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奮力構筑“民相親”“心相通”的友誼之橋
——中國社會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十年述略

時間:2023-10-1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趙宇新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笔昵?,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中國社會組織堅決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救災減貧、人道主義援助、經濟貿易、衛生健康、生態環保、文化交流等領域,與共建國家人民開展交流合作,成功構筑了“民相親”“心相通”的友誼之橋。

促和平,送出一個個“民生禮包”

“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廣泛歡迎,貴在合民愿、惠民生、得民心,順應了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在中國政府的鼓勵下,中國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條條“幸福路”、一座座“連心橋”、一片片“發展帶”,在共建國家不斷涌現。截至目前,中國在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近60個國家實施了130多個項目,惠及3000多萬人口,切實增進了共建國家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例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絲路博愛基金”向大洋洲、亞洲、非洲、南美洲的26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共建無瘧疾世界”公益項目推動研發的注射用青蒿琥酯在非洲廣泛使用,在全球范圍內救治了超過5600萬名重瘧疾患者,其中大部分為5歲以下非洲兒童。中國社會組織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的努力,促進了民心相通,向世界表達了中國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誠意。

促繁榮,做經濟貿易合作的“催化劑”

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將使參與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的收益。社會組織雖然不是直接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但其實施的項目、搭建的平臺、拓展的渠道對助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發展具有“催化劑”作用。如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實施的“推行海洋空間規劃 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已與18個國家、3個國際組織等簽署了30余份合作備忘錄,培訓了3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專家3000多人,為當地發展藍色經濟提供了政策和人才支撐。其中,為斐濟編制的海洋空間規劃提出發展濱海旅游、港口航運、水產漁業、商貿加工、文化展示、能源開發等六大藍色經濟方向,策劃了一系列落地項目。云南省替代種植發展行業協會推動會員企業到位于毒品主要生產地“金三角”的緬甸、老撾北部,幫助當地村民從種罌粟改種農作物、瓜果蔬菜、天然橡膠等,通過開辦工廠帶動就業,組織村民參加技術培訓,幫助村民增加收入。中國社會組織通過創新合作模式、創造就業機會、帶動會員企業、引領產業升級等方式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發展,發揮出樞紐型、平臺型組織作用。

促開放,打造合作共贏的交流平臺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十年來,“一帶一路”始終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目前,全球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2020年4月,由中國和柬埔寨聯合編制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2018—2023年)》被柬埔寨列為首個國家級海洋領域指導性法律文件。2020年10月25日,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會拉合爾首列地鐵鳴笛發車,宣告巴基斯坦正式進入“地鐵時代”。2023年9月1日,在中國遼寧沈陽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對接會上,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等23個國家的102家采購商與中國企業現場洽談,達成意向合作項目56個、意向成交額3.71億元。這些成績背后有諸如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一帶一路”律師聯盟等優秀社會組織的付出與努力,它們為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共同受益創造了合作共贏機會。

促轉型,讓綠色成為“一帶一路”底色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各方追求綠色發展的權利,響應各方可持續發展需求,形成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共識。

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等部門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兩個文件均賦予社會組織參與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的主體地位。2019年4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成立,致力于打造政策對話和溝通、環境知識和信息、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三大平臺。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與五大洲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企業、機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推動綠色發展、互聯互通、科技創新與政策協同,促進世界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組織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大洋洲、北美洲、太平洋島國等地區累計開展50余個項目,搭建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林業部長級會議機制、中國—東盟林業科技合作機制等多個對話平臺。中國社會組織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

促文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人文交流合作平臺和民間聯絡機制的建立,密切了各國議會、政黨、民間組織的往來。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牽頭成立“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聯合90余家社會組織啟動《中國社會組織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行動計劃(2017—2020)》,支持中國社會組織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等重要活動,主辦全球婦女峰會、亞歐人民論壇、中非民間論壇等多邊非政府組織活動。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2013年發起“中歐民間組織互換項目”,在20余個歐洲國家落地實施,極大提升了中歐民間組織互信。中華慈善總會2018年啟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學生手拉手活動,組織共建國家學生到中國感受建設成就、傳統文化和東方文明。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仡欉^往,中國社會組織在“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重點領域耕耘、探索,在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走向人文交流“心聯通”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展望未來,中國社會組織有望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大作用。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