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開欄語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單位《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本報即日起開設“分層分類社會救助觀察”欄目,報道各地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進一步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的經驗做法,以更好地助推政策貫徹落實。
困難群眾的冷暖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事,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門的職責使命。
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以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質為目標,加快構建以政府救助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綜合救助格局,積極拓展深化“物質+服務”多維救助,推動社會救助由“供給型救助”向“需求型救助”轉變,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在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把“紅哨子”吹響
9月8日上午,曲健開著自己的車跟在一輛小貨車的后面,小貨車里裝的是他剛剛買回來的洗衣機。當天,他要把這臺洗衣機送給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一戶困難群眾。
曲健的本職工作是園林綠化,熱愛公益事業的他幾年前加入了青島本地的“益束光車隊”,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志愿服務。“以前,我都是從微信群里了解困難群眾的需求,信息來源比較雜,很難核實真偽。現在,只要看‘紅哨子’就行了,信息很可靠。”曲健說。
曲健所說的“紅哨子”是個微信小程序,全稱“嶗山·紅哨子”,于2021年7月上線。小程序服務于嶗山區建立的困難群眾救助訴求精準對接機制,由社區、社會組織等通過走訪摸排為困難群眾“吹哨”,社會力量進行線上認領,社會組織開展線下服務,實現了需求、資源、服務的精準對接。
“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會認領下來。”曲健告訴記者,8月29日,他在“紅哨子”上發現,有一戶視力殘疾的困難群眾需要一臺洗衣機,“正好我們家剛換了一臺,東西挺好,價格也不貴,我就又買了一臺,貨一到就給人家送了過去。”
在王哥莊街道社會工作站,記者見到了青島市嶗山區鏈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劉婷婷。她告訴記者,“紅哨子”對日常工作幫助很大,轄區內有個叫小智(化名)的孩子,“紅哨子”不僅幫他實現了微心愿,還通過鏈接資源幫他考上了心儀的高中。
劉婷婷介紹,小智的父母都是殘疾人,在一次假期入戶走訪中,工作人員了解到小智非常渴望參加夏令營活動,并希望在新學期能有一個新水杯。“我們立即把這條微心愿發在了‘紅哨子’上。”劉婷婷說,沒過多長時間,張群就給她打來電話,想進一步了解小智的情況。
張群是一名民警,非常關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對“紅哨子”平臺也很認可。“打個比方,沒有打車軟件時,司機和乘客能否相遇存在不確定性,‘紅哨子’就像打車軟件,實現了需求和資源的快速、精準對接。”張群說。
“當時,小智正在讀初三,我們對接了‘未來同伴’的中考護航項目,每周末輔導他功課,幫助他復習備考。”劉婷婷介紹,小智考上高中后,在街道的協調幫助下,學校免除了他的各項費用,讓他能夠安心學習。
“中秋節前,我還去學校看過小智。”張群告訴記者,聽說小智不僅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還當上了班干部,他感到非常欣慰。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困難群眾的訴求得到及時響應,嶗山區建立了困難群眾幫包制度,確保全區2000余名困難群眾均有一名黨員幫包負責,讓黨員成為困難群眾救助訴求的“吹哨人”。截至10月29日,“嶗山·紅哨子”小程序共發布困難群眾需求信息1756條,已成功對接1713條。
讓“小桔燈”更亮
臨近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城陽區夏莊街道華陰社區的丁女士像往常一樣在鬧鐘響起之前醒來,照顧兒子穿衣、洗漱、吃飯,然后一起出門坐公交車,這樣的生活她已經過了六年。
雖然早高峰的交通有些擁堵,但他們還是趕在8點前來到青島市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她的兒子在這里接受自閉癥康復訓練。
“真的沒有想過,距離這么近,價格還能如此優惠。”丁女士告訴記者,自從兒子2017年確診自閉癥后,她就沒有再去上班,全程陪著孩子進行康復,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的收入支撐。享受低保救助后,經濟壓力雖有所緩解,但孩子的康復訓練一直是個難題。
“原來都是去市北區的康復機構,來回路上要花幾個小時。”丁女士介紹,不久前,在街道的幫助下,兒子順利進入家附近的康復機構,每月的費用也只需500元。
2023年8月,夏莊街道啟動“小桔燈”社會救助——“護星計劃”項目,致力于為轄區內有自閉癥兒童的困難家庭開辟康復訓練的綠色通道,并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自閉癥兒童康復訓練需要家長全程陪同,每月的學費需要幾千元。”夏莊街道辦事處民政工作負責人于吉超告訴記者,對于符合“護星計劃”項目幫扶條件的家庭,在殘聯進行救助后,區慈善會聯合街道慈善會再給予90%的幫扶救助,基本免除了困難家庭的后顧之憂。
記者了解到,“小桔燈”起源于城陽區對困難群體的心理救助項目,經過迭代升級,如今這個項目的服務內容已從心理救助拓展至“物質+服務”多維救助。
“為了匯聚救助幫困的社會力量,我們還成立了‘小桔燈’社會救助聯盟。”于吉超介紹,聯盟成員主要是轄區內的企業和社區,由街道牽頭將困難群眾的需求和資源進行對接,引導愛心力量有效釋放,曉靖(化名)就是受助者之一。
大學畢業前夕,曉靖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逐漸無法行走。街道和社區對她非常關心,不僅幫助她辦理了低保,還經常到她家中走訪探望,為她定制了多種方便日常生活的輔助器具。
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曉靖嘗試開網店賣衣服,由于沒有經驗,家里積壓了一大批服裝,經營陷入困境。街道了解到曉靖的難處后,把這一情況發到“小桔燈”社會救助聯盟群里,聯盟成員迅速響應,認購了1萬多元的服裝,其中一家愛心企業的負責人還和曉靖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驗,傳授了銷售技巧,鼓勵她勇敢面對困難。
“現在,曉靖每天在網上寫文章、畫畫,前不久還開通了抖音賬號,與網友聊天,分享生活感悟,已經有幾千個粉絲了。”于吉超告訴記者,曉靖的網店目前運營比較平穩,她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期待。
讓“夕陽紅”更暖
10月26日中午11點,九州福臨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寧林來到超市,挑選了芹菜、菠菜和豆腐等食材,又買了幾個大包子,然后趕去王惠(化名)老人家里,提供上門服務。
11點30分,寧林來到王惠家。王惠和她的老伴兒都是半失能老人,除了老伴兒的姐姐時常來照顧,其余時間都是兩位老人單獨居住。
洗菜擇菜、起鍋燒油,寧林的動作很麻利。伴隨著一陣鍋鏟聲,午飯很快就做好了。芹菜炒肉、菠菜豆腐湯,還有熱騰騰的大包子。“我在這家上門服務已經10多年了,對兩位老人的口味偏好很熟悉。”寧林說。
吃過午飯,兩位老人在客廳休息,寧林開始打掃房間衛生,先用笤帚掃一遍,再用拖把擦一遍,桌椅門窗也用抹布認真擦拭。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讓人感覺暖融融的。趁著屋子里溫度高,寧林開始給兩位老人理發,同時打開熱水器的電源,準備幫老人洗澡。由于老人行動不便,寧林先要把老人攙扶到衛生間,讓老人穩穩地坐在洗浴凳上,再幫老人清洗,然后給老人剪指甲、洗衣服,全部忙完已近下午5點。
“在李滄區樓山街道,有20多位低保和特困老年人,都是由我們中心提供上門服務。”九州福臨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梁慧告訴記者,民政部門對這些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都進行了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每月享受45或60小時的上門服務。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提高困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李滄區民政局開展了大量實地走訪和需求調研,針對困難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制定了個性化的幫扶措施。對能夠自理的老年人,重點協助其維護居所衛生、確保飲食規律,并開展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對于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結合實際情況提供康復訓練、個人衛生清潔及助餐等日間照料服務;對住院期間無親屬照料的老年人,開通綠色通道,通過臨時救助備用金購買專業服務,提供24小時照護。
據李滄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李滄區將持續在社會救助數字化轉型方面下功夫,借助“頤養李滄”小程序,最大程度整合資源,促進服務精準化,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水平,讓困難老年人的獲得感更強、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