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辦好惠民實事 增進民生福祉

時間:2023-11-0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福建省龍巖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游   東

今年以來,福建省龍巖市民政局以打造推廣“大愛龍巖,暖心民政”品牌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職責,辦好惠民實事,增進民生福祉,奮力書寫新時代更有溫度、更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線

特殊困難群體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

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不斷提高。龍巖市落實低保標準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的自然增長機制,新羅區低保標準達每人每月862元,其他縣(市、區)達每人每月796元,平均達到最低工資標準的4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0%確定,照料護理標準分全自理、半護理、全護理三檔,分別按照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10%、25%、40%確定。

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機制建立健全。龍巖市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加強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突發困難戶等的跟蹤監測,對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納入救助范圍,分層分類實施救助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加快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大力推廣“物質+服務”救助方式,切實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

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保護提質升級。龍巖市持續完善政策措施、強化兜底保障、優化照料服務,推動兒童福利事業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發展。機構內養育孤兒和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穩步提升,目前發放標準為每人每月1800元和1400元;加快龍巖市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打造集“養、治、康、教、社工服務”于一體的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傾力構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格局,縱深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抓實抓細基層社會治理

基層為民服務開啟新篇章

基層治理體系不斷深化。龍巖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更加有力,特別是2021年村(居)委會換屆后實現“一肩挑”,村(居)委會干部平均年齡下降、綜合素質提升;創新城鄉社區治理,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同時圍繞助幼、助教、助醫、助老、助困開展社區近鄰服務,打造“15分鐘近鄰服務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創新“家門口”議事會制度,推動城鄉社區民主議事廳全覆蓋,新羅區東城街道永興社區等3個村(社區)獲評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永定區湖坑鎮南江村村民委員會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推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龍巖市建立倒逼機制,年報審查重點加強對黨建工作的審查,對存在“未按規定建立黨組織或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問題的不予審查通過,有效推進市級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兩個覆蓋”;著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做好未達到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的備案和管理工作;開展“僵尸型”社會組織專項整治、社會團體分支(代表)機構專項整治和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清理整治“回頭看”等行動,加強社會組織監管,規范社會組織行為,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社會工作和慈善事業穩步發展。在社會工作方面,龍巖市大力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7個縣級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和133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已全部掛牌;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若干措施》,建立持證社工獎勵津貼制度;培育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全市現有社工機構37家,其中今年新增8家。在慈善事業方面,龍巖市連續12年做好“情暖困難群體·撫慰救助‘五個一百’”活動;市慈善總會會同李新炎慈善基金會持續開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活動,資助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順利完成學業。此外,全市還涌現了捐資建橋、愛心助學、解困紓困等眾多慈心善舉,營造了濃厚的慈善氛圍。

做好做優基本社會服務

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實現新躍升

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龍巖市大力推進養老服務項目建設,2022年以來全市新建10所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44個長者食堂(助餐點),接收養老服務設施用房9100多平方米;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全市現有各類養老機構145家,其中23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其余養老機構均與鄰近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全面實現醫養結合;持續推進農村幸福院質量提升行動,支持364所三星級以上農村幸福院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和運營水平。

殯葬改革持續推進。龍巖市持續推進公益性公墓和村級公益性骨灰樓堂建設,2022年爭取省級鄉村公益性骨灰樓堂建設專項獎補資金1030萬元,支持83個鄉村公益性骨灰樓堂建設;以清明節為節點,全市大力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厚養薄葬、節地生態、移風易俗新風尚;推進殯葬管理信息化建設,做好“公民身后一件事”線上辦理,加強死亡人口數據共享,及時停發相關補助金。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