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從宏闊視角看,這是時代賦予記者的職責使命;從個人視角看,這是一名記者更為廣闊的生命體驗。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今年11月8日是第24個中國記者節,為了做好貫徹落實,本報記者結合采訪報道經歷,談感想體會,話責任擔當,表達講好民政故事、為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新聞力量的信心決心。
講述好每一個溫暖的8分鐘
本報記者 周 亮
當我們仰望蒼穹,8分鐘是太陽的溫暖抵達地球的時間,這是我前幾天逛B站時,看通識視頻學到的新知識。如果換個角度,當我們腳沾泥土,8分鐘又代表著什么?
身為民政新聞記者,我從16年的采訪經歷中找到了答案——8分鐘是最質樸的人與人之間傳遞溫暖的時間。
它是一餐熱飯從社區愛心食堂抵達老年人家中的時間;它是一次溫馨的新人登記頒證儀式的時間;它是為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撥出一通電話的時間;它是福利院小朋友換洗干凈后舒服入夢的時間……
很榮幸,在與民政同行的16年新聞職業生涯中,我記錄了無數個這樣的8分鐘。它讓我認識到新聞宣傳對于推動民政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民政記者。
講述好每一個溫暖的8分鐘,需要十足的底氣,這底氣來源于筑牢思想根基,來源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唯有學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篤,才能逐漸成為離時代最近的人。
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并在視察“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在“智慧烏鎮”展臺前,與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老人視頻連線,祝福老人們健康長壽。6年后,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報道中,我采訪了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老人。如今,現代科技、互聯網技術與這個粉墻黛瓦、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鎮交相輝映,智慧手環、智能家居、線上訂餐、遠程課堂、直播跳舞、購物拼團……這些適用當下年輕人的名詞,也成為烏鎮69歲老人李陽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她與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距離只需步行8分鐘。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小故事”闡述“大道理”、用“小視角”呈現“大情懷”,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與民政的發展、祖國的強盛同頻共振,我深感自豪。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這是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努力方向、根本遵循和具體任務的再明確、再強調。我們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論述精神,講述好每一個溫暖的民政故事,把變化、發展、成就告訴全社會、全世界。
講述好每一個溫暖的8分鐘,需要有執著于抵達新聞現場的傻氣,把最真實、最生動的故事傳遞給受眾。
為了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各族兒女的紅火日子,我深入南疆23個村采訪報道,坐在炕上和維吾爾族老鄉聊家常、蹲在地頭和駐村干部聊發展、走在巴扎和人民群眾聊變化。在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喀垃塔勒村由新疆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建設的巴扎上,困難群眾古麗江·葉曼哈依和丈夫庫爾江·依民開了一家打馕店。從一個面團到香噴噴的熱馕出坑,需要8分鐘,而這其中蘊含的是古麗江·葉曼哈依兩口子對新生活的無限憧憬。
古麗江·葉曼哈依笑著告訴我,她每天能賣出900個馕,每月能賺6000元。她說話時眼睛里帶著光,如果不在現場,我就無法捕捉到這打動人心的細節。
基層一線永遠是新聞人的“雞血”。只有到了現場,才能讀懂寫在獨居老人笑容里的幸福,才能感受到孤棄兒童緊抓你手指的生命力,才能品嘗到鄉親們辛苦忙碌結出的碩果。
一部好的作品,要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民政新聞人的采訪報道更應如是,以去現場的執著,努力發現并運用細節來豐富事件的過程和人物的形象,強化“我在現場”的共情,讓這些溫暖的8分鐘引導人們分清善惡、美丑,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講述好每一個溫暖的8分鐘,需要很多靈氣。靈氣從哪兒來?從人民群眾中來!從新技術中來!
2023年小年,在山東德州,我和同事用紙網并進、融媒互動的方式,呈現了又一個溫暖的8分鐘。我們到達德城區黃河涯鎮焦莊村的那天,當地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瑞雪兆豐年,預示著新的開始。焦莊村的暖心食堂也在這一天開放了。土豆燉豬肉、紅燒豆腐、蛋花湯、米飯,以及“過年特供”——水餃。只可惜,由于大雪路滑,考慮到老人安全因素,集體聚餐改成了配餐上門。這餐熱飯從暖心食堂送到李秀榮老人手中,正好8分鐘。老人說現在吃飯可方便了,再也不用湊合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這次采訪,我們除了帶著紙和筆,還帶了相機、穩定器、三腳架、麥克風。最終的報道以文字和視頻結合、報紙和網絡互動的方式呈現給了讀者。生動的群眾語言、豐富的視頻畫面、喜慶的現場景象,不但記錄了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更展現了人們昂揚向上、信心堅定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身為民政新聞人,我們需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靈氣,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語言、傳播方式、傳播平臺提升傳播效果,讓大家愛看、想看、自覺看這些溫暖的8分鐘,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從廣袤沙漠到大海之濱,從東北林場到西南山區,這樣的8分鐘故事,遍布于每一個民政新聞人的職業生涯。如今,新時代新征程為新聞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我們將牢記總書記諄諄囑托,繼續做離時代最近、離人民最近、離現場最近的人,去呈現民政工作者的昂揚之姿、篤行之勢,去講述個人改變命運的奮斗故事,去記錄百姓的溫暖8分鐘,真正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我驕傲,我是福彩故事的講述者
本報記者 楊景瑩
今年是我從事福彩宣傳工作的第十三個年頭。十三年間,我經歷、記錄了福彩事業發展的很多重要時刻。
福利彩票以公益、責任、陽光為品牌價值,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其陽光透明一直是公眾關注的重點,也是我報道的重要內容。
為了讓公眾了解福彩開獎工作,展示陽光透明的開獎流程,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推出“走近雙色球”活動,開創“全國性玩法第一個廣泛接待公眾到直播搖獎現場觀摩”的先河。各行各業代表來到開獎現場,零距離觀摩開獎的全部流程。如何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報道好,我做了思考和探索。2022年4月,我采訪了4位開獎現場的“守護人”,講述開獎背后的故事。采訪中,開獎團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一些對彩票公正性的質疑其實都有明確答案,只是大家不了解。
在與這個團隊的溝通中,我了解了更多現場開獎的細節,也更加深刻感受到福彩開獎的公平、公正、公開。
技術員王飛是開獎團隊中下班最晚的工作人員之一。“主要負責搖獎設備及開獎播出的相關技術維護工作。”他講述,開獎工作的公眾關注度高,尤其是搖獎機和搖獎球等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必須按照嚴謹的工作流程和合理的應急處理方案,妥善處理各種情況,保證開獎工作正常進行,做到所有流程依法合規。”
“因為開獎我們每年要工作351天。”開獎節目原主持人張琦告訴記者,“公益福彩,陽光開獎”這句話她說了整整10年、3000多天。“但有人就是不相信開獎的公正性。”有段時間,張琦收到過一些表達質疑的來信,身邊還有朋友開玩笑地讓她透露開獎號碼。在采訪尾聲,張琦表示,希望越來越多的報道關注陽光開獎,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開獎現場和幕后工作的嚴謹、透明。
不只是陽光開獎,福彩銷售網點形象實現提質升級,福彩銷售開辟更多新賽道,銷售員隊伍面貌為之一新……新時代新征程,福彩在推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涌現出許多新經驗新做法。作為長期從事福彩報道的一名記者,我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深入福彩銷售一線,傾聽銷售者和購彩者心聲,以講好福彩故事傳遞發展信心,為提升福彩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貢獻力量。
以青春之姿講好新時代民政故事
本報記者 劉靜靜
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云,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懷揣著對新聞事業的熱忱,我畢業之后成了一名記者,在民政新聞宣傳實踐中踐行新聞理想。
跟拍高溫預警下的北京街頭救助、見證集體頒證儀式上的美好時刻、拍攝兒童福利院里的龍舟賽、聽老人講述養老院里的幸福晚年生活……從事民政新聞宣傳工作一年多來,我深刻感受到民政事業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的作用,深刻意識到一名民政新聞人身上擔負的責任——
如何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好地走進千家萬戶?如何真切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如何生動立體展示民政事業的火熱實踐?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作為一名民政青年記者,我決心勇擔重任,用青春之筆奮力書寫新時代新征程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書寫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奮斗者故事。
最美麗的風景在采訪路上,最動人的故事在新聞現場。走到群眾身邊,走進基層一線,才能找到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民生民政工作落地生根的生動注腳,才能捕捉到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猶記得第一次進入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家中時帶給我的那份感動。
今年9月,我跟隨民政部青年干部“根在基層”調研團奔赴山西省武鄉縣涌泉鄉大良村,探訪社會救助政策兜底保障的困難群眾。因天氣炎熱和路途顛簸導致的身體不適,隨著我進入老鄉家中的那一刻消散。他們的熱情與質樸、他們為幸福生活奮斗的干勁兒,深深打動了我。
建檔立卡脫貧戶郝大爺家里的小菜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他說:“在政府的幫助下,我脫貧了。現在還給我安排了護林員公益崗位,日子真是越過越好。”
特困人員張大爺家里的冰箱塞得滿滿當當,床邊的書架上擺滿了愛看的書籍,“我不僅吃得好、住得好,還能去村里的日間照料中心參加各種活動,每天過得都很開心。”樂呵呵的張大爺激動地向我們分享自己用手機拍攝的村莊美景。
從他們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惠民生暖民心的社會救助政策實實在在的成效,看到了民政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發揮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
走進新聞現場,采集真實信息,是新聞報道的源泉。好的筆力和傳播創意是動力。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何讓報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呢?新華社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發布的短片《望北斗》給了我啟示與思考。“今天我們看到的北斗星光,已在宇宙中穿行了100年。這束光出發之時,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年代。”短片將建黨百年的磅礴歷史與浩瀚宇宙完美融合,以古人觀北斗辨方向隱喻中國共產黨人如北斗星,于黑暗中探尋真理、為國人指引方向。借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北斗”意象為切入點,把視覺沖擊與情感傳播有機結合,實現直抵人心的傳播效果,正如網友所評“又浪漫又理性”。可見,一個有著好的切入點,兼具主流價值引領性和藝術審美性的新聞作品,具有巨大的破圈傳播力。
我想,尋求與受眾的情感共鳴是新聞報道實現破圈的重要路徑。在選題策劃上,敏銳捕捉社會熱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在敘事方式上,從小切口入手反映大時代,以個性化和細節化的講述增強作品感染力。作為一名青年記者,理應發揮年輕的優勢,用新視角、新方式講好民政故事,讓更多受眾關注民政新聞。于是,便有了《為老服務行業涌進年輕人》《七夕問答|從我,變成我們,意味著——》等報道,旨在以90后、00后成為養老護理員、助浴師、老人陪診師的個體故事為切入點關注養老服務行業中的人才隊伍建設,以七夕這一浪漫傳統節日為切入點關注婚俗改革。
身處融媒時代,新技術的應用帶來傳播方式等多方面變化。但無論報道方式怎么變,鏡頭里的真實不能變、文字里的真情也不能變,優質內容始終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逢遇大時代是一名記者的大幸運。新時代新征程,我將牢記新聞人的職責使命,扎實學習理論知識,積極擁抱新技術,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把報道寫出新意,把視頻拍出網感,用一個個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講好民政故事、傳遞民生溫暖,記錄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踐行“四力”中體悟實踐偉力
本報記者 周冉冉
10月21日至28日,我跟隨中央媒體青年編輯記者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活動采訪團來到福建省三明市。此次活動圍繞“牢記重要囑托 助推老區發展”主題,央媒編輯記者分4組深入三明各縣(市、區)120余個采訪點,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趕路沾泥土帶露珠,晚上研討接地氣冒熱氣。通過此次活動,我深刻明白了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對一名記者的重要意義,更堅定了講好民政故事、傳播民政聲音、謳歌民政情懷,記錄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在踐行“四力”中體悟紅色基因傳承
寧化、清流、歸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三明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29 年至 1931 年, 毛澤東三次來到三明蘇區,以滿腔的革命豪情, 率領隊伍點燃了革命的火種。行軍途中, 毛澤東寫下了這首《如夢令·元旦》。
據統計, 三明全市共有3.7萬人參加紅軍,有1.12萬人參加長征。三明籍紅軍士兵擔任起長征中最艱巨的前衛和后衛任務。特別是在湘江戰役中傷亡慘重,血染湘江,最后到達陜北的只有 76 人。時光荏苒,當和平年代的我們走進三明市中央蘇區革命紀念館時,那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一行行文字讓我們經歷了精神洗禮、思想淬煉、靈魂震撼。
走進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嶺紅米酒技藝傳習所,酒香撲鼻,一杯入口,清冽甘甜。嶺下米酒釀造技藝入選三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傳承了文化,也讓村民富了口袋。嶺下村的釀酒大戶們還通過短視頻平臺帶貨銷售,讓嶺紅米酒銷往全國各地。這背后有個感人的故事。
1999年7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嶺下村,看望慰問老游擊隊員黃炳茂,調研村里水、電、路、電話、廣播電視“五通”情況。黃炳茂遞上了一杯米酒,也送上了一份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調研結束后,習近平召開了一次調研老區工作匯報會,特別提出了“三個不要忘記”:“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干部。”
如今,黃炳茂已離世多年,但他家老宅大門上仍掛著那副對聯: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如今,“一杯米酒”的故事口口相傳,嶺下村嶺紅米酒的釀造技藝也得以代代傳承。
在踐行“四力”中提升新聞工作者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第12次深入三明考察。在他的推動下,多項改革從三明推向全國。在這里,沙縣小吃一步步成為“國民小吃”,醫療改革從“點火”到“燎原”,林業改革讓“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深入人心,老區蘇區的幸福蝶變由此而生。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托,為三明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給我們記者團的一行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剛到三明時,我最好奇的是,為什么有那么多“首個”在三明誕生?通過幾天的采訪,我找到了答案。這里有深入一線的干事作風,有事事留心的行事態度,有能力過硬的業務能人,這些都可以通過我采訪到的鮮活實例來印證。
坐在辦公室只有選題,走到基層都是文章。與媒體同行的“頭腦風暴”,對不同行業“新鮮事”的追問探究,讓我學到了換個思路想問題、換個角度看世界,也為我的民政新聞報道帶來新靈感、新激情、新動力。
比如,同樣是發展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三明與其他地方的區別是什么?通過幾天的采訪,答案均有跡可循。
在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采訪新時代農村社區建設和鄉村旅游時,我無意中發現這里新建房屋都提前設計了“老人房”,充分考慮了適老化設施、無障礙設計以及老年人活動設施等,起因正是由于當地傳統的三代同堂的生活習俗。
在大田縣采訪大田美人茶產業發展的同時,我看到連綿起伏的茶山成片,道路蜿蜒曲折,村與村之間,呼喚可聞,但路程卻要半天,因此當地發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顯而易見。
在踐行“四力”中感受為民愛民初心
此行采訪中,住在永安市國德老年公寓的江名播老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老人年近百歲,頭發全白,步履蹣跚。從小生長在三明山區的江名播,以前認為“住養老院就是兒女不孝”,現如今則對老年公寓生活十分滿意。
“小時候,這山區里的老人,得小病就挖草藥吃等病好,得大病就躺床上等死。現在的日子好啊!我活了98歲了!”雖然無法清晰地說出醫養結合這樣的專業詞匯,但他反復念叨著一句,“白大褂”和“紅圍裙”讓他過上了“張口有飯吃,伸手有衣穿,生病有人治”的好日子。而老人所指的“白大褂”和“紅圍裙”正是醫養結合模式中醫生與養老護理員的形象。
此行最大的收獲,正是和在這片土地上努力奮斗的、銳意改革的、堅守鄉土的、各行各業的,不同性別、年齡的人們交流談心,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挖掘源源不斷的新聞富礦。腳沾泥土,手擷芬芳,在基層、在一線、在人民群眾身邊,從民政的微觀角度,去見證并記錄這個時代。
當我結束采訪,準備離開老年公寓的時候,江名播老人拉住了我,并遞給我一張紅紙。紙上是他為同院的百歲老人寫下的詩句:
疾風驟雨摧不倒,枝繁葉茂不老松;青春煥發近百歲,晚霞如畫夕陽紅。不減當年加油干,敢入強叟爭先叢;助力國家更繁榮,樂享國福老還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三明市積極發展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的鮮活實例,是“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的生動詮釋,更是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一個個民生亮點、一張張喜悅笑臉,三明民政人正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幸福底色更亮、信心更足,也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