯、慈善等部門以及街道、社區參與的聯席會議上集中研究,統籌鏈接各類資源,幫助孔先生一家解決基本生活、醫療、住房、康復訓練、技能培訓以及孩子教育等問題。
這是西湖區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以下簡稱“助聯體”)開展社會救助的案例之一。近年來,西湖區秉承黨建統領、供需銜接、社會參與的原則,由民政部門牽頭,建立區—鎮(街)—村(社)三級實體化綜合救助服務樞紐平臺,即“助聯體”,構建起縱橫助聯的立體式幫扶機制。
梯度縱聯,立準三級“助聯體”定位
西湖區在縱向上貫通區—鎮(街)—村(社)三級服務網絡,打造救助幫扶力量匯聚、資源統籌、能力培育、場景體驗、成果展示等功能集合的“助聯體”實體化運營平臺。
區級“助聯體”聚焦健全體系機制,著力定方向、立制度、匯資源。通過建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工作專班和聯絡員制度,統籌推進區域內的幫扶救助工作,梳理困難群眾需求、救助政策、惠民補貼、服務資源四張清單,讓社會救助信息一目了然;健全管理制度,對三級“助聯體”的縱橫架構、服務內容等作出全面規范,切實加強對基層站點的指導;定期組織基層救助人員開展社會救助業務交流,今年以來已開展線上線下培訓4次,覆蓋542人次;設立救助咨詢服務窗口,開展“救助一件事”網辦,目前該區社會救助網辦率達100%。
鎮(街)服務站定位為聚焦需求化解,打造立體、靈活、堅實的“助聯陣地”。西湖區根據各社區人口密度、區域位置等因素,將鎮(街)服務站融入“民生綜合體”,上下銜接,貫徹落實國家、部、省、市、區各級出臺的救助政策;左右通聯,靈活鏈接轄區內各類資源力量。目前,全區已建成11家鎮(街)級“助聯體”,為困難群眾提供助老、健康、活力、教育、治理、生活、至善等7大空間基本服務和個性化、特色化服務項目。
村(社)服務點定位為聚焦服務精細化遞送,打造家門口“10分鐘救助服務圈”。為打通救助服務“最后一公里”,進一步兜住困難群眾的民生底線,西湖區建成了207個村(社)級“助聯體”,實現村(社)全覆蓋。依托這些“助聯體”,探訪人員采用“點對點”敲門服務方式,主動搜集上報困難群眾6方面24類408種需求,探訪關愛率、幸福清單送達率均達100%,實現“主動救助、政策找人”。
精準橫聯,筑牢救助兜底保障網
西湖區在橫向上統籌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愛心企業等多元主體力量,采取部門聯動、智慧聯動、社會聯動三種路徑,聚合力、提效能、顯溫度,筑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
西湖區建立由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12家困難群眾需求關聯度高的部門單位協作開展“十二春風”月主題活動。今年以來,各部門合力救助服務8萬余人次,推動解決難點問題30類;開發建設“救急難”應用場景,推動急難救助一鍵直達,為539戶困難家庭提供多元幫扶救助;創新開設“西湖善糧公社”“浙里辦”一鍵捐贈,現已收到365名個人和104家單位的捐贈物資,總價值91.39萬余元。
同時,西湖區聯動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力量,入駐“助聯體”,發布服務清單,將救助范圍從在冊對象擴展至潛在對象。目前,該區已開展14個特色幫扶項目,如“光明行動”“困難女性精準增能”“夢想膠囊”等,為困難群眾提供“兜底保障+個性化”的幫扶服務;充分發揮鄉賢的獨特優勢,以“慈善+救助”模式凝聚社會救助工作合力,如西湖區三墩鎮設立“蘭里鄉賢共富基金”,持續助力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眾等,確保他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