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關系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湖南省聚焦老年人在養老服務中的急難愁盼問題,圍繞完善規劃布局、優化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培育市場主體、強化依法監管等方面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報今日刊登該省部分地區實踐經驗,供參考借鑒。
“最后一米”呵護 托起最美“夕陽”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委書記 周重顏
近年來,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厚植桑榆情懷,篤行情暖“夕陽”,做好“最后一米”呵護,實現縣域主城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覆蓋率100%、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讓“夕陽”綻放別樣光彩。
高屋建瓴,搭好服務陣地。始終堅持把建立完善陣地平臺作為養老服務的底座工程。一是構建縣域“1+4”養老格局。出臺《新晃縣“養老服務+微網格”實施方案》,按照就近、就親、就熟原則,建立“1+4”機制,即1名指導員聯系4名微網格長、1名微網格長聯系4名微網格員、1名微網格員聯系4戶居民,精準劃分微網格4731個,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信息進行全面摸排,建立完善養老服務檔案。同時,為每個微網格就近配備1名居家養老服務黨員志愿者,為全縣12個基層社會工作服務站配備24名居家養老服務聯絡員,為全縣1462名居家特殊困難老年人配備788名“叫醒服務員”。目前,全縣參與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共計1.86萬余人。二是推進城鎮“1+7”養老舉措。積極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以1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基石,連鎖運營7個嵌入式社區為老服務中心,建設圖書室14個、棋牌室14個、日間照料中心14個、“長者食堂”4個,把基本養老服務平臺建在老年人身邊。三是完善農村“1+4+X+Z”養老體系。2020年以來,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創建以1個縣級福利院為中心、4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為依托、X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為基礎、Z個養老服務微網格為觸角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打通區域性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暖心用情,精準滿足需求。始終堅持把做好暖心人、貼心人、知心人作為養老服務的中心工作。一是精心做好醫養康護。建立醫、護、養為一體的新晃縣醫養服務中心,長期入住養老人員達108人。定期邀請醫療機構到村(社區)開展義診,普及健康知識,服務老年群體。全面開展養老服務工作培訓,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內從事護理、康復工作的人員培訓率達100%。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持續上門提供醫療跟蹤和健康管理服務。二是貼心推進適老化改造。累計投入資金96.8萬元推進適老化改造,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23戶。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統籌養老、助殘等資源,增加公共環境適老化改造、無障礙環境建設等項目,在7個老舊小區實施電梯加裝改造,方便老年群體的日常出行。三是暖心助力“最后一米”。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輔助作用,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實施居家養老服務“陽光伴晚”項目,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代購、代辦、助餐、助醫、助行、助急等服務。截至目前,已在34個城鄉社區開展助餐服務試點,改善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善謀善為,拓寬支撐渠道。始終堅持把創新方式方法作為拓展養老服務的重要舉措。一是加快市場擴容。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構建“物業+養老”“家政+養老”新業態。目前,全縣累計孵化培育為老服務型社會組織158家,搭建社區養老平臺14個,建設養老機構床位429張。二是推行主動養老。建立退休返聘和公益崗位補充機制,充分發揮銀發資源優勢。三是發展智慧養老。圍繞老年服務領域“方便老人、便利家人”目標,推行線上數字化養老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影像娛樂資源和老年大學開設的書法、繪畫、樂器等線上課程資源傳輸到社區,讓老年人共享科技紅利。
多元統籌,共繪幸福畫卷。始終堅持把匯聚各方資源力量,推動形成廣覆蓋、多元化、規范化的格局作為養老服務的長遠目標。一是開展志愿活動。成立以銀發群體為主的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紅色文化宣傳、非遺文化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同時,組織開展“鄰里一杯羹”活動,發動黨員、微網格員主動照料生活不便老人的日常飲食。二是重視文化賦能。大力發展老年教育、老年體育等老年文化類事業,依托文化惠民工程等公益資源,探索形式多樣的老年活動,定期舉辦書畫展、歌詠比賽、戲曲比賽等系列文體活動,豐富銀發群體精神生活。三是做實集體經濟反哺。盤活村集體經濟,充實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資金來源,減輕困難老年群體的生活負擔。實行積分管理,建設村集體“積分超市”,發動村民利用閑暇時間對村里高齡、行動不便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上門服務,用服務換積分,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主動性。
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供給能力
蔡 勇 袁克敏
近年來,湖南省湘陰縣堅持以“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發展目標,探索打造推動養老服務發展的4種模式,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供給能力,讓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為現實。
打造“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473名65周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助行、助急等居家上門服務。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力量作用,對有需求的獨居、高齡、重度殘疾等老年人和特殊困難群體,建立“天天見、時時幫、點對點”巡視探視養老志愿服務制度,拓展居家照護服務領域。
打造“社區養老+志愿服務”模式。圍繞“一村一特色、一社區一亮點”,打造“長者食堂”,創建“幸福家園”,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質量。引導發動志愿服務組織,定期到養老機構開展愛心捐贈、文藝演出、志愿幫扶等活動。今年以來,各鄉鎮社工站采取“微相伴”服務形式,開展活動56場,慰問探訪老年人1500余人次。
打造“集中供養+資源共享”模式。推動鄉鎮敬老院改革,實行縣級統管,調整優化布局,保留公益性特困供養機構6所。在保障全縣特困人員入住的前提下,將其余15所區域性敬老院近50%的床位,以社會化、市場化經營方式,向農村失能或其他社會老年人開放,滿足社會養老需求。同時,為全縣特困人員提供家庭醫師簽約服務,建立健康檔案,統一開展醫療健康服務。
打造“專業機構+市場運作”模式。建立醫、養、康、護為一體的老年養護中心,提供綜合養老服務。引進社會力量投資2.2億元,建成文旅智慧康養基地,每年可常態化服務老年人1萬余人次。
聚焦為民辦實事 推進老年助餐服務
湖南省郴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李紅軍
用餐問題是老年人關心的“關鍵小事”,老年助餐服務是推進家門口養老服務的有力舉措。今年以來,湖南省郴州市將建設“長者食堂”列為重點民生實事項目,采取盤活資源、功能輻射、多元合作、鄰里互助等方式,建設100家“長者食堂”,有效解決老年人用餐難題,取得良好社會效應。
系統謀劃,辦好為民實事。為了切實解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空巢、失能、經濟困難等老年人最現實、最迫切的就餐難題,郴州市將建設100個“長者食堂”列為2023年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一是加大政策供給。出臺政策文件,印發老年人服務保障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方案,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打造“郴心養老”品牌。二是強化高位推動。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常務副組長、25個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全市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養老服務工作機制。三是注重實事求是。郴州市民政局成立專題調研組,以鄉鎮(街道)為單位,摸清老年人口分布情況、服務需求半徑以及可利用社會資源,從滿足困難老年人就餐需求出發,科學合理選址,建設“長者食堂”。
因地制宜,創新服務模式。公益、便民、共享是“長者食堂”的基本定位,郴州市因地制宜創新服務模式,切實辦好老年“食”事。一是盤活資源聚合力。由政府出資或與社會力量共同出資,利用已有社區服務設施改建“長者食堂”,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同時,以“長者食堂”為樞紐,盤活社區便民資源,拓展“長者食堂”服務內容,為老年人提供家政、快遞收發等生活服務。二是功能輻射擴容量。對養老機構、居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加大投入,擴大服務輻射范圍,將內部餐飲資源向周邊社區老年人開放,形成良性循環。三是多元合作降成本。整合文化發展企業、社會餐飲企業、慈善基金會等力量,共同參與“長者食堂”的建設運營,減輕運營成本的壓力。有的地方聘請健康管理專家團隊定制營養食譜,實時跟蹤監測老年人健康狀況,為老年人的飲食健康保駕護航。四是鄰里互助育新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性崗位支持、鄰里互助等方式,“長者食堂”既解決了一部分低收入群體的家門口就業問題,又搭建起溝通交流、助人自助、守望相助的平臺,讓鄰里關系更和睦。
規范運營,推動持續發展。郴州市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助餐服務體系,織牢可持續服務的資源網絡,將這個暖民心的幸福工程做優做精,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公開公示規范管理。指導各地建立健全“長者食堂”財務管理、食品安全、衛生消毒、資產管理、監督反饋等制度,配齊運營管理團隊。開發智慧食堂管理系統,加強助餐服務全流程監督,實現對就餐人員的精準識別、助餐數據的精準掌握,確保規范安全運營。二是聚焦需求優化服務。在根據老年人就餐需求與特點提供針對性服務的同時,以助餐配餐服務為抓手,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服務,打造家門口的“養老幸福圈”。三是持續投入長效運營。由財政解決一次性建設費用,并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建立運營補貼制度。落實優惠政策,采取租金減免、免費提供場地、補貼水電費等措施,引入市場力量建設和運營“長者食堂”。成立“長者食堂”專項慈善基金,推動社會慈善資源持續注入“長者食堂”運營。
做優做細服務 推動養老變享老
本報記者 王 銘 通訊員 羅 虎
養老服務事關千家萬戶,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著力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強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做精做細家門口養老服務,抓牢抓實安全底線工作,破解有效供給不足、服務質效不高等問題,不斷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速增效
10月13日上午11點,角山鎮敬老院的廚房里一派繁忙景象。洗菜切菜、煮飯炒菜……煙火氣升騰,幸福味濃郁。已是88歲高齡的唐奶奶腿腳不便,暫時下不了床,她的飯菜由護理員送到了房間。老人夸贊道:“這里的飯菜可口,服務人員有情有義。”
今年以來,石鼓區投入60萬余元對角山鎮敬老院進行提質改造,置身舒適安全的養老環境,老人們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困難群體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是養老服務的“剛需”對象。石鼓區每年投入資金用于購買基本養老服務,從生活層面到精神層面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今年,已累計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照料服務1072人次,時長達1.7萬余小時。
激活社會力量,發揮市場作用,為石鼓區居家和社區養老的專業化、一站式服務提供了源頭活水。瀟湘街道與養老企業合力打造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從設施的適老化設計入手,在精細管理、溫情服務方面下功夫,為老年人提供多種養老服務。韓奶奶因糖尿病導致視力下降,原本開朗的她變得不怎么合群,晚上經常睡不好覺。護理員發現后,就在床邊陪她入睡,還鼓勵她多參加活動。慢慢地,老人的笑容多了起來,也愛說話了。
為了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速增效,石鼓區今年投入600萬余元建設中心敬老院項目,投入3000余萬元建設石鼓區明德智慧化養老設施項目,還建設了設有全托、日托及醫療服務中心的佰善養護院項目。為了建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該區出臺養老服務人才激勵辦法,明確養老護理員入職補貼、崗位補貼標準,按照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5個等級分別給予相應補貼,用心用情滿足老年人的期盼。
多元化供給完善家門口的養老服務
“床邊安裝了護欄,衛生間更換了馬桶,地面鋪設了防滑地膠,我再也不擔心摔著了。”家住合江街道七里井社區的王奶奶提起適老化改造帶來的便利,滿是欣慰。
為了給老年人營造一個更加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石鼓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去年以來,對1473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安裝了緊急呼叫器、運動傳感器、智能睡眠帶等設備,有效避免獨居老人發生意外后無人處置的問題。
老年人助餐服務是關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今年7月,石鼓區采用“政府牽頭整合+社會力量參與+企業公益資助”的模式,打造石鼓區基層社工站“長者食堂”,以送餐助餐為切入口,推動家門口的助餐體系建設。“長者食堂”一開業就受到老年人的歡迎,除了送餐上門,每天還要接待100多位老人在店里就餐。
在角山鎮旭東村,“黨建+養老+農村鄰里互助”的養老模式受到老年人歡迎。村“兩委”將閑置民房改造成養老互助中心,配齊休閑、娛樂等功能設備,安排服務人員開展助餐及關愛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樂享晚年。
據石鼓區民政局局長王小果介紹,為了滿足更多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石鼓區積極整合轄內養老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推出助醫、助潔、助浴、助行、助餐等多元化養老服務,讓居家養老更貼心、更便捷。2021年以來,累計上門服務老年人3.6萬余人次。
堅守養老服務機構安全底線
石鼓區認真反思安全生產方面存在的問題、短板與不足,動真碰硬推進養老機構安全隱患整治,從消防安全、設施建設和維護、安全培訓等方面入手,抓牢抓實安全底線,守護好服務對象的生命健康安全。截至目前,全區8家養老機構均建立安聯網站點,完成消防系統升級。
石鼓區強化制度保障,編密織牢安全網,制作統一的臺賬模板,規范養老機構消防安全記錄、24小時值班登記、護理員巡查登記、廚房安全登記、食品留樣登記等工作,切實提升服務質量。指導各養老機構加強消防安全培訓、護理員技能培訓、電梯應急培訓,增強員工對安全事故的防范和處置能力。
據王小果介紹,石鼓區建立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在各養老機構懸掛風險分級管控告知牌,詳細列出風險等級、風險類型、風險區域、危險源、管理措施和責任部門,并以分片聯點責任制加大檢查力度,處處提防風險、時時查找隱患,讓老年人的生活有溫度、有品質、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